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給明就仁波切 開示



Q:有人覺得,傳統的修行法似乎不適用現代社會,請問有什麼新的修行法嗎?



A:修行的本質,沒有所謂不適合於現在或任何時候;只是修行的方法,是不是更符合一些文化,適應一些不同社會。所以,你可以在這個社會運用一些符合當代的、或那個時候的文化背景等等,修行的方法可以改變,但是修行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



Q:現在很多人都覺得,現實生活很艱苦,前景看不到出路,該如何尋找出路?



A:基本上人生是有很多選擇的,只要我們夠努力的話,絕對可以達到一些目標和結果。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但是你的期待如果過度的話,那你就會覺得處處是阻礙,如果有這種太好高騖遠的目標,超過能力範圍,你也會覺得非常的沮喪。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能力,你可以很適量的、符合自己能力看著辦。對自己要有合理的期待,才不會造成不必要的沮喪。



Q:可是我們常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裡?



A:你自己的能力、力量,你自己要慢慢的去看,更要看到自己在做什麼。一般人生活著,不可能百分之百的發揮,或是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但也不會百分之百什麼都沒有,什麼都做不到,所以你大概都是一個在那百分之五十五十,好像達到某一些,另外某一些沒達到。



Q:可是如果一直達不到自己所想要的,不是會產生很多沮喪感嗎?



A:但是你也要看看自己達到了哪一些啊!所以我一直強調的是,一生當中有些事你是達到的,有些是達不到的。只不過我們常朝負面的去想。



Q:如同仁波切所說,人生有不好的時候,也有好的時候,那我們該怎麼面對不好的時候?像現在有很多的問題,就是因為不能接受負面的狀態,我們的生活就是負面的比快樂的多很多。



A: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了解生活就像股票市場一樣。我們要能夠接受和認識這點,就已經是很大的力量了。



Q:雖說我們了解要「接納一切」,可是有些人在低潮的時候,就去自殺了!在低潮的時候,人常會做出不可挽回的事(例如放火燒自己、殺小孩),現在就充斥這樣的新聞事件,我們該怎麼辦?



A:那就需要禪修了。我們要掌握自己的心,因為我們沒有辦法控制外在環境,所以我們必須通過禪修來控制我們的心。



Q:環境如此低靡,小小的一個事件,就爆發無法面對與控制的場面,我們該怎麼面對?



A:當我們面對痛苦的時候,我們怎麼知道那是痛苦?那是由於我們的感覺,如果我們能透過練習我們的心,我們就能夠了解那個痛苦的情緒,了解那個心。

也就是說,當我們感覺到痛苦和困難的時候,是誰在感受呢!是我們的心在感受。自己越害怕,越不願意去面對痛苦,那他自己本身就會讓事情變得更痛苦。心難以忍受這些外在的痛苦,反使事情更嚴重,這就是自己嚇自己。如果我們的心有勇氣,能去面對的話,那麼即使外在再怎麼困難,你都能夠真正的去面對去解決。



那我們心中要怎麼升起那個面對的力道呢?也就是不依靠外在一切物質,自然從內心發出來的平靜是最重要的,不依靠外在的物質、就自然內心升起平靜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禪修。禪修第一步是什麼呢?也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內在本來就有平靜,先要認知出這一點。



Q:仁波切說我們要認識自己內在有平靜,但是心不可能一直平靜呀!



A:首先要講到,這種認識不是一種知識上的認識,而是一種你真正的感受和體會,當然接下來還要靠持續的修行方法,繼續去做。



Q:那應該怎麼去修行?



A:修行的方法,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沒有對境,另一個是有對境。



第一種方法是沒有對境,也就是心在什麼狀態,你就安住在那個狀態;也就是,心的寂靜,就是直接安住在心上面。怎麼去體會呢,就好像一杯泥巴水,你把它擺在那邊,就僅僅是把它擺在那邊,它自然就會沉澱。



第二種方法呢,就是做一些心靈的運動,也就是選一個對境,然後將心專注在上面。於是就能把一切的色相、聲音、香味、味道、接觸還有念頭,包括煩惱,都能夠轉化來做禪修。於是你就不再有任何的阻礙了!



Q:剛剛仁波切所說第一種狀況(沒有對境的安住),是不是指把事情放在一邊,不要去管它嗎?



A:我們講的是心,就是你的心要保持自然狀態,如果你的心真的能夠如此自然地安住在寂靜裡,你能夠做更多的事情。



Q:把心平靜下來,是不是要把心拉回來?但像我們在打坐的時候,心往往是拉不回來的…



A:你不一定要把心拉回來,你就是把它擺在那裡。



Q:可是如果碰到切身問題急需解決時,就等不到心自然平靜下來,那時該怎麼辦?



A:其實這都取決於你的心。因為當發生那麼多事的時候,你的心是否能保持平靜,這就取決於你之前是否做了足夠的禪修訓練,也就是你在面對事情能用什麼方法,只要你能夠運用禪修訓練,鍛鍊你的心,你就能夠面對一切。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面對的。



Q:如果是一個沒有接受過禪修訓練的人,他怎麼去面對?



A:當然要控制心是很難的。以世間人的做法,你當然可以選擇出去走走,或是去逛逛,暫時讓自己忘掉那些事情,輕鬆一下,這是一般人的做法。



Q:還有什麼別的方法嗎?



