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宗薩欽哲仁波切針對『學生』問題開示:



1、學生問:最近我開始談戀愛,但為我帶來了煩惱, 不再像單身時那樣精進修行。 是該放棄這段愛情還是應該繼續維持下去? 我對愛情的經營感到厭倦,渴望單身的狀態。愛情和修行有矛盾嗎?

仁波切答:所有世俗的努力都與佛法背道而馳,不僅是愛情。我們在世間所作的每件事都如此,愛情權力名望, 而我們對它們卻如此執著。

你沒有理由要現在就結束你的感情, 你可以這麼做,但基本上在世俗裏的每件事都會帶給你煩惱。如果你認為必須結束帶給你煩惱的事情,那你乾脆擺脫所有的俗事,而不僅是愛情。我的建議是順勢而為,沒有必要做太極端的決定。 如果你的感情無法繼續它自然就會結束,你不用費力去結束它。



2、學生問:學佛法是否跟學習彈鋼琴一樣,必須一步步來,沒有修好基礎,沒有系統的基礎訓練就不能進行下一步的學習?

仁波切答:學佛法與學習彈鋼琴一樣,但又有些許不同。彈鋼琴,即使你非常努力,當你老的時候,手指會開始不聽使喚。但學習佛法(就不同了),所有你成就的,你永遠不會失去它。



3、學生問:我每天規定了修行的功課和時間,但一旦沒有完成就會愧疚自責,這是不是陷入了另一種執著?

仁波切答:你寧可繼續保有這份罪惡感。

我們有太多其他毫無意義的罪惡感。對無法修習佛法所產生的罪惡感,就這個階段來說是一種加持。



4、學生問:你曾說:「不執著於任何想法」,我想問: 這與對佛法升起虔誠堅定的信心是不是矛盾?

仁波切答:它們的確是相互矛盾。你說的沒有錯。

這就如同你的手被一根刺紮到了,你需要拿另一根刺來把手裏的那根刺拿出來。 而虔誠心就是學佛路上的那根刺。



5、學生問:《普賢上師言教》 中皈依的那一章中說皈依之後有一條戒律是不能與持外道的人為伍,這與真正的菩薩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眾生的慈悲心是不是相矛盾?

仁波切答:不是,意思是指不要與具有錯誤見地的人為伍,以免他們給你一些錯誤見地的影響。



6、學生問:學習《普賢上師言教》,面對繁複的觀想和儀軌無法深入內心,是不是因為我還沒皈依,沒上師指導的原因,我該怎麼辦?

仁波切答:書上的教法要深入內心不會一下子就發生,它會慢慢地從心中生起,所以不要擔心。你也不要太急著去找老師,你應該好好地檢視分析這些教法。無論如何,反覆檢視思考總是好的。如果你想要皈依,你應該先皈依三寶而不一定要找一位上師。



7、學生問:如果人生真的是如夢如幻,那麼在戲中從事善行或者惡行不也僅僅是角色不同而已,善行和惡行不也是一種分別嗎?

仁波切答:當然它們都是二元的,有分別的。 直到你知道所有的事物都是幻象之前,我們都困在同樣的幻象之網中。只要我們還在這個二元的網, 我們就會有這種好壞的區別。



8、學生問:我最近正在讀Walpola Rahula寫的《佛陀的教導》(What the Buddha taught)。裏面第一章第2頁中提到:「佛說,在他的教法中,沒有秘密的教法,導師拳頭裏沒有藏著任何東西。也就是說,他毫無隱藏。」



9、學生問:在我們生病非常痛苦時,如何保持快樂心情?

仁波切答:有很多種不同的方法:

第一種方法: 願眾生所有的痛苦和疾病都轉移到你的身上, 如此就不會有眾生需要受苦。

第二種方法: 去想所有我必須經歷的痛苦和疾病,都是因為我過去的業力使然, 希望我所有的惡業都到這個病痛上來,這樣才能縮短我的輪回, 了結我的惡業。

第三種方法:去想所有的苦痛都只是自心的顯現,都是虛幻的。我之所以感受到這些痛苦,是因為我對它們的空性瞭解不夠深入,我的瞭解只是在理論上。



10、學生問:父母給我介紹女朋友, 我很害怕因為結婚就會讓我分心,沒有時間修行,從而浪費了暇滿人身,所以請教仁波切該怎麼做?

仁波切答:結婚並不一定會影響你的修行。你是否分心,完全要看你有多自律。如果你真的認為結婚會讓你分心,而你不會因為拒絕婚姻而讓你的父母太傷心, 或許你可以告訴他們你不想結婚。



11、學生問:在看過《正見》後,我認為你就是我的上師。今年我到新學校工作,因裝修材料的有毒超標,我中毒白血球下降,是什業力導致我這樣果報? 人受到肉身的制約,如何讓身心超脫?



仁波切答:與第9個問題的開示一樣。有很多種不同的方法:

第一種方法:願眾生所有的痛苦和疾病都轉移到你的身上, 如此就不會有眾生需要受苦。

第二種方法: 去想所有我必須經歷的痛苦和疾病,都是因為我過去的業力使然, 希望我所有的惡業都到這個病痛上來,這樣才能縮短我的輪回, 了結我的惡業。

第三種方法:去想所有的苦痛都只是自心的顯現, 都是虛幻的。我之所以感受到這些痛苦, 是因為我對它們的空性瞭解不夠深入,我的瞭解只是在理論上。



12、學生問:《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與我們所宣導的持咒和佛號, 會不會有所抵觸呢?

仁波切答:持咒是相對層面的修行,而這句偈語所教授的是一切事物的空性。並不是真的自相矛盾,而是相對真理(世俗諦)和究竟真理(勝義諦)是不同的。



13、學生問:認真和執著的區別?

仁波切答:這兩者很接近,執著比較粗重,而認真比較細微。兩者都必須放下。



14、學生問:怎樣才能像對治粗的情緒一樣去對治細的情緒。

仁波切答:粗重的情緒可以用思惟來對治,但是對於細微的情緒,需要清淨或純粹的禪修,特別是內觀(毗婆舍那)。



15、學生問:證悟是不可見、也不可說的,可是我很難對看不見、 摸不著的事物生起信心。我對佛法有興趣好感,但不全相信。怎樣才能消除我的半信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