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學佛? 作者:索達吉堪布



前面從兩方面闡述了什麼是佛、什麼是法。尤其是佛法,指釋迦牟尼佛的八萬四千法門,它可攝於九乘法門、三乘法門,或者分為顯宗、密宗法要。這樣的佛法,大家一定要認識,不然,有些人趨入顯宗而不了解密宗,就認為密宗的法不殊勝、不究竟,對此產生各種誹謗,這是非常不合理的。我們對任何一個事物,不了解之前絕不能輕易誹謗,否則,且不論佛教的因果如何可怕,單單是世間倫理也說不過去。英國文學家莎士比亞就講過:“千萬不可妄自評論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則,你可能會用生命的代價,來補償你所犯過的錯誤。”

  

佛法包括顯宗和密宗,只有將這二者圓融無違地修學,學佛才會很全面。不然,你只學習密宗,卻不了解顯宗;或者,只喜歡顯宗,而排斥密宗;又或,只接受顯宗的小乘法門,對大乘教法一概否定,這樣的學佛都不完美。因此,你如果自稱為一個佛教徒,就要圓滿地修學佛法。就好比學習世間的知識,讀完小學、中學之後,只有再讀上去,才算是學業完整。所以,我們一定要全面地了解佛教。

  

假如你想詆毀某個法門,至少也應先親自研究一番,看它的教義是否不合理。倘若真是如此,到時再誹謗也不遲。打個比方說,你看我錢包裡有些東西,但根本沒翻過,就斷言“錢包裡的錢全是假的”,這讓別人怎麼相信?如果你說“我是聽別人講的”,或者“我估計是假的”,那就極為愚蠢可笑了。同樣的道理,不論是藏傳佛教、北傳佛教、南傳佛教,大家不要在不了解的情況下隨意詆毀,否則,除了有很大過失以外,只能說明你不認識佛教。

  

  那什麼是佛教呢?昨天也講了,佛教的教義歸納起來,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在此基礎上再“自淨其意”,這就是所謂的佛教。以前我給很多有緣道友發過一張釋迦佛的唐卡,下面就附有這個偈頌。此偈雖然看似簡單,但涵蓋了佛教的全部教義,所以,你們千萬不要覺得它很好懂而輕忽了。

  

今天我們繼續講,這樣的佛法怎麼樣修學。此問題從三方面來闡述:一、依止善知識;二、發菩提心;三、次第聞思修行。這三個內容,可以說是修學佛法的三個要訣。

 

(一)依止善知識

  

大家要明白,學佛必須依止一位具有智慧、悲心、經驗豐富的善知識,否則,依靠自力想通達佛教的教義相當困難。世間人接觸不了知的領域,尚且需要一個引路人,如學知識要找老師,治病要找醫生,開車要找司機……那我們修學佛法時,善知識更是必不可少了。 《法華經》也說:“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當然,在依止善知識之前,首先務必要觀察,要尋找一位有德行的人。如果你特別著急,剛聽到某人的名字,剛剛見到他,就認定他是善知識,馬上特別激動地去依止,這樣會比較草率。 《事師五十頌釋》中講過,依止上師之前,師徒間要互相觀察六年或十二年。以前元帝忽必烈依止八思巴為上師時,就很有智慧,他觀察六年後對上師說:“我觀察您六年了,現在確信您是一位具德上師,請收我為徒吧!”八思巴回答:“你觀察了我六年,我也要觀察你六年。”

  

可見,若要了解一位善知識,並不是一天兩天就夠了,必須要經過長期觀察。而且,你在觀察善知識時,不能以神通強、長相好、口才棒、財富多、威望高、名氣大為衡量標準,關鍵要看他能否引導眾生斷惡行善。 《大般涅槃經》中云:“善知識者,能教眾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若具足這個法相,這樣的善知識就可以依止。可是有些人並非如此,遇到一個上師就隨便依止,過兩天看他有許多過失,又開始極力誹謗,這種行為非常不合理。不過,這就是末法時代的標誌。

  

有人或許認為:“依止善知識是多此一舉,我自學佛經就可以了。”這種想法不正確。佛法不可能以自力來通達,自古以來的佛教歷史上,沒有一個人能以自力證悟。佛陀在《華嚴經》中亦云:“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譬如漆黑暗室中的寶物,沒有燈光則無法照見,同樣,佛法中的甚深教義,若沒有具證善知識的開示,縱然你才華橫溢、智慧超群,也不可能通達,更無法趨入解脫正道。因此,有些人不要以為自己很有智慧、很了不起,你若想修學真正的佛法,必須要依止一位善知識。

