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要 日常法師 講授



今天晚上,大家聚集在一起,這個也是殊勝因緣,我們共同來討論一下、研究一下怎麼樣達到我們共同的一個大目標,拿三輪俗語來說,圓成佛道;拿我們通俗的話來說,徹底解決我們所有的痛苦,圓滿得到應得的一切功德,這個題目,叫做念佛法門。本來要想達到這樣的一個目標有無量無邊法門,方法是無量,目標是一個。那麼,今天我跟大家討論的是,這樣的一個法門。用了這本書,就是做為參考的,在各位桌子上面《印光大師文鈔》,也不是全部而是選讀。



那麼,首先說明一下,我為什麼用這本書,究實說來,佛說的法門很多,無量無邊,那麼在這個法門當中,佛說法他有一個原則,說出來一定使聽的人得到益處;這個

益處主要的分成兩類:第一類:一說,聽的人相應馬上得到他相應的好處,這個叫「當機眾」,這叫當機眾。另外一類,結一個善緣,慢慢地得到應得的好處。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因為做任何一件事情,再簡單的也絕對不是一下可以成功,一定要有它的次第步驟。所以,先下種增長結果,拿佛法的專有名詞來說,必定彼此有因果關係。



佛當初出世的時候,因緣成熟了,他自己也成熟,周圍的也成熟,所以那些成熟的人跟他相應的這個法門,一說,他就得了果;那麼另外一類人聽見這法門以後,那時候就種一個因,雖然佛講的內容是一個,可是因為個人條件不一樣,所以得到的效果也不一樣。而這個裡邊主要的,是佛針對著第一類而說,「當機」。



所以,佛說的法雖然是圓滿的,對我們來說卻不一定當機,不一定能夠從他這個法當中得到圓滿的好處。就譬如說,我們現在以世間的情況來說,儘管世間一般說起來,得到這個結果的話,譬如說你念書吧,那麼小學這個是種點因,真正的結果是研究所以後,那麼你可以做做像樣如理如法的東西來,但對一般人來說,這個不一定合適。所以同樣的,佛經對我們來說,我們這個高深的道理,以及圓滿的結果,一下得不到,那麼就這個情況來說,對我們現在比較當機的,是一個特別的法門──淨土,我想大家都

知道。



那麼,為什麼有這麼多經典不選,而選《印光大師文鈔》?也還是因為「當機」這

個理由。大師是離開我們最近的,跟我們的背景條件比較相似,他深深瞭解我們現在這

個狀態,針對著現在這個狀態所說的教法對我們最相應,這是個原因。



不過,這裡邊我們要瞭解,大師這個文鈔的特質,它並不是說一般很完整性、很有系統的從頭到尾說出修行的全部原則,乃至於淨土法門,他也並沒有這樣說;因為淨土法門比較完整的,通常是經、然後疏以及經疏的註解等等。譬如說小本《阿彌陀經》,那麼我們有《彌陀要解》、《彌陀疏鈔》,然後這個要解、疏鈔是祖師們寫的,前者是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後者是蓮池大師《彌陀疏鈔》,我們還是不夠,又經過其他的人來加以講說,那個是比較有規律、有系統的。



而印光大師跟我們講的卻不是,他這個文鈔乃至於不是面對面跟你講的,而是在不同的很多人或者不同條件之下,針對著這個人或者這個條件,深說他的一點開示,我們也把他匯聚起來。他那個開示針對著這個人,也使這個人通常得到的好處,也許一封信就得到好處,也許一封信不夠往返來的幾封信。所以我們看文鈔裡邊,通常一封信、多則兩封,乃至於五、六封很多的,那麼你能夠直接這樣的往復推尋,照著去做的話,得到了好處。我們現在讀這個文鈔,這裡邊又差了一層,因為並沒有直接的跟印光大師有這樣的關係,所以他寫的文鈔,這封信不一定針對著我們身心上這個病根,不一定針對著我們合適的條件,這是一個明顯的事實。



但是,全部的文鈔裡邊,確實是把念佛的整個重要的關鍵訣竅通通寫在這裡頭,所以我們能夠把文鈔裡邊仔細的看一下的話,對於這個念佛的法門整個的輪廓、法則都可以把握得住,照著去做,這個好處就可以得到,這個是我們應該瞭解的。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我們在研讀這個文鈔的時候,也同樣的把淨土法門當中整個的輪廓,以及它的幾個主要的關鍵所在,依著次第步驟一步一步的說出來,那麼,我們照著他所指示給我們的這條路徑啊,循著次第慢慢地走上去的話,就可以得到他要說的結果。



