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污穢骯髒時,保持歡喜心



  很多人會感歎社會的不公,社會環境痛苦指數增高,大自然環境也被破壞,整個環境慢慢惡化。面對這樣的惡劣環境,人人自危。



  有些人習慣乾淨的環境,喜歡好的,當面對文化屬於比較低下,環境較為惡濁時,很容易會起“不願意接觸”、“躲避”、“排斥”、“批評”、“不舒服”的念頭,慈悲心很難升起。例如大陸較偏遠的鄉下,或是非洲難民區,或是較貧窮落後的地方。



  如果願意到污穢貧窮地方服務的人,除了“慈悲心”之外,還要起“歡喜心”,要很願意,很高興,他們便可以像史懷哲一樣到非洲去服務,也可以像德雷莎修女照顧生病窮人,就算歲月青春花在這裡,也無怨無悔。



  在臺灣也有很多人,用他們的青春歲月來照顧貧窮的孤兒老人,他們必須有慈悲心(有的是“愛心”),歡喜心,在這個以功利取向的社會,才能做得長久,才能保持高度意願,才能從中做出樂趣。



  行菩薩道有這樣的喜心,在面對污穢骯髒的環境時,就不會像一般人不願接觸,排斥嫌惡,反而是慈悲歡喜來面對。漸漸地我們會知道眾生的苦,我們也會漸漸明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