  

在我的一生中,最幸叩挠袃杉事:一是遇到了佛法;二是依止了法王如意寶等很多具修證的善知識。錢財、名聲等虛幻不實的東西,自己雖然也得過很多,但這些都沒什麼意義,最有意義的就是這兩者。所以,大家在修行過程中,千萬不能捨棄善知識。 《大寶積經》說過:“能捨惡知識,親近善知識,菩提道增長,猶月漸圓滿。”只有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我們相續中的菩提心、大悲心、信心、智慧,才會如初一到十五的上弦月般,越來越增上、越來越圓滿。因此,道友們有機會依止善知識時,一定要好好珍惜!





  (二)發菩提心

  

  

學習佛法最根本的就是發心。所謂發心,其實就是製定目標,比如你想前往拉薩,方向和目的地一定不能弄錯。佛法就像個超級市場,內容十分豐富、應有盡有,無論你是要發財、要治病、要解脫,在裡面都可以得到,而每個人最後所得的之所以不同,就是因為各自的目標不一樣。我們作為大乘行人,學佛時一定要利益眾生,千萬不能困於自利的發心。只要你把方向搞對了,有了大乘的發心,那麼成就一定很快。

  

大乘的發菩提心,其實不僅為藏傳佛教所重視,漢傳佛教也有許多這方面的教言。如印光大師言:“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也說:“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

  

所以,以自利心修學佛法,即使有成就也不大,而只有發心為利益一切眾生成佛,這種力量才不可思議。如今學佛的人有很多,但以利他心攝持的卻很少,正因為他們最初的發心錯了,以致最後的果也不圓滿。就好比你只想呆在成都,不想前往拉薩,這種發心就把你限制在那兒了。因此,我們現在雖然是凡夫人,難免有自私自利,但只要有一個廣大的誓願,力量自然也就大了。

  

如同台灣的證嚴法師,雖然看起來瘦瘦的,似乎只是個普通的比丘尼,你在路上碰到了都不一定跟她打招呼。但因為她的發心極為廣大,所以力量非同小可。看到“慈濟”在全球的事業,當初很多人問她靠什麼力量,她回答說:“願大力就大。”可見,心的力量的確不可思議,《華嚴經》也說:“欲得一切佛,明淨智慧燈,應建弘誓願,速發菩提心。”要想獲得一切佛的智慧,就要先建立宏大的誓願,速速發起度化無邊眾生的菩提心。

  

昨天有個人跟我說:“我要建立一個慈善機構,一定要利益眾生!”我試探她說:“這個還是很難吧,不是那麼容易吧?”但她的誓言很堅定,我見後也暗自高興。我們做利益眾生的事情,就要有這樣的心力,不能遇到一點點挫折就畏縮,發願力也變得越來越小,像分子、原子、原子核、夸克……最後就沒有了。其實只要你心夠堅強,任何困難、痛苦都可以轉變。



有句格言說得好:“只要心能轉變,世間就可以變得美好。”因此,只要心能承受一切,就沒有面對不了的事。即使你這輩子做不成,那就下輩子;下輩子還不行,再下一輩子……就像佛陀在因地時多生累劫利益眾生一樣,只要有不退的誓願,最終一定能呈現出宏大的事業。

  

有些人可能是接受過外道或小乘的原因吧,一直發不起大心來,甚至聽到大乘廣大的發心和行為,就有點害怕、擔心、猶豫、困惑。實際上,這種心態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經常串習利益眾生的念頭,這些就慢慢可以消失。其實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利他心都特別重要。現在有些學淨土宗的人,認為自己往生就可以,其他眾生都不管。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那絕對無法往生。且不說藏傳“往生四因”中必須要有菩提心,就連漢傳的弘一大師也說過:“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因此,求往生者一定要發菩提心。如果你能放下自私自利,一心一意幫助別人,勸人念佛、行善,即使自己積累的善根不多,來世也很容易往生。

  

宋朝的王龍舒居士在《龍舒淨土文》中,就講過這樣一則公案:唐朝有個人叫房翥,有一天忽然死去,神識到了陰曹地府。閻羅王接見他時說:“你一輩子行持的善法不是很多,但因曾勸一位老人念佛,這個老人現已往生。以此功德,你也可以往生。”房翥說:“我發願要念一萬遍《金剛經》和朝五台山,這兩個願沒有完成,現在還不想往生。”閻羅王說:“誦經、朝山固然是好事,但總不如早日往生好。”房翥沒有回答,閻羅王只好放他回到人間。 (如果是我,肯定高興壞了,馬上選擇往生。)由此可見,勸人念佛往生的功德非常大。