A:基本上,能做的就是從時間上面,找時間讓自己暫時忘記不愉快的事情,說地點,比如說:有些地方你去了就會生氣,會碰到一些討厭的人,那麼你暫時就避免去。



再來,就是要能夠自我激勵,要是稍微不如意,就很沮喪,覺得自己最倒楣、覺得自己最可憐,那當然你就會越來越不好;但如果你能激勵自己:我也做了件好事!我也有這樣的能力!至少我今天洗了一個杯子,你要自己在心裡給自己鼓勵。這也是自己能夠做到的。



Q:因為環境和生活的壓力,很多香港人有輕度精神問題,如何對治?



A:這裡有一個方法,假設我們有一個恐懼,那麼在那個恐懼升起的時候,你就看著那個恐懼,你自己進入,把心放在那個恐懼裡面,你就跑到恐懼裡頭去,這樣去看,恐懼反而沒有那麼強烈;如果你越想要避免恐懼,你越害怕它,越想不要有恐懼,恐懼反而會更強烈、更巨大,好像要把我們吃掉一樣。現在反過來,自己跑到恐懼裡頭,去看著那個恐懼。



比方我開始要跟人講課,要做一個演講,但是你對演講這件事非常緊張,那時候你就不要再想:我要怎麼講才能更好等等,不用再想這些了,你就想:緊張就緊張吧!然後你看著你自己心裡的那股害怕,你只是專注的看著你的害怕,但不要想:有什麼方法可以不用害怕,你只須把心專注看著那個害怕的感覺,然後心裡開始對恐懼說話:「大家好。」「歡迎、歡迎」,這樣反而有用,然後就開始演講。你應該要面對恐懼,這也是一種禪修。



你只是把焦點集中一些而已。現在你有「恐懼」和「你必須去演講」這兩件事情,你只是讓焦點更集中而已。如果你又有恐懼、又要演講、還要猜別人怎麼說、還要想怎麼講才更好……那你就完全的散亂掉了。



Q:可是恐懼不是我想要的,它是自己從內心跑出來,無法控制的…



A:當然它是自然生起的。但當你要想辦法讓它消失的時候,你的心反而會更忙亂、有更多事情要做。你要想到演講、你要想到內容、要用什麼辦法才能沒有恐懼,你還要想我要讓自己更有信心,我要怎麼去面對群眾,那你要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如果你專注在你的恐懼感當中,你就和它同在,然後你還是要做事情,比方說演講,這時,你只剩下兩件事可以做,一個就是去害怕,一個就是去演講。



Q:有些佛弟子大部分時間都放在道場,反而與家人、朋友關係不好,怎麼辦?



A:保持平衡是很重要的。比如說你把世俗一切放棄,全心在一個道場服務,可能以後會後悔。所以你現在就要準備,不要以後後悔。



Q:怎麼去想到以後的那個「後悔」?



A:你自己可以去想,將來我老的時候,大概會是什麼樣的情況,你可以完全沒有工作,沒有朋友嗎!也許你現在就該開始分配時間,讓自己既有時間去道場服務,也有時間可以分給家人、朋友。



Q:佛教徒與同事相處之道該如何?



A:當然身為一個佛教徒,就應該在人際關係上用到佛法,你可能會生氣、可能會忌妒,總之你就該在那個時候運用你所學的佛法。



Q:請問有什麼法,對剛開始修行的初機學佛人,比較容易相應?



A:有兩種。 一是學習,一是禪修。要去了解、學習佛法的意義;明白這個意義之後還去做禪修。一開始從最基本的、最輕鬆的書開始學習。光靠灌頂和修法能帶來利益嗎?這是不可能的。灌頂和修法是很好的,但只靠灌頂和修法,是不能帶來很大的利益。



Q: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道場?



A:如果到一個地方去,可以學習、可以開導我們的智慧、發展平靜,那個地方可以讓我們學習,對我們就有意義。如果去到那個地方,我會瞋恨、我會不高興、不快樂,信心減弱了,那就沒有意義了。



Q:如何將佛法用在生活每一處?



A:就是要發展你內心的平靜。那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人際關係,你的一切自然都會變好。



Q:有時對事情期望太高,無法平衡,會有鑽牛角尖狀況,如何避免?



A:當然我們無法馬上做到平衡,但至少內心要升起這樣正確的想法。就是說我只要努力,可以不太在意結果。當然你還是可以期望事情能做得更好,可是即使你要把事情做更好,也可以不過於執著結果。當然不可能馬上做到,但是你必須要去練習。同樣地,如果你不去稍微做些努力的話,你什麼都不會有,你希望能保持平衡,也是需要稍做努力,慢慢去達到。可以從簡單的事開始,比方說從吃一顆蘋果,專注在過程,去練習「努力去做,但不執著結果」的平衡。



Q:請 仁波切針對香港人的因緣和特質,特別作開示。



A:就是說吃飽飯以後就好好去睡覺(仁波切用中文開玩笑說)。還是要保持平衡。我們還是要自己努力,因為努力,你一定有你的力量;因為你的努力,一定有知識和智慧,供你運用。至於能否百分百達到目標?那也不一定,所以我們對於結果,也不要過於貪著,你的心就是要保持一個平衡。也就是說, 要用力,但也不要過度緊張;你盡力,就不會變得太鬆懈;如果不執著那個結果,就不會變成太緊繃。你就會變得更有力量,你人生的目標也就更容易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