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綱要>內容:

上冊p. 83[解惑篇]至第四講[修習軌理]p.95,內容摘錄:



1. 若依止者為假上師,是否仍要對其修依師之理?

2. 師徒關係怎樣算是成立?

3. 為何依止善知識的道理比一切的法行重要?

4. 為何前行比正行更甚深?為何淨罪集資如此重要?

5. 為何清淨的供養不可沾染世間八法?



【解惑篇】 問:我們一直說要依止上師,視師長如佛,前一陣子宋七力等事件,那些信徒也視他如佛,但那是邪見啊! 我們這些凡夫眾生,初學佛,還沒有智慧,要怎 麼去分別呢?

答:依止上師前要先觀察、抉擇,善知識本身不會有錯,自己若未善加觀察 而隨意依止,又因自己信仰心太強,可能變成真偽不分的邪依止;而信仰心太弱, 即使佛來到你的頭頂,你也不會相信的。當然你的看法很對,我們不容易分辨。 到底是上師做錯? 還是你的的看法錯了? 這很不好分辨。假使對上師的印象與實 相不相符合,以實相看他如此做是錯的,那他就不是善知識,這是在觀察期就要 分辨清楚的事情。一旦依止,就算他是只狗,你也要將他頂在頭上,沒得說了。 有的人的做法是有點缺失,問題是你要先觀察,不要一碰到師長,就像狗子碰到 肉包子一樣,一窩蜂地沖上去吃,不要這樣子。只在一個法座上互相共結法緣, 成就講說聽聞教法,不一定要變成師徒關係。要先經過二、三年的觀察,這個人 真的能夠讓我生起很大的信心,增加我的功德,可以真正依賴,才能依止,整個 程式應該是這樣子的,否則會有問題。不是說,只要聽聞,講說者就是上師,沒 有這回事的。

問:師徒之間的關係如何確立?

答:你要先知道什麼是師長德相,什麼是弟子德相。如果要依止這位師長, 一定要先觀察他是否具足師長的德相;收弟子也同樣要先觀察他有沒有做弟子的 德相。

問:什麼時候是依止意樂或什麼時候開始,他是我的上師呢? 這要怎麼衡量? 答:就從你依止的時候開始。

問:那依止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答:就是當你的心裏想:“他是我的上師”時。

問:那上師需要知道嗎?

答:我是不是你的上師,取決於你。一般而言,你總會向上師表達你想依止 的心願,不過,這也不一定,有的上師不常在,只要你心裏想說,他是我的上師, 這樣也可以,這樣的人也很多。只要對師長的信心強烈,不退不變,就可以依止 他為你的上師。阿底峽尊者有一百五十位上師,他都沒有邪信,都好好的依止。 他的上師中,最親近的是金洲大師,在“見”地上雖然金洲大師不如尊者,但在 “行”上的恩澤卻很大。我們應該對師長具有信心,並只觀他的功德,所有師長 的功德皆如佛,沒有錯,但是如果師長恩澤對你最大的時候,就適合做你的上師, 就可以依止,依止的量是建立在這裏。

我對眾人講過很多次的法,但是從沒有想過我是聽法者的上師,我從沒對人 說過哪個人是我的弟子,至於對方要怎麼想,我就不知道了。我從沒想過我是上 師,也沒想過誰是我的弟子。

問:如果向師長表白想依止,師長是否會受納?

答:師長不承認的話,你就不能成為弟子,如果你對他表白:“我對您有信 心,我想依止您。”而他不接受的話,這師徒關係就不能成立。

問:這麼說來,依止師長還是要向師長表白才可以? 答:這不一定,我們只要對他有信心,就可以了。

問:弟子應具有什麼樣子的德相才可以成為法器? 應如何修行?

答:弟子要變成法器有幾個條件:第一、不能貪著世間的紅塵俗事;第二、要 具有分辨善惡的智慧;第三、你的心要希求廣大的義利;第四、你必需對法及法 師有很強的信心;第五、你必須斷除或遠離嫉妒的垢染;第六、你必需恭敬師長。 在祈願文中講到弟子的德相要具有大悲心,不能有我慢、驕慢,智力要很清明, 心要很善良,對師長要恭敬,要具有這幾種德相才可稱之為法器,要好好的祈願 才可以成為法器。這裏有一個很大的關鍵,依師之理不是只有現在要學,就算到 了十地菩薩,還是要學的。十地菩薩之後就成佛了,是無學位,就不用學了。阿 底峽尊者說,直到成佛之前都必須有師長的教授,所以我們在成就佛果位之前都 要恒常的恭敬師長。



第四講 修習軌理

雖然我們已經得到很珍貴而且難得的暇滿人身,可是我們卻把大部分的心力 投注在今世的紅塵世事上,所作的是罪業,所想的也大部分是三毒煩惱,像是瘋 狂了一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我們應該把這暇滿的人身,用來成辦堅固的根本 究竟安樂,也就是說,把這樣的一個人身,放在成辦現前增上生(短暫的投生人 天)與究竟決定勝(究竟的解脫果),這兩種的義利上。而成辦這樣的義利,唯有 靠著多多學習佛法的心要。