  

此文還引用《勸修西方偈》說:“若能勸兩人念佛行善,超過自己精進的功德;勸十人行善,有無量的福德;勸千百人行善,是真正的菩薩;勸萬餘人行善,此人即是阿彌陀佛。”現在有些人號召力很強,動員別人做善事一呼百應,大家都紛紛行動,這也是諸佛菩薩的加持入於心,諸佛菩薩之事業可以展開的一個標誌。既然利他心有如此的功德,大家就應共同發願行持善法,有機緣的時候,一定要度化眾生。

  

我希望在座的道友,從今天開始,應該發願:“為利益一切眾生,我要示現成佛!”不然,你學佛幾十年,全都是為了自利,臨死時還在貪執自己,修行絕對不會成功。而有了利他心就完全不同了,縱然你沒有為自己做很多事,修行自然而然也會成就。所以,大家一定要為利益眾生而發願。

  

此外,你們在實際行動中,能不能至少勸一個人行持善法?我想在座的每一個人,能力雖然千差萬別,有些人只要振臂一呼,當下應者云集;而有些人即使磨破嘴皮,說上一百遍,連最親的父母、孩子、親友也無動於衷。但不管怎麼樣,只要你發心不退,在這一輩子中,至少勸一個人皈依佛門應該沒問題。

  

總而言之,修行要用利他的菩提心來攝持,這一點非常關鍵。否則,即使你依止了善知識,但如果發心不對,每天都是為自利而奮鬥,修行的力量恐怕也不強。





(三)次第聞思修行

  

修學佛法必須要有次第,而這個次第,就是聞、思、修。上師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中也講得很清楚,聞思修是佛教的根本,如果沒有它,人與佛法就很難融合,所以大家對此不能輕視。

  

  1、聽聞正法

  

我們這些具無明煩惱的輪迴眾生,對於跟貪嗔癡相關的事,生來就有意樂,串習這些也很容易,而出世間的解脫法門,則很難依靠自力掌握,此時就必須依止一位上師,在上師那裡聽受佛法,令心逐漸得以調整。否則,我們相續中的智慧日光,被無始以來烏雲般的濃厚習氣所覆蓋,很難自然而然現前。

  

關於聞法的功德,《正法念處經》第六十一卷中講得比較多,如雲:“以聞法故,心得調伏。”所以聞法能夠調伏自心,而從沒聞過佛法的人,不管是說話、做事,都會與貪嗔癡比較相應,無法趨入出世間解脫。因此,我們首先聽聞正法非常重要,作為智者,乃至命終之前,也要聽受佛法。 《正法念處經》雲:“是故智者,乃至失命,常應聽法。”薩迦班智達也說:“即使明早要死亡,亦應學習諸知識,今生雖不成智者,來世如自取儲存。”

  

有些道友聞法的意樂很強,只要是真正的佛法,就會通過光盤來聽受,其實這跟在善知識面前聽受一樣,甚至比這個還方便。試想,假如你找一位上師親自聽法,戒律中說要依止十二年,這對城市裡的人來說比較困難。而且就算你有這個條件,能始終陪在上師身邊,上師也不可能天天給你傳法。然而,聽光盤就不一樣了,你想听課的話,隨時都可以聽。依靠這種方便科技,如果你能聽十年課,實際上跟依止上師十年沒什麼差別。

  

  為什麼呢?因為你依止上師,並不是依止上師的身體,也不是依止上師的心,而是依止上師所傳的法。畢竟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沒有米拉日巴尊者那樣的根基,只靠一種表示就成就了。所以對一般人而言,聽法非常重要,它可以讓我們通達佛法、不造惡業、捨棄無義之事,乃至獲得涅槃。如《大寶積經》雲:“多聞解了法,多聞不造惡,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







  2、如理思維

  

對於所聽聞的法義,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而要反反复复去思考。否則,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根深蒂固,僅僅只聽一兩句佛法,不可能那麼容易對治它。有些人說:“我學佛已經七八個月了,為什麼還有分別、執著、妄想?”其實不要說七八個月,就算七八年也不一定奏效,修行應該是有生之年,如果你沒有這樣堅持不懈,依靠不斷如理思維來調心,習氣則不可能被斷除。

  

