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登諾布仁波切教言: ~節錄自圖登諾布
圖登諾布仁波切教言:
~節錄自圖登諾布仁波切的
《這樣做你也可以灑脫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筆記》~
佛子行三十七頌(13)後得時轉違緣為道用
——1.無所獲轉為道用
誰以大欲劫我財 或令他奪一切財
己身受用三世善 仍迴向彼佛子行
在入座期間,
我們透過四無量心、自他平等、
自他相換、自輕他重等修法,
令內心生起世俗菩提心;
出座以後,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要如何落實這些修法呢?
這裡分為十個部分來談,
首先是
『無所獲( 未得利養或遭受損害) 』
的時候該如何行持。
頌詞中說:
任何一個眾生,由於貪婪熾盛的緣故,
親手搶奪我的一切財產受用,
或者唆使他人來劫奪我的一切財產受用。
無論如何,
我絕對不以嗔恨的態度來回報他的侵害;
不僅如此,
還要以一種利他的心態來對待他,
把自己最愛護執著的這個身體、
所有的財產受用以及三世所有的善根,
全都迴向布施給傷害我的敵人。
這就是佛子菩薩將無所獲轉為道用所應該實踐的。
為什麼要這樣作呢?
因為利養、恭敬是種種過失的根源。
所以當我們獲得利養恭敬時,
不應該感到歡喜;
當有人障礙我們獲得利養恭敬,
有人奪取我們的財物受用時,
不應該生起嗔恨。
因為,
這些能夠令我們的心從利養、
恭敬、財產的束縛中自然解脫。
所以,
這些違緣反而成為讓我們的心從利養、
恭敬、財產的束縛中自然解脫的因素。
釋尊在以往為忍辱仙人時,
雖然被歌利王以利刃一刀一刀地切割,
但他沒有生起一絲的嗔恨,成就了忍辱功德。
什麼是忍辱?
我們要了解:
所謂的忍辱是,
不論別人如何打罵、傷害、毀謗,
我們內心立刻化解,不留一絲痕跡。
忍辱和受氣要分清楚,
受氣是強壓在心裡不發作而已,
內心並沒有化解,悶在心裡的結果,
最後成為恨。
這不叫作忍辱而是受氣。
這裡忍辱仙人是以歡喜、
感恩的心來承受歌利王的傷害,
所以本來他是賢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
以此忍辱功德圓滿的緣故,
所以提前成為千佛中的第四尊佛。
若從這個角度來看,
表面上歌利王傷害了忍辱仙人,
實際上這個傷害卻幫助忍辱仙人提前成佛。
總而言之,
阿底峽尊者曾說:
「當別人傷害你的時候,
不要心生嗔恨,如果對傷害者生起嗔恨,
則何時修忍辱。」忍辱的對境來了,
這時候不修忍辱,
那還要等到什麼時候修忍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