成辦究竟決定勝,同時也涵蓋著成辦現前增上生,然而我們不能只把目標鎖 定在成辦現前增上生。雖然究竟決定勝裏涵蓋著解脫和成佛兩種果位,但是我們 也不應該僅以經由增上三學的修持,來得到解脫果位為滿足。

那什麼才是我們正確的動機呢? 就是,為了要成就佛果位,我必須修學以大 慈心、大悲心為本體的菩提心。換句話說,為利眾生,所以我一定要成佛;為了 成佛,我一定要修學並證得佛法;因為要修證,所以我必須先了知;為了知,我 必須聽聞教法,要以這個動機來聽受這場法宴。

今天我們所聽受的教法──菩提道次第,是來自于龍樹菩薩與無著菩薩,兩 位大菩薩的特別傳承教授;是三世諸佛成就佛道的康莊大道;也是阿底峽尊者及 宗喀巴大師的修行精髓;不僅次第無誤,而且是很完整的成佛之道,它的次第編 配得非常之好,包括了眾生成就佛道的所有內涵。也就是說,菩提道次第是引導 具有菩提心善根的大乘種姓眾生,往趨佛地的教授。我們現在所要講的,就是這 具有以上幾個特色的菩提道次第教授。

一般來說,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是由四個門徑來講說闡述,(《廣論》第 2 頁 科判)“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甲 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甲三、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23 頁科判)關於“第四如何正以教 授引導學徒次第分二: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道之根本親近善知識的 軌理分兩點,“初中分二: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 理。”(24 頁) 由是親近善知識的道理分六項來說明它,(丁一)是說明所依止的 善知識的德相是什麼? (丁二)是說明能依止的學者的德相是什麼? (丁三)是正依 止的方法;(丁四)是依止的勝利以及(丁五)不依止的過患,還有(丁六)攝彼等 義,做一總結論。

善知識怎麼依止的方法分二(29 頁科判):“戊一、意樂親近(的)軌理”及 “戊二、加行親近(的)軌理”等兩點。意樂依止又分三項:“己一、總示親近意 樂;己二、特申(特為重視)修信以為根本”,就是淨信為本;“己三、隨念深恩 應起敬重(念恩生敬)”,念其恩澤生起恭敬。

我講這些科判不是為了耗時間,是為了幫大家復習以前所講過的,同時也把 以前所學的放在心上用功,不要當我是在浪費時間。

我們知道整個菩提道次第證量的生起,後後證量的生起必須倚賴前前證量的 生起才行得通。雖然我們前面都已聽過這些法了,也都懂了,卻不一定記住了,更沒什麼證量,也就是說,沒什麼大效用。有一個故事說,西藏有一種動物(好 象是馬熊),它挖洞抓老鼠,抓到一隻就往屁股底下放,再往前伸手抓的時候, 身底下的那只就跑了,抓到最後,結果一隻也沒留下。

親近善知識道理的第六項就是“攝彼等義”,我們前面已經簡要講過了。(40 頁最後 1 段)“第六攝彼等義者。世遍(整個世間)贊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 是如前所說。” “尊長瑜伽”就是上師相應法,上師相應法受到整個世間普遍 的讚歎。“若一二次修,修所緣境,全無所至。”可是應該知道上師相應法,只 修一兩次的話並沒有什麼效果。“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順恒常親近善知識,接受 沒有錯謬的引導。(40 頁最後 1 行)“故此依止(善)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為重 要。”那是因為“見是究竟欲樂根本”,它是究竟欲樂根本的緣故。

依止善知識的道理比一切法行重要,那是因為整個菩提道次第的教授,自聽 聞、思惟、修行,完整地引導到證悟,可以次第圓滿無誤地讓你成就。這樣的證 量,來自於開頭的如理依止師長,所以依師之理是很重要的一項法行。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丁一、正明修法(正式的修法是什麼);丁二、破除此 中邪妄分別。初中分二:戊一、正修時應如何;戊二、未修中間應如何。”(41 頁科判) 是講修法分成座上修及座下修(另譯座間修)。這個正修是座上修的意 思,你好好的將護所緣境。“將護”是什麼意思? 將護是守護所緣境,好好的緣 所緣境。

行者在修學依師之理的時候,應該一天分六等分,有六段時間。其中僅有六 分之一用在正修依師之理。為什麼呢? 因為六分之五要用在前行法──淨罪集資 (淨除罪障、積集資糧)。為什麼會有正行不如前行來的深,也就是說,前行比正 行來得更深要的說法? 如果不一方面去淨除罪障,一方面同時積集資糧,就馬上 趨入正行正修,會因為資糧不夠、福德不夠,有罪障擋住你、蓋覆著你,整個所 緣境會不清楚,即使你的心中清楚,也不能生起證量。我們講“聽聞不能持文, 思惟不能解義”,聽到的佛法會忘失,思惟又無法瞭解文義,然後不能成辦所聞 文義的證量。所以要用六分之五的前行法來淨罪集資,這很重要。