在藏傳佛教中,如理思維的最好方法就是辯論,大家通過互相提問、答疑、探討,就可以遣除相續中的懷疑。 《大寶積經》中曾說過:“不如理思維,愚癡無解脫……若如理思維,息廣大煩惱。”可見,如理思維還是相當重要的,沒有它就無法脫離愚癡,有了它則可以息滅廣大煩惱。

  

大家若要如理思維,就應從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皈依三寶、菩提心之利益……一層一層上去,若能如此,最後定可安住於禪宗的明心見性、大圓滿的覺空無二、中觀的離戲空性等境界中。所以,一心一意思維很重要,否則,你聽完一堂課後,什麼都不想就倒下呼呼大睡,這樣肯定收穫不大。反之,你若能好好回想今天講了什麼,對每個道理慢慢去思維、消化,不但會對自相續有利,而且功德也非常大,《佛說寶雨經》雲:“如理思維故,即為供養一切如來。”因此,大家聽聞以後,一定要如理思維。

  



3、如實修行

  

  1)修行之理

  

假如你依止上師後,僅僅是聽了佛法、稍作思維,卻從來沒有修行過,那也不能斷除煩惱。就像飯是要自己吃的,如果光是看別人吃,或聽別人吃飯的聲音,根本不可能填飽肚子一樣。不過現在很多人不懂這一點,尤其是學術界的人,只對理論研究很有興趣,成天探討公元多少年發生什麼,這個人跟那個人的時代如何如何……可是對佛經中所講的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痛苦、萬法皆空等甚深道理,從來沒有思維過,更沒有修行過,這樣的話,這些內容就無法與自相續融為一體。

  

佛陀在《華嚴經》中也說過:就像窮人日夜在數富人的珍寶,自己卻身無分文[1];良醫知道如何開藥方,但自己有了病,不吃藥也治不了[2];

  

聾子彈奏悅耳動聽的樂曲,但自己根本聽不到[3]……同樣,我們理論上再精通、嘴巴上講得再漂亮,但內在沒有修證的話,還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到了最後,“靠山山會倒,靠河河會幹”,什麼都靠不住。即使你天天求上師加持,但自己不修行的話,煩惱種子也很難斷除。

  

所以,廣聞和實修比起來,實修更為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當那一刻到來之時,唯有平時修持的善法才有用,名聲、地位、財富等世人羨慕的對境都無濟於事,只能全部留在人間。我們如今既然有緣相聚,互相信任,我常常考慮對你們最有利的是什麼?眾生的業力各不相同,死時都是各奔東西,誰也幫不上誰,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勸大家行持善法,這遠遠超過給你們金銀財寶。

  

因此,我內心非常希望大家:從現在開始,抓住機遇學習佛法,不要天天忙於世間瑣事。現在很多人都是在用“生命”賺錢,但你的生命又能維持多久?大家不妨想一想。你以分別念計劃的有些事,不要說這一輩子,可能千百世也做不完。故而,世間的很多事情,我們只能選擇一部分重要的、非做不可的去做,尤其是家庭、社會的一些責任,有些人必須要承擔,而至於其他的,就應該有所取捨。

  

所以,我不會勸所有的人都出家。其實我若多講些出家的功德,等一會兒下課後,可能會有好幾十人跑來剃度。但我並不這麼強調,因為出家需要認真觀察,絕非一時的衝動。如果你因緣具足,到山里出家也未嘗不可,但若暫時沒有這種因緣,那也應以在家的身份,安排好自己的修行。對每個人來說,儘管各自的工作壓力、生活情況不相同,但肯定都有一分自己的空間,若能從中抽出一點,把它用於修行方面,這對你的死亡和來世才真正有意義。

  

在佛陀時代,曾有兩個比丘,一個聽聞佛法後就去實修,結果證得阿羅漢果;而另一個只注重聞思,不重視修行,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時間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師,座下有五百名弟子。

  

有一次,三藏法師想用些難題難住那位阿羅漢,從而抬高自己的身份,當眾羞辱他不懂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後,不忍他如此造業,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讚歎那位阿羅漢的功德。當時,三藏法師的弟子們很不平,議論佛陀為何讚嘆那個什麼都不懂的長老,卻對熟讀經典的三藏法師不贊一詞。

  

佛陀知道他們的心思後,便開示道:“在我的教法中,你們的法師猶如被雇來看管牛的人,而這位阿羅漢長老,猶如獨自擁有牛的主人一般。”弟子們聞後恍然大悟,原來只說不修是不行的。

  

通過這個公案可以了知,修行才是最重要的。只是口頭上誇誇其談的學者,最多不過像僕人一樣,自己沒有任何東西。所以,我們作為修行人,應該成為法的主人。

  

