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的勇氣 阿底峽之修心七要 頂果欽哲法王

修心七要開示

5 第二章菩提心

第二章菩提心

菩提心是獲致覺醒的不敗法門。 它有兩個面向:相對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 相對菩提心是運用凡夫心意來修持,比較容易培養。 儘管如此,相對菩提心帶來的利益是無量的,因為只要珍貴的菩提心在心中生起,我們就永遠不會墮入輪迴惡趣。 在大乘的修道之路上,所有如海洋般廣大豐沛的功德,全都粹集於菩提心,也就是所謂的覺醒心。

為了準備來修持菩提心,我們要遵循觀世音儀軌的教示:“皈依三寶,禪修菩提心。思量一切身、語、意的善行,都是為瞭如虛空般廣大的眾生。”

法教中說:“由於眾生是無量的,因此祈願眾生安樂的利益也是無限的。”眾生究竟有多少啊! 只要想一想,這塊草坪上可能有上億的眾生! 如果我們祈願他們都能達到證悟成佛的境界,這種願望所產生的利益,將如同眾生的數量般廣大。 因此,我們不應把菩提心局限於少數眾生身上。 只要有虛空,就有眾生存在,而所有眾生都在受苦。 為什麼要在他們之中劃分界限,擁抱一些被認為是可愛的朋友,排拒那些被認為是可怕的敵人?

從無始的生世以來,我們一直在輪迴中流轉,積聚惡業。 當死亡來臨時,除了下三道,還有什麼地方可去? 但是如果我們生起必須帶領一切眾生證悟成佛的願望和想法,那麼我們已生起了所謂的“願菩提心”。 接著,我們要向上師及本尊祈請,願珍貴的菩提心在心中生根。 我們應當念誦“積聚資糧祈請文”( Prayer of Perfect Action )中的“七支獻供”,身體坐直,心不受干擾地數息二十一次,中間不遺漏也不數亂。 如果能用一串念珠來數息,心中的妄念會減少,相對菩提心的修持也會更容易。 這就是成為適當的禪修器皿的方法。

究竟菩提心

視一切現像如夢。

對於敵人,我們總認為他們永遠充滿敵意。 或許我們總認為,他們曾是我們祖先的敵人,如今他們與我們敵對,未來也會憎恨我們的子女。 這只是我們的想法,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我們不知道在過去世,自己身處何地,是什麼樣的眾生,因而也無法確定,此刻對我們充滿敵意的人,在過去世是不是我們的父母! 當死亡來臨,我們不知道自己將投身何處,因此也不知道這些敵人未來會不會成為我們的父母。 此時,我們對如此關愛我們的父母充滿信心,但當他們離開此生之後,誰能說他們不能輪迴成為我們的敵人? 由於我們對過去和未來的生世一無所知,於是我們產生一種印象,認為現在的敵人不會改變敵意,現在的朋友永遠會是友善的。 這只說明,我們從未真正思考這個問題。

如果要仔細思量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情境:許多人一起從事一個複雜的計劃。 在某個階段,他們是朋友,彼此親近、信任、扶持。 但後來發生了一些事情,使他們反目為仇,互相傷害,甚至互相殘殺。 這種事情確實會發生,而在一生當中,諸如此類的變化也會出現很多次,因為一切聚合而生的事物或狀況都是無常的。

雖然殊勝人身是獲致覺醒的無上器皿,但它本身也不過是一個短暫無常的現象。 沒有人知道死亡會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到來。 在水面上形成的泡沫,下一剎那就消失了,毫不停留。 難得的人身也是如此。 在致力修行之前,我們耗費所有的時間,但誰知道生命會在什麼時候消逝? 一旦我們失去殊勝的人身,繼續存在心識流或許會投生畜牲道、地獄道或天道。 在這些地方,要修行是不可能的。 天道的眾生享受一切的舒適愜意,但因為不斷地放縱和分心,而不適合修行。

從我們的感官認知來看,外在的宇宙——土地、岩石、山巒和懸崖——似乎是恆永而穩定的,如同我們認為,鋼筋水泥建造的房屋能夠維持好幾代。 但事實上,沒有什麼是堅實穩固的。 一切都如海市蜃樓。

過去佛陀在世時,身邊環繞著許多阿羅漢,佛法盛行,功德主為他們建造了那麼壯觀的建築! 但一切無常,如今我們看到的,不過是一個空曠的平原。 同樣的,在戒香寺和那瀾陀大學⑦,曾有成千上萬個學者費心教導龐大的僧團。 一切無常! 如今在這些地方,連一位僧侶或一卷佛陀的法教都尋不著。

⑦戒香寺(Vikramashila)和那瀾陀大學( Nalanda ):印度最著名的兩所佛教大學,直到十二世紀,佛教在誕生地印度沒落為止。
……
如果對無常有所領悟,我們就能修持殊勝的法教。 但如果我們仍然認為,一切都將如常,我們就會像在臨終病榻上,仍然談論生意的富人! 這些人從不會去談論來生。 這顯示,他們從未體認死亡是確定的。 這是他們的錯誤和迷妄。

什麼是迷妄? 我們應該如何定義它? 如同一個瘋子在寒冷的冬日跑到戶外,縱身跳入水里洗澡,精神錯亂到無法發現他的身體凍僵了。 我們會認為這個人瘋了。 但同樣的,在一個心智清明而覺醒的菩薩眼中,我們的行為跟那個瘋子一樣瘋狂。 我們應該深信自己完全被蒙蔽了。 當事物以其自身方式在我們面前顯現,它們本身不具絲毫真實性,也並非獨立存在於心之外。

是什麼創造了這個幻象?是心。 心把虛幻、不存在的事物視為真實。 儘管如此,我們應該清楚了解,這種迷妄和心本身——佛性或如來藏——是非常不同的。 因此迷妄不是無法去除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