問:如何可以將工作轉化為不只是每天重複的例行公事而已?
答:宗薩欽哲仁波切

行動瑜伽~宗薩欽哲仁波切《 以 工 作 為 修 行 》超重要,上班族們~

宗薩欽哲仁波切親自撰寫的儀軌:以工作為修行此儀軌為首次發表。這份名為「以工作為修行」的儀軌,其主題是行動瑜伽。

仁波切指出,當我們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應用佛教見地時,我們可以將這些工作轉化為不只是每天重複的例行公事而已。

《遵行「三殊勝」》
按「三殊勝」為:
初善── 前行發心殊勝;
中善── 正行無所緣殊勝;
後善── 結行回向殊勝
以基本良好的動機來供獻服務,可積福德。若能真實遵行稱為

「三殊勝」的三種完善心態,則看來世俗的工作,甚或可以成為「波羅密多」。

遵行「三殊勝」,首先令發心純淨,如此思惟:做這些工作,是為了所有眾生。

並且記住 : 提供服務不是為滿足自已,不是為了得到賞識,也不是為了什麼裡程積分。正如 寂天所說,應將自己視為一件用具,並且思惟:

我以身供獻 佛法及僧團
於無依怙者 我願為護衛
於路上遊子 我願為向導
於渡江河者 願為船筏橋

在影印每頁文件,在用刷子每擦一下的時候,要記得實行這三種完善心態,十分艱難。所以,在一天的義務工作開始之前,便應念誦以下的願文:

『只憑憶念汝名號 能除輪涅之希懼
從今直至證菩提 皈依佛法僧三寶
願學三世諸菩薩 成就無量之事業
解除有情諸痛苦 最終願能為眾生
獻出時間及空間 獻出資產及四肢
獻出一切我所有』

以此為誌,作為開始,我今天供獻精力和時間來.....(講出你的工作項目 —— 例如:影印,清潔講堂,鏟雪.....)
遵行第二種完善心態,戒驕傲以免良好的發心被遮蔽。
應記住 : 工作和其功績皆是幻相。(在工作期間一直保持這心態,是最理想的。)
但你多半會忘記,所以,念完上述的願文後,接著立刻這樣思惟:

今天我所做的,若論其究竟,無非妄念。然而,俗世之中須有架構,猶如夢中,一切方向雖非真實,但在夢中我跌倒時,是倒向地下,非倒向天上。
究竟而言,既然我是從未跌倒,什麼方向都無所謂,但在如夢的俗世中,仍需設立「跌的方式」。因此,我會盡量契合成規,完成任務。
在工作完成後做回向,是最理想的。 但因容易忘記,所以在工作開始時也可以把功德獻出。
如是思惟:

工作所得任何善果,我皆回向一切眾生。
若空間尚存
若眾生未盡
願我亦住世
去除諸悲苦
—————————————

開示:
從前有一個人,資財匱乏,卻懷大誌,意樂修學菩薩之道。於是,他來到一位大師跟前,求授菩薩戒。大師告訴他,從充滿貪、瞋等煩惱的汙染心,要培養出希有、純粹的菩提心,絕非易事。又忠告他,若福德微薄,菩提心定必難以開展。大師教導這位準學生,先憑借獻供,增加福德資糧,才堪受菩薩戒。奈何他一貧如洗,唯有用服務來供養。由於老師是個陶藝家,他便供獻了一整天的製陶工作。這位學生,藉此獻供所積的褔德,得授菩薩戒。最終更成為賢劫千佛之一。

密勒日巴初遇其師馬爾巴的著名故事,發生在田野之上:密勒日巴來到一個正在耕田的男子面前,道明來意,是訪尋馬爾巴,向他求法,請耕者指路。密勒日巴從未見過馬爾巴,當然不知面前的耕者正是馬爾巴本人。

馬爾巴從頭到腳,把密勒日巴打量了三遍,然後答應引見,但著他先把田耕好,又指著一瓶酒說:「然後,把它喝了。」密勒日巴聽從吩咐,完成了耕田的工作,然後把酒喝了。後人相信這些純樸的行為,是密勒日巴成就普渡眾生勝行的吉祥緣起。令人仰止的竹巴噶舉傳承,就是這樣開始的。

雖然「行動瑜伽」(亦稱為「業瑜伽」)(Karma Yoga)或貢獻服務,大多在印度教中聽到,但這些故事顯示,它也存在於佛教中。佛教徒誌在拆除幻相的羅網,謂之「覺悟」。除此之外,彆無覺悟。為了解開這個幻網,必須祈請及領受佛、法、僧和上師的加持。

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開示了三種祈請加持的方法:
讓上師歡喜及事師的方法有三種:

最上乘的,稱為「法供養」,就是堅毅地修行上師所傳授的任何教導。

中等的是「身、語供養」,包括服侍上師,完成他吩咐的任何事,無論是身、語或意方面。

最下等的方法是「物質供養」,就是向上師供獻物資、食品、金錢等等,來取悅上師。」摘自《普賢上師言教 The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 第145 頁。

我們多數人,都沒有足夠的時間、熱忱和動力,像密勒日巴那樣,奉獻整個生命,全心投入修行。

若你福德具足,擁有這些條件,當然不應白白浪費機會。
可是,我們許多人,都沒有這樣的福德,並認為把整個人生投入修行,是可望而不可即。

於是,連第一步也沒踏出。其實我們可以由一些小事做起,例如,做一天擦地板的義務工作。但我們會想:「這太微不足道了!」那些偉大的做法,看來難如登天。那些小的事情,又覺得沒什麼益處。結果是什麼也沒做。

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說過,一匹拉著車的馬,如果看見路邊有一根草,有機會的話,牠就會把草吃掉。牠不會這樣想:「噢,只有一根草,讓我等到有一堆草才去吃。」
同樣地,我們應該把握任何機會,來積集福德。

修行者,尤其是大乘行者,若能把正確的動機好好應用,積集福德的方法可謂俯拾皆是。

禪門大師,會叫徒弟再三清洗廁所,即使那些廁所早已一塵不染 ── 為善在於行,不在於其果。

《供獻服務的哲學》
假如我們能將「三殊勝」應用於一切工作上,就算是替佛堂影印文件的平凡小事,不但能積聚福德,這項工作,實際上成為了「波羅蜜多」。

大家能否想像,影印成為圓滿的善行?!你可能會想:「影印怎能夠令所有眾生覺悟?」佛堂顯然不需要你去影印拉姆斯菲爾德 (Donald Rumsfeld) 的講話,佛堂通常影印的是一些跟佛法有關的東西,總之就是一些能利益眾生的東西。

如果十個人讀了你所影印的發願文,其中有一個,能真正對佛法有所領悟,縱然只是瞬息之間,即已播下成佛的種子,而這完全是因為你的影印工作。

積聚福德,絕不局限於傳統的方式,諸如燃點十萬盞油燈或為佛堂工作。如果你是金剛乘弟子,而上師叫你去複製拉姆斯菲爾德 (Donald Rumsfeld) 的講話二十萬遍,完成這項任務,所積福德更多。畢竟,世人執著於形相,較易接受以擦寺廟地板的方式來積聚福德。那就這樣去做吧!
————————————
上文為宗薩欽哲仁波切親自撰寫「以工作為修行」的儀軌。
何保儀 翻譯
司徒朗覺 校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