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四種執著 - 第四句

執著心生起,則失正見地

  現在進入文殊菩薩的第四句偈:「執著一生起,便失正見地」,為了說明這一句,札巴蔣稱接著說:「無論我如何考慮我自己,我應將自己安住於法性上。」究竟真諦就如同它安住於自己,也就離於執著的二元性。若有執著就不可能離於二元。既然執著,就不可能了知如何避免執於“有”和“無”的二邊。如果我執著某種的實存,就無法解脫,因為我們執著於某些東西,而那些東西卻非實有。相反的“虛無主義者”否定“實有”,並主張東西並不實際存在。他們否認善果為行善的結果,這將使他們不得轉生善道。

既然不能執於外存或內有之實有,也不能執著於一切東西非實有的虛無主義中,我們只好安住於「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的非二元境界中。因此札巴蔣稱問我們為何不將心安住於離此實有和虛無的二元之中?這也就是中觀所主張的中道境界。

札巴蔣稱接下來展示唯心或唯識派的觀點,他說一切顯現都是自心的創造。我們的經驗無一不是依它而起,有些佛教的辯證大師摘錄札巴蔣稱的這些句子,而將薩迦巴歸類為邏輯的唯識派或唯心派。但是不管如何,當一個人深入思考札巴蔣稱所說這些話的深層意義時,將會知道他的觀點其實並非如此。佛經上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一切問題或非問題的根本都在於己心,了知一切解決之道在於自心,自心是一切存在化現的根本,是任何事情發生之投影者,如果我們了知一切事物皆為自心的反射,那麼我們只須要轉化這個心,便可使事情迎刃而解。

反之,若我們相信所有事情皆存於心外,如同某種客觀的現象一樣,例如由於一個神聖的創造者──神,創造了世界,那麼我們就會放任,會將一切事情任由外在擺佈。如果我們說自己的經驗是他人所創造,或因於他人而來的,那麼我們就會將責任推給外在的存在,然後一直等待著,以求利益於自己的一些改變發生。事實上,我們所經驗到的現象,並非是由神或超能力所創造出來,祂們也並不實存。

其次,唯物論的觀點則是科學的見解,他們以物質元素為世間事物組成的基礎,由這些物質元素的合成而產生世間的各種存在;而現象界各種事物的功能,只是各物質分子間交互作用的結果,他們相信物質是世間唯一的實有。

以上兩種說法,皆非正確,佛法教導我們,所有一切現象界皆是自心所創造出來的。為何我們不能允許自性如是呢?以此方式,我們就可以由持續地受限制中解脫出來,並且反而讓自己的心性安住於神聖的祥和中,讓自性安住於可以覺悟的實相中,就如先前根據唯識派所主張的。經由此方式,我們可以增長中觀派所謂的中道,最後得證諸法實相,而達到圓滿果位,這便是生命中最正確的見地;反之,若生命中一有執著,無論執著於現世的實有或虛無,是神所創造的或是唯物論觀點,便都是執著,便都是離於正確的見地。

以上觀點在喜金剛傳承的「道果」教授中亦有提及。「道果」說如果一切唯心,則所有意識的顯現皆為自心所創造出來的,我們可以經此觀點相信實相也是心的展現,進而可以依此完全止息心的所有投影,心是所有經驗的創造者,也為所有由他所創造出來的幻象負責;於是自性變得獨立,不受幻象所影響;且可以透過自心的實修,以達到諸法實相的展現。

而諸法實相的內涵,是難於描述的,就如同在道果密續中所說:「任何語言文字均不夠格來描述它,因為對我們而言,證量的經驗是完全超越語言文字的。」一旦用一個字去形容經驗,就已經扭曲了我們當下霎那間確實的覺受了。這就是札巴蔣稱所解釋的文殊師利菩薩之四句偈證悟的結論。接下來是札巴蔣稱為他的歌作總結:

「以此解釋遠離四種執著的功德,迴向所有道眾生,使他們皆能圓滿成就佛果。」

  通常我們只說六道輪迴,而非七道,所增加的一道,是在過渡期間的中陰眾生,他們無法立刻轉生到六道中,故同時迴向給他們超離輪迴,早日成就佛的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