每天的菩提道次第修行,你倘若不能完全瞭解、背熟菩提道次第這麼大的論 典內涵,那麼前行六法(六加行)一定要做,再不然就持誦《福德本頌》(另譯《功 德之本》)。《福德本頌》(附錄二)也是宗喀巴大師寫的,如果可以依著《福德本 頌》的偈語,做簡要的緣念,就可以涵蓋菩提道次第的整個內涵。修學菩提道次 第的教授不能像吃飯一樣,飯可以明天再吃,這菩提道次第的修學一定要持續, 而且是要每天持續的去緣念。

又正修時應如何? 分三項,就是:加行(前行法),正行,還有結行。我們現 在講六加行,六加行的第一個是淨地,把修行的處所打掃乾淨之後,迎請十方諸 佛菩薩來到我們這裏,做為我們的皈依境;要觀想佛菩薩真在我們眼前。第二加 行就是將無諂供品端正陳設,要莊嚴陳設無諂供品,並做無諂曲的供養。供品不 能染有外在行為舉止及內在意樂(動機)等兩種諂曲(諂誑)。供養動機的諂曲就是 以世間八風的動機去供養,這是不對的。

同時要避免供品的來源不清淨,也就是得到供品的方式要離開五邪命。什麼 是五種邪命? 第一個是諂媚奉承,就是由諂媚而得到的供品是不清淨的;第二是贈微博厚、供小而換大,佈施少許東西而希望換取較大的回報,再將回報的東 西拿去供養,這也是沒有什麼利益的;第三個是迂回索供;第四個是強取訛索; 第五個是詐現威儀,這是五邪命。

用這些方式所得到的供品是不清淨的,比如說,你為了得到別人的供養,而 以非常善巧,能言善道的嘴巴去對人家講說,那東西有多好多好,因而得到供品 去供養三寶,這是不清淨的,那是諂媚奉承。

那什麼是迂回索供? 去年人家供養你一個東西,你覺得很好用,當這個人再 來時,你心裏希望他再給我,而講說:“喔!你去年給我的那個東西太好了,我很 受用。”雖然你沒講說:“我希望你再給我。”可是心裏卻有這樣的想法。要是 以這樣迂回方式所得到的東西去供三寶,是意樂上不清淨的供養。

贈微博厚,比如說,供養上師或供養佛的時候,你以很少的水果,卻希望得 到很大的加持,得到更大的日報,希望供小的換大的,以這樣的動機去供三寶也 不清淨。

第四個強取訛索。如同把慈母的兒子奪過來,母親是不會高興的一樣,不管 眾生本來有罪或是沒罪,以強迫的方式來處罰,把他的財物奪為你所有,去供養 三寶,佛不會高興的。為什麼? 因為這會讓眾生痛苦。眾生本來不需要有那種懲 罰,而你讓他痛苦。三寶是希望眾生快樂,得到安樂是以讓眾生痛苦而得到的供 品,拿來供養三寶,佛根本就不會高興。

再來是詐現威儀。就是說,你根本就沒有什麼修行,為了得到供品而對眾生 說,我有什麼修行,我有什麼證量,其目的是為了得到供品。再以這個供品去供 養三寶,這叫詐現威儀。比如說,一位法師每天早上起得很晚,這一天,因為知 道信眾要來朝拜,就很早起來,表現一付很有修行的樣子,目的是為了得到供養。 用這種詐現威儀所得到的供品去供養三寶,是不清淨的。但是有一個開緣(例 外),就是說,如果你是為了防患眾生造惡業,為了不讓眾生造口業,所以你適 當地詐現威儀,這是可以的。

不管用什麼方式,你欺騙眾生,傷害眾生而得到的供品;或者供品是屬於僧 團的東西,這兩者:一個是欺騙、傷害眾生去供養三寶;一個是拿公眾的東西去 供養三寶;三寶不會歡喜的,這些都是不清淨的。另外千萬不能有一種心態,就 是根本不是真心供養三寶,而是為了讓別人知道我的名聲、知道我是一個大善 人、大施主。這樣去供養三寶是要不得的。

噶當派一位很有名的奔恭甲格西,平常他在禪堂內是沒有什麼供養的,有一 天他知道施主要來探望,前一天晚上他就好好的打掃禪堂、擺設供品,擺好之後, 就坐下來等信徒。突然他想到,“為什麼我平常不打掃,不供養,而今天要特別 掃地,擺供品? ”見到自己的動機是世間八法,馬上抓一把灰灑在供品上面,“去 他的世間八法!”。印度白當桑結巴(是一位很有名的祖師)有神通,看到這種情 況,贊許地說:“在整個西藏,最超勝的供養,莫過於奔恭甲的這一把灰。”因 為動機清淨。

如果供養時的動機染到世間八風,或是供品的來源是以傷害眾生而得到的, 三寶絕不會歡喜。如果我是基於前面兩個不清淨的動機,或者供品是傷害眾生而 得到的,那這份供品我到底該供不該供? 回答是:“還是要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