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殿仁波切開示『 修心八頌 』4-2



* 各偈的觀修法摘要:

1.我於一切有情眾,視之尤勝如意寶,願成就彼究竟利,恆常心懷珍愛情。



要思惟珍愛他人的功德,發願:「自己能夠真正生起珍愛他人的心,要視一切有情遠勝如意寶。」為何以利他為主的菩薩視一切有情遠勝於如意寶?因為如意寶只能帶給此世的利益,不能成辦來世的利益;而其他的有情不但能帶給此世的利益,甚至可帶給來世短暫的人天利益以及究竟解脫、佛果的利益。

若要獲得人天果報,持守戒律就可以獲得。例如斷除殺生,可獲得人天果報。可是要斷除殺生也是緣念有情!緣念有情才能修持「斷除殺生」這條戒。甚至要擁有眷屬或受用等,都是緣念有情而有。要行布施、修忍辱等,對象也是有情,若沒有有情,則談不上布施、忍辱等。所以要獲得增上生的一切功德,必須依於有情才能獲得。



要成就佛果也是一樣,必須依於有情才能夠成佛。首先要生起緣念有情遠離痛苦的悲心,若沒有有情的話,不可能有緣念有情,願有情離苦的悲心。沒有所緣,不可能生起悲心。

同樣,要生起為饒益有情求證佛果的菩提心,也是要緣念有情才能生起。已生起菩提心後,修持六度也必須依於有情才能夠修持。所以《入行論》說:要成就佛果,可以說一半是依於佛,一半是依於有情。為何我們恭敬佛而不恭敬有情呢?

我們從無始輪迴以來,因為我愛執的緣故,所以只做自利而已,從不做利他,因此造作了種種業、種種罪惡,所以仍在輪迴當中。佛陀已捨棄我愛執,生起珍愛他人之心,因此佛陀已證得佛果。所以應該要生起珍愛他人之心,捨棄我愛執。我們去閱讀釋尊的傳記,可以瞭解釋尊是如何捨己為他。我們應該發願也能夠如此做。



所以在修習《修心八頌》的整個階段,應該要祈請:「祈請上師、本尊加持,使我在心續中能生起珍愛他人之心。」



2.隨處與誰為伴時,視己較諸眾人卑,從心深處思利他,恆常尊他為最上。



與任何人在一起時,不論對方是親、敵、中庸,都應該視自己比任何人還要卑劣。意思就是要捨棄以己為重,生起珍愛他人之心。主要是講要斷除我慢,因為我慢可說是會阻礙大小乘功德的生起。我慢的種類很多,其中一種叫做卑慢。就是認為他人雖有功德,可是我也有一點功德,這種慢就稱為卑慢。只要有這種慢心,將會阻礙新生功德,也會導致不恭敬他人。所以不論與任何人在一起時,都要視自己為最卑下的。



我們應當向種敦巴學習。種敦巴擁有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圓滿口訣,他也被尊稱為妙王之王,雖然有如此功德,可是他把自己的功德隱藏起來,他與任何人相處的時候,都視自己為最謙卑的。一般而言,我們將自己的功德隱藏起來的話,比較不會有障礙。

當我們禪修這個偈頌時,我們要發願:「願能夠要效法種敦巴一般的修行,祈請上師加持!」也思惟:從上師之處降下甘露。



3.一舉一動觀自心,正當煩惱初萌生,危害自與他人時,願疾呵斥令消除。



此偈頌是講:應當要觀察自己的身語意三門以及一切的心理活動、行為等。這是非常重要的,若不觀照自己的身語意三門,雖然自以為是修行人,可是實際上並不是。所以平時不論我們做任何事或做功課時,都要以正念正知來做。所謂正知,就是指「偵察自己身語意三門一切的行為,到底是落入善或是惡」的一個偵察者,就稱為正知。我們要以正知隨時來觀察自己,若發現自己心中生起煩惱,應當馬上察知,而且立刻將它斷除。例如瞋恚會使自己不舒服,別人看到你也不會舒服,所以瞋恚煩惱生起時,導致自他皆受傷。



噶當派格西奔恭佳的事蹟大家可能知道。他前半輩子是強盜、小偷。之後他醒悟,就依噶當派的善知識修行。他的主要修行就是隨時用正知觀自己的心,一旦煩惱生起,就馬上強制地斷除煩惱。某次法會中,有人在分發酸奶,他心想:「前面的人倒那麼多,輪到我時,會不會喝不到?」如此擔心著。然後他馬上用正知偵察到自己有這樣的念頭,於是把他的杯子倒覆。等到倒酸奶的人來,他對那個人說:「那個造惡業的人已經喝過了。」



有一次功德主即將要來,他心想:「必須把房子好好整理一下,打掃乾淨,並擺上莊嚴的供品。」打掃及擺好之後,他坐下來觀察自己的動機,發現自己的動機沾染到世間八法,他馬上起身到外面抓一把灰,灑在擺得很莊嚴的供品上。這件事傳到帕當巴桑皆,就讚嘆:「奔恭佳的供品是全世界最好的供品,他已經堵住了世間八法的口。」

當唸到此偈頌時,應該發願:「願自己能效法奔恭佳的修行,令自己能夠如是輾轉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