那麼,同時裡邊,也看個人的根性不一樣,我們要曉得,我們所以不能超脫生死,在生死輪迴當中受苦,主要的我們是為兩樣東西,惑、業;一個是無明,換句話說,我們閉上眼睛在黑暗當中摸索,不知取捨是非,因為這樣關係,所以我們的行為造了生死苦海的惡業而跳不出來。



現在我們真正要修行要淨化這個東西,那麼在這個裡邊,所以障礙我們跳不出來,我們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說,因為煩惱障、所知障這兩樣東西障礙住了,所以把我們就障在這個娑婆世界。他所告訴我們的方法,怎麼樣盡除這個障礙──惑跟業,然後呢,從生死苦海當中跳脫出來,而個人的這個業有差別,然後呢?認識也有差別,所以個人需要學的不盡相同,那麼現在我們把整個的主要的內容大綱列在這裡,我們自己照著所列的標準,慢慢地仔細觀察,在身心上面相衡準,曉得那一個跟我相應,你照著這方式去做就對了;還有一種就是說,他不一定那樣很細緻的一個一個觀察,但是他

聽完了、看完了以後覺得這個跟他很相應,很配他味口,照這個做也可以得應,所以這個是說個人宿生根性的不同自然有這樣的現象。現在我就按照這個次第,把我們要修學淨土法門的主要關鍵,分著幾個層次來說明。



這地方我要補充的說一句,我說這個的有先決條件—就是各位大家都已經有了相當的一點基礎了,雖然不是修上座,至少在佛法當中,有了一些基本概念,那麼或者已經念了很久佛了,這樣的條件;至於說一個剛剛初信的人,這一次並不顧慮到,因為受題目的限制,我事先準備也是這樣,這個要特別說明一下。請大家拿書翻開來,翻到第十一頁,這題目是一函遍復《印光大師文鈔選讀》第十一頁──函遍復。第一篇先選這一點,因為前面說過的,其他的文字,都是針對著某一個人或者某一件事,而一函遍復,它是普遍地針對著念佛的人,把主要的綱要說明的。那麼我們就在這裡邊,把它再仔細的說一下。我們為什麼要到這個地方來仔細說一下?我常歡喜用的一個比喻,這個比喻在這個地方也簡單說一下,讓我們瞭解,我們為什麼雖然有了書本還要跑到這地方來聽、講、來研究它。



《了凡四訓》我想在座絕大部份都看過、聽過乃至於跟人家講過。這個裡邊有個很有趣的一點,《了凡四訓》說不定有人沒有看過,所以我簡單說一下,有這麼一個人,遇見一個算命先生,算他的命非常準,硬是算得死死的,一點都沒動,多少年來就像算命先生所算的,所以他弄到後來死心塌地,覺得啊,沒什麼好享受,不管你怎麼想,弄到後來這個結果,就像那個算命先生若干年以前跟他算的那個上頭一樣。好囉,結果中年以後,遇見一個和尚,和尚告訴他:你真是一個凡夫俗子!你怎麼被那個命算死了?」他還覺得奇怪,「命難到還能改嗎?」,「對!它不但阿,佛家主要的全部講怎麼去創造命運,你是念書人,儒家也這樣說耶。」這下子袁生就覺得奇怪了!他這個念書人,而且是個舉子(舉人),那時遇見那和尚,他是貢生,把他太學裡邊,拿以前的來說,是很有學問的人,居然說儒家也這麼說!他心裡已經不服氣,他想:「和尚,你跟我說,你談佛經當然我不懂,談儒家那個說我不懂,這個奇怪了!」結果,那位法師跟他講的,硬是以儒家的話來告訴他,結果他仔細一聽,哎呀!一點都沒錯,念了一輩子書,自己儒家最淺顯的幾句話他不懂,結果被那和尚說了一下,他覺得真有道理,於是照著和

