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觀法師講佛典故事

裹香紙與腥魚索《法句譬喻經‧雙要品》

過去耆闍崛山的後方,有婆羅門七十餘家,因為他們的宿世福德因緣俱足了,佛覺得可以度化,所以就到他們的村莊,示現神通變化,想要度化他們。大家看到佛身放光明、相好莊嚴,都非常恭敬、佩服。

佛坐在樹下問他們:「你們在這山中居住幾世代了?做什麼行業維持生活呢?」
這些婆羅門回答:「我們住在這裡已經三十幾代了,以耕田、畜牧為業。」
佛又問:「你們怎麼修行,求出離生死呢?」
婆羅門回答:「我們是事奉日月水火,隨著時節經常祭祀;如果有人往生,便聚集大人、小孩一起唱誦,希望他能生梵天出離生死。」
佛就告訴婆羅門:「如果平日耕田、畜牧,祭祀日月水火,死後唱誦希望能生梵天,這樣是沒辦法得到永生的,也無法出離生死輪迴,無法超越二十八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如果沒有清淨的智慧,一旦福報享盡,還是會墮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這三惡道的,只有出家修學清淨心行,實踐寂滅的義理才可以得到涅槃解脫。」

於是世尊說了一段偈頌:

以真為偽,以偽為真,是為邪計,不得真利。
知真為真,見偽為偽,是為正計,必得真利。
世皆有死,三界無安,諸天雖樂,福盡亦喪。
觀諸世間,無生不終,欲離生死,當行道真。

大意如下:
將真實誤以為是虛偽,把虛偽的卻誤以為是真實,這是錯誤的思維,無法得到真正的利益。
真實的,確知它是真實;虛偽的,如實地知道它是虛偽,這才是正確的思維,這樣一定可以得到真正的利益。
世間一切眾生都會死亡,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都不安穩,諸天雖然享受福樂,但福樂滅盡之後,福樂也跟著喪失了。
觀察這世間,有生必有死,不可能長生而不死的,如果想要出離生死,就必須修學佛道的真理!

這七十位婆羅門聽了佛的開示以後非常歡喜,發心隨佛出家。佛說:「善來比丘!」他們就鬚髮自落,都出家成了沙門了。
佛與這些比丘一起返回精舍,到了半路,這七十位沙門卻因為貪戀妻子、兒女,又慢慢開始退道心;那時候,正好遇到下雨,心情更加憂鬱苦悶。
佛知道了這些比丘的想法,於是在路旁以神通變化了幾十間房舍,大家都進去裡面避雨,可是沒想到房子會漏水!

於是佛便藉機說了一段偈頌:

蓋屋不密,天雨則漏,意不惟行,婬泆為穿。
蓋屋善密,雨則不漏,攝意惟行,婬匿不生。

大意如下:
如果蓋房子不牢固、不細密的話,遇到下雨就會漏水;同樣地,我們的意念如果沒有經過思惟謹慎而行的話,淫欲、放逸等煩惱就會滲漏進來。
如果房子蓋得很牢固、密實,即使下雨也不會穿漏。同樣地,如果我們攝心思惟而行,有正念、正知的話,淫欲、放逸等煩惱也能夠降伏而不生起。

這七十位比丘聽了佛的偈頌後,雖然免強自己要精進,但還是迷迷糊糊的。
雨停了以後,他們就繼續往前走,看到地上有一張破舊的紙,佛就叫比丘把它撿起來,並問比丘:「這是什麼樣的紙啊?」
 比丘們拿起紙聞一聞,回答說:「喔!這是包香的紙,雖然被丟棄了,但是香氣還在。」
 佛又繼續往前走,發現地上有一根斷了的繩索,佛就叫比丘把它撿起來,問他:「這是什麼樣的繩索呢?」
 比丘們拿起來聞一聞,就說:「這個繩索非常腥臭,這應該是綁過魚的繩索吧!」
 佛就告訴比丘們:「人的本性本來是清淨的,都是由於各種因緣而造罪、造福。如果親近有智慧、有才德的人,則自己的智慧、品德也會隨著逐漸增長,道心更加堅固;如果與愚昧或品德不好的惡友相處的話,那麼禍患、罪惡就會隨之而來;就像紙或繩子一樣,如果接近香的話,本身也隨著變得芳香;如果接近腥臭的魚,本身也變得腥臭了。這都是漸漸薰習而不自覺的緣故啊!」

 於是,世尊就說了一段偈頌:

  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漸迷習非,不覺成惡。
  賢夫染人,如附香熏,進智習善,行成芳潔。

 意思大致如下:
 如果親近庸俗淺陋、品德不好的人,長久被他熏染,就好像接近臭物一般,久而久之自己也漸漸地沉迷,對於惡法也習以為常,不知不覺自己就變成惡的習性了。
 相反的,如果親近賢能善良的人,長久受他熏習,就像依附著香,受到香的薰陶,久而久之智慧增長了,也習慣修善法,德行成就既芬芳又高潔。
 這七十位沙門聽了佛連番的開示後,知道對於家的貪戀就像污穢物的聚集處一樣,對於妻子、兒女的牽掛,就像腳鐐手銬的束縛一般,因此對佛法生起堅固的信心。跟隨佛陀回到精舍,攝心、思惟、精進修行,終於成就阿羅漢道。

 這個故事值得我們反省,如《孔子家語》所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跟好人相處,就好像進入一間充滿芝蘭芳香的房子,自己雖然不察覺,但其實已經熏染了香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也就是與惡人相處,就好像處在賣鮑魚的市場一樣,久而久之自己也不覺得臭了。

 希望大家都能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讓智慧不斷地增長、道心更加的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