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伽耶Badhgrya──釋迦牟尼佛證道地



菩提伽耶(Bodhigaya,Bodhagaya)位於尼連禪河河畔,在比哈爾邦(Bihar)伽耶城(Gaya,佳雅城,古屬摩揭陀國)城南十三公里處,是聖地中最具重要意義的聖地,由寺和塔組成。佛陀在菩提樹(Pippala tree畢缽羅樹,Bodhi tree覺樹)下立誓「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的成道處。



此聖地一直是令人崇仰、嚮往的地點,每日有世界各地前來朝禮的信眾。阿育王即位時,初崇信外道,曾下令砍伐菩提樹,但枝幹雖被砍掉,不久仍新芽繁茂,阿育王知後乃悔悟,而令人修築十餘公尺高的石欄圍繞著,如今石欄尚存三面。



據彥悰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寫玄奘到達菩提樹下後哀嘆不已說:「佛成道時,此身在何處度生。而今像法時代,渡萬里來此,想此玄奘業障何等如此深重。」洽有結夏來此安居的數千僧人,見到玄奘如此悲傷,也都跟著哀哭泣來。原來的菩提樹至今已是第四代,阿育王所建精舍已經無存,但阿育王弘法石柱(Ashoka pillar)留下半截柱身及殘留字跡。據說西元二或四世紀時,在阿育王所創建的寺塔處,由錫蘭國王改建為摩訶菩提寺(Mahabodhi Samgharama,稱正覺塔或大覺寺)是硬質砂岩構成,有一座中央尖塔式的建築物,塔高約五十二公尺,底層為邊長各十五公尺的四方形臺,逐漸向上收縮,頂部為圓錐狀,上立有一銅製螺旋圓頂。中土宋代皇帝曾修建此正覺塔,並立碑為記,十三世紀雖經“伊斯蘭教”教徒入侵,因事先以泥土覆蓋,免遭劫難。(另說,十四世紀時,緬甸國王又在阿育王的塔寺遺址上重建。因遭受洪水後,被泥土掩埋。)西元1861年由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康寧漢(Alexander Cunningham)挖掘後才重新出土。西元1870年代末期,菩提伽耶經緬甸佛教徒孔林漢等發心整修重見天日,還從斯里蘭卡移植新的菩提樹。大塔外牆周圍有各式各樣的佛像,一樓大殿內有一座鍍金的佛陀「降魔正覺」像(Buddha in Bhumispaisha Mudra,觸地、降魔手印),還有建於西元前二世紀的紅砂岩厚石板雕刻的金剛寶座(Vajrasana),塔左小聖殿前保存了一座圓形的石座,上面雕刻了一對佛足印(Buddhapada)。目前有各國佛教徒所建的修院林立,大多為西藏、不丹、泰國、日本、韓國、緬甸、越南、台灣、孟加拉等國的佛教團體捐資興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