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登諾布仁波切教言: ~節錄自圖登諾布
圖登諾布仁波切教言:
~節錄自圖登諾布仁波切的
《這樣做你也可以灑脫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筆記》~
佛子行三十七頌(12) 修兩種菩提心——(一)於禪定時修自他相換
諸苦源於欲自樂 諸佛利他心所生
由此自樂與他苦 如實交換佛子行
如同寂天菩薩所說,釋迦牟尼佛全心全意地利他,結果證得了圓滿的佛果;所有的凡夫俗子從無始以來一直忙著成辦自利,結果是無止盡地繼續流轉輪迴。所以,世出世間的一切快樂都源自利他菩提心的功德利益;而三界輪迴的一切痛苦統統歸結於成辦私利的心行。
頌詞中說:在這個六道輪迴中,大大小小的一切痛苦是從哪裡來的呢?無因無緣是不可能產生的,這種種痛苦的根源是什麼呢?就是從希求自身安樂的執著中產生的。不論是究竟的安樂——正等正覺佛的果位,或世出世間一切的安樂,都是從希求他人獲得安樂這樣一個利他的心所生。所以重視他人更勝過自己,愛護他人更超越自己,自己的一切善根、福德、安樂,都毫不吝惜地賜予眾生,而眾生心相續中的一切惡業、痛苦都由自己來代受。以這樣的方式將他人的痛苦與自身的安樂交換;或是把愛惜自己與輕視他人的想法交換。這就是佛子菩薩眾實際修持自他相換時,所應該如實修持的方法。
自私自利的心態導致——暫時佛子菩薩地的功德和究竟佛陀果位的功德無法在自己相續中生起,所以它才是真正的大魔頭。現在我們要把這個厲魔驅逐出境,怎麼趨逐呢?就是依靠:自他平等、自他相換、自輕他重的菩提心修法。
1) 自他平等
就是平等對待自己與他人。為什麼呢?因為,無始以來我們都是自他不平等的緣故,對我及我所( 就是屬於我的,如:我的父母、家人、眷屬、東西等等) 生起貪愛執著;而對他及他所( 就是敵人所屬:他人的父母、家人、眷屬、東西等等) 生起嗔恨。現在要把我及我所的執著捨棄;對他及他所的嗔恨捨棄。而這兩種心態的根本,都是源於欲求自利的心行。
如何消除欲求自利的心行呢?就是要生起這樣的想法:無邊無際的眾生都是我的母親,我是兒子,我們母子二人,有福同享,有苦同當。能夠生起這樣的想法,則只求自利的心態自然會消失。而在行為方面,任何時候,如果為了自己獲得安樂,努力精勤地去追求;同樣的,為了他人獲得安樂也要這樣努力精勤地去作。總而言之,要把三界一切有情都看作與自己沒有絲毫的差別。
2) 自他相換
自他相換與自他平等的差別在哪裡呢?巴珠仁波切曾說:「很多牧人在一起,但是他們只有一塊遮雨布的話,在修自他平等時,則自己和他人一起共享;而修自他相換時,則完全讓給他人,自己不享用。」也就是說:任何的痛苦由自己一個人來承擔,任何的快樂和利益都讓給他人。如果能作到這一點,就是真正地在行持自他相換。
像這樣的自他相換菩提心,乃是一切佛法的精髓,諸佛讚歎!諸佛歡喜!這樣的菩提心若能在心相續中生起一次,就能夠淨除無量劫所造的罪障,圓滿廣大的福慧資糧。
3) 自輕他重
真正的自輕他重,凡夫位的菩薩是作不到的。真實的自輕他重菩提心,一定要以證得見道的智慧而同時具有的。登地菩薩已斷除我執,到那時,就算別人用利刃砍他的身體時,也如同砍木頭、石頭一般,不生一絲嗔恨。對於登地菩薩而言,有人在他身體的右邊以利刃來切割,左邊以香水來塗抹,兩邊是平等無別的。
對一般凡夫而言,由於沒有證得見道的智慧,所以沒有能力真實進行自輕他重的修法。所以,我們一定要為達到這個目標精進學習、鍛煉。首先我們在打坐時,一再地透過精神上的訓練、串習,然後才能進一步具體落實在行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