尚說的行為去做,一生命運整個改變。我想大家都曉得這個故事,如果沒有看過沒聽過的話,可以找這本書來看一下,我現在這裡要運用的這個例子。



同樣的我們雖然看了《印光大師文鈔》乃至於看了佛經等等,對不起,我們未必真正的能夠懂得佛經裡頭,乃至於印光大師告訴我們的內容,並沒完全瞭解,既然你沒完全瞭解,你照著這樣去做的話,它完全的結果我們就得不到,這不是很明顯一個事實啊!所以說,雖然有這本書,我還是要跟大家來好好研究一下。那麼,因為大家都是有過相當修學的人,我們不必一步一步的細說,就把幾個重要的關鍵說一下,甚至次序。



一開頭他就說: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為一切上聖下凡,,,,令其於此生,,,,即了生死之大法也。 生死之大法也到這裡!淨土法門啊!真是了不起,它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不但如此,而且上聖

到下凡,最高的、最最下面的,這個最殊勝、最特殊的,就在一生當中即了生死,就在一生當中即了生死。我們下凡之人了脫的,是到了極樂世界,我們還是可以說是凡夫,但是了了生死了,不要小看它,不要小看它!善財童子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還是這個,等覺後心,這麼高,但是不管它是高是低,不管高低、大小,跟我們自己相應的,實際上就是它真正目標所指的,所告訴我們的—這一生要了。



換句話說,你要去掉痛苦嗎?你要得到快樂嗎?那這個法門一生可辦,這個是淨土法門殊勝的地方。那麼在座的各位,我想也大家都聽說、也信得過,這個法是萬修萬去,一萬個人修一萬個人去。結果,我所以今天在這裡講的一個原因,假定一萬個人修一萬個人去,我也不必講,也輪不到我來講,各位也不必來聽,實際上的狀態是我們信得過這個法門,結果一萬個人修難得一、二去。這是個問題,那麼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我剛才說出了,我們看經也好,看論也好,乃至於看印光大師的文鈔也好,我們覺得懂了真實內容,確實沒有真懂,這個裡邊的差別就在這裡。



所以在沒有開始之前我們應該有一個正確的概念:說這個法門硬是萬修萬去,一生成辦,假定說這個法門是騙我們的,那我們根本不要。至於說要說明這一點不在這個範圍之內,所以我們不去說它。我們大家都信得過這個法門,這一生就要成就的,那麼,這個法門真正做的時候要如何行法?

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那你要做的話,只要三樣東西,信、願、行這三樣東西,做對、做到了就行。現在的問題——對於這信願行—我們瞭解的程度,這第一個。錯不錯、夠不夠,錯不錯實質的質,夠不夠是質的量,質對量夠,一定可以達到它告訴我們的或者說我們需要的沒問題。如果這兩者當中,任一個弄錯了或者不夠了,那這個問題不在他,是我們自己。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我第一個要跟大家來研討說明的,就是看看他所告訴我們的信,要信些什麼?他所告訴我們的願,是願些什麼?如何願法?以及行亦復如是。



繼續下去它就解釋,信什麼?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 信極樂世界是樂 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 信我是業力凡夫 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 決定不能仗自力 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 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 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信,信什麼?簡單這幾句話。我們還可以更濃縮一點說:信我們這個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樂,你不是要離苦得樂嗎?那我們這個地方是苦的,那地方樂的,指出這目標來。然後,我們要去的話,我們自己是業力凡夫做不到,信阿彌陀佛有力量幫助我們,簡單極了,就這樣,但這個裡邊卻有很大的關鍵所在。我們大家說:相信!相信!這個相信層次有很深淺不同,確確實實我們有相信、有信心,但是它要我們的信心,質上面,跟我們所謂的信有一點點差別,量上面,有很大的距離。譬如我們在世間來說,有人告訴你這個是毒的,然後呢,你也信得過這個毒的,在這個狀態之下,不管它看起來多好看、吃起來多甜美,你如果信得過他的話,你絕對不會去嚐它,乃至於不會去摸它,這個很明顯的事實,對不對?看起來說:哎!這花看是很好看啊,但是有毒的,

你不要靠近它,你聞了以後要中毒的,你一定保持得老遠。

如果我們真的有信心的話,在這種狀態,這個信心,就給了我們一個最好的好處,你由於這樣狀態的信心,你能夠避免中毒,對不對?反過來說,如果你信得過說,這東西給你,好的、吃得營養的,你信得過他,你就吃的話,給你好處,這樣。所以說,真正得到好處以後,這個信心很重要的。

