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提心的觀修次第 - - 澈仁東珠喇嘛 講授 】

一般人總是誤解-「法門很重要,越深奧的法門就越殊勝!」但實際上,修行的心態比法門還重要,我們都自認是大乘佛教徒,但,是不是大乘要看有沒有菩提心而定,而不是以法來分,而且世俗菩提心更為重要,如果發心不正確,例如,以求這一世及下一世的財富、健康等世間法的下士道心態,即使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甚至大圓滿等法門,仍然無法解脫!好一點的,修寂靜本尊得到成就生於天界,而修忿怒本尊的,便有可能進入三惡趣,行者不可不慎!

『供養』當中最殊勝的是修菩提心!『懺悔』當中最殊勝的也是修菩提心!我們一般說『金剛薩埵.百字明咒』是懺悔之王,但,是不是懺悔之王呢?要看修法者是否具備菩提心而修!發菩提心很容易,但真正生起菩提心卻很不容易!上士道最大的敵人是自私自利,所以如果察覺自己有自私之心,就要把自己看作有極大過患的罪人,如果具備菩提心,那麼行、住、坐、臥都在累積資糧!

「菩提」是梵文,「覺悟」的意思;菩提心必需具備兩個條件:(1)對一切眾生的大慈悲心;(2)想要成佛的決心;對初學者來說,空性不是那麼重要,菩提心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沒有菩提心就無法證悟空性!一開始發菩提心從造作開始,練習久了,漸漸就會成為真正的菩提心,我們應該要放棄所有對世間和自我的執著,以及自私自愛的心態,但,唯一不能放棄的,就是「救度一切眾生成佛」的執著。

菩提心依慈悲的力度可分為三種發心:

(一)國王式的發心:發願先成佛再來度眾生成佛,猶如國王帶領百姓一般;(二)船夫式的發心:發願眾生與我一起成佛,如船夫與乘客一同到彼岸;(三)牧羊人式的發心:眾生先成佛,最後我才成佛,如牧羊人看守羊群,要先確定牠們都已平安到家了才回去。

菩提心也是因緣法,要依靠四無量心才能生起,而四無量心的重點就是「慈心與悲心」,要生起慈心和悲心要先修捨無量心,要修捨無量心要先修知母、念恩和報恩。

知母、念恩、報恩是大乘不共的法門,譬如,父母生病希望他趕快康復,這是「慈心」,希望他遠離病痛的折磨,則是「悲心」。巴祝仁波切說:『對空性概念很清楚,把觀想壇城的每一個步驟都觀想得清清楚楚的,本尊的咒語唸了千萬遍、甚至億遍,這樣的人也有投生成魔的例子,但是具備大悲心的人,則從來沒聽過有人投生成魔的,因為修行最終的關鍵是大悲心,具備大悲心的人,不會有冤親債主或害怕冤親債主的人,所以大家要多多修行大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