  2)修行之方便

  

在修行過程中,顯宗、密宗的法門特別多,但最契合我們,對直斷煩惱、往生淨土最有幫助的,應該是淨土宗、禪宗、密宗。在修持這些法門時,我們一定要有方便方法,若以殊勝竅訣來攝持,便可如《華嚴經》所言:“以一方便,入一切佛法。”

  

以前有位弟子向趙州禪師求法:“我非常困惑,請您給我指點開悟之道。”禪師問他:“你米粥喝了嗎?”他說:“喝了。”“那就去洗碗吧。”聽到這句話,弟子當下開悟了。所以,弟子的信心與上師的方便法聚合時,稍稍一句話,也可以讓人明心見性。

  

還有一個弟子問百丈禪師:“您能教我如何修行嗎?”禪師回答:“餓了,就吃飯;累了,就休息,不需要文字和語言。”弟子依此慢慢思維修行,結果就開悟了。

  

不光禪宗有這種開悟的方便,密宗也有一些特殊的行為。例如,第四世多竹欽在12歲時,上師命令他喝酒。他剛開始不敢喝,後來想到上師跟佛沒什麼差別,就一口氣把酒喝了,以此瞬間證悟了心性。

  

還有一個獵人叫達吉,他經常牽著國王的獵狗在森林裡打獵,獵殺了難以計數的鹿子、獐子等野獸。他自認為是打獵高手,常在欽則益西多吉面前誇耀,尊者也饒有興趣地聽著。有一次他獵殺了一隻鹿,又來到尊者面前炫耀。尊者見狀,脫下鞋子,抓住他的胸口,用鞋在他臉上狠狠地扇了五下。當時他就昏厥在地,醒過來之後,上師的一切證悟已完全融入其心,他成了一名具證的大成就者。

  

這樣的事例,不是一種傳說,而是真真實實發生過的。所以,有了以智慧攝持的方便,開悟並不是那麼困難。 《法王經》中說:“若有慧者,則方便解;若無慧者,則方便縛。”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些竅訣可令其馬上解脫,比如上師跟他說“吃飯、走路”,甚至把鞋脫下來重重打一下,他當下就開悟了。但對沒有智慧的人而言,方便就會成為束縛,不要說用鞋子打,就算上師給他傳密法中最殊勝的竅訣,他也會對上師生邪見誹謗,最終讓自己墮入地獄。所以,竅訣還是要靠智慧來掌握,這一點相當重要。

  

以前藏傳佛教中有個人,一直懇求上師給他講最甚深的竅訣。後來上師跟他說:“我也會死!你也會死!”——假如是有邪見的人聽了,肯定不屑一顧:“這個我早就懂,算什麼竅訣?”但那個弟子對此真的生起了信心,想到自己總有一天會死亡,於是精進修持善法,最後已經開悟了。

  

可見,開悟說起來似乎也並不難,但我們作為普通修行人,有生之年還是要聞思修行,只有這樣,才不會浪費自己的一生。不然,倘若你捨棄了善法,今生也就白過了,如經云:“若人舍善法,今生則虛過。”現在你們這麼多人行持善法,我見後發自內心地高興,這比什麼都讓人開心。大家若能一直如此,就不會天天殺生、造惡業,前途必定是光明的。很多人學佛後有深刻的體會:“我遇到佛法真幸運!不然,這一輩子在無明、煩惱、業力的束縛下,恐怕還要造無數的業,最終招致無邊痛苦,太可怕了!”所以,大家有緣依止善知識修學佛法時,一定要學會珍惜。

  

總之,在學佛的過程中,各位一定要先認識佛陀,並了解佛法到底是什麼;然後這樣的佛法要靠上師開示,自己同時要發菩提心、聞思修行。只有依照這種途徑,修學才會穩固有序地向前邁步。否則,隨便打亂這種次第,修什麼法都不會成功。

  

我本人而言,雖不是什麼智者或大成就者,但依止上師的時間,比大家稍微長一點。就像一個開車的司機,時間久了的話,技術應該會不錯——不過我的時間雖長,技術也不一定就好。但不管怎麼樣,在我這一生中,年輕時有福報依止上師,對佛法有特別大的信心,對佛教的教理也有堅定不移的正見,若把這些與大家分享,對社會也好、個人也好,應該只有利益,不會有任何害處。假如你們通過學佛,有了健康的身心,在生活中遇到什麼都能快快樂樂、心平氣和地面對,這就是幸福,這就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