那我們現在看看念佛是怎樣一個狀態?我們說:我們信佛這樣。但是佛很多告訴:哎!你信了佛,不要這樣做啊,應該那樣做啊。我們有沒有根據我們的信心,聽他說?佛告訴你:不要這樣做,你就不這樣做。有沒有做到?這是一個問題!佛告訴你:你已經信了,以後啊,你要去做,你可以得到這樣的好處。我說:我信了!但是不一定真正的去做到,為什麼原因?大家曉得,佛說啊:很多壞事不要做啊。我們人人有這經驗,哎呀!這個說起來很有道理,也了解你信得過,可是碰到這個事情上的時候,就是不靈光,不靈光當然不行囉!我們有各式各樣的理由、各式各樣的藉口,究是說來對於這個「信」字還沒有正確的認識,沒正確的瞭解,所以我們所謂的這個「信」力量不夠,不至於達到這個上面告訴我們信的要求、這個條件,你既然沒達到,當然得不到好處。那麼,現在他說,告訴我們怎麼信啊,非常簡單,信是:我們這個世界是苦,信娑婆是樂;我們說:對啊,我們也信這地方是苦啊!對不起,這個觀念就在這裡差一點點,然後,懂得了這個信,才真正懂得了這個願;懂得了這個願,才真正懂得了這個行;如果前面



第一個沒有弄對,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現在我就繼續說下去,它這個上面說得很清楚,信那個世界是苦,試問我們,現在是不是正在信得過這句話?假定信得過這句話的話,必然應該有的現象——世間的一切,都會覺得這是苦的。我們是不是這樣?大家剛第一遍看的是我們信這個世界是苦的,如果仔細分析的話,不是。佛法把這個苦字分成共三個內容、三個大項來說明,根據它的行相來說,叫做:苦苦、壞苦、行苦。什麼是苦苦?苦的本身就是苦,這個很容易懂;快樂的事情啊,做叫壞苦,它還是苦的;另外一種既不快樂也不痛苦,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們只有感到捨受,說不上來是

苦是樂這叫行苦,也是苦的。假定我們這樣分析的話,世間的,不出三樣東西:一個快樂的、一個痛苦的、一個是不快樂不痛苦的,佛現在要告訴我們,這三樣東西都是痛苦。

所以說,這個世界是苦,要我們信,就是信這個。假定我們這個上頭,信心具足了、條件具足了,大家現在仔細反省一下,我真正徹底瞭解了、信得過這法嗎?仔細的再進入

一步去探討它,苦的事情不必說,本來就是苦的不要講,如果這個還要講的話,那是多餘的。真正佛法要告訴我們的,我不在苦苦,是樂(壞)苦跟行苦。



快樂的事情要壞的,對,們大家曉得,還有他的種種說法,說快樂的事情它本質並不是快樂的,這是說,在這個變化的過程當中,有一個階段使得你產生了這種感受,這個如此而已。這話怎麼講?說大苦減輕的過程當中這感受,對大苦來說是減輕的感受,所以你覺得這是樂,這我們也可以體會得到。你跑得很久了,坐一下,啊!很舒服。你坐了很久了,叫你站一下、動一動很舒服,對不對?所以說,並不是它本質是樂,如果是本質樂的話,那麼你跑是快樂的話,越跑應該是快樂越多越好,實際上不是,越跑剛開始的時候啊,坐了半天,你覺得累得要命,改變一下,對你這個紓解一下坐得太久痛苦的只是如此,所以有這個減輕的感受,而並不是真的快樂,真的快樂的話,你跑下去越來越快樂了,這個理路很清楚,所以樂是壞苦。



那麼,不苦不樂是怎麼一回事情呢?行苦。這個行苦啊,就是你並不能保持這個不苦不樂的狀態在那不動,它繼續不斷的向前進行當中,過了一些時候,既然沒辦法保持的話,在變化,變化本身就會帶來你這種的苦樂之感受,這樣所以啊,我們真正要瞭解了,這個世界上面啊,真正說的是,不安全,不安全。對大苦來說,這個小苦不但可以忍受,我們可以接受,還好;但是,既然它要壞的,那麼到壞的時候,這個就受不了了。現在雖然不苦不樂,是在行苦當中,到那時候大苦來了,這個又受不了了,所以真正策發我們,想辦法修學這個法門,離開這個娑婆世界,的的確確這個是苦苦,但是我們真正應該瞭解的,策勵我們真正修行的,主要的不在苦苦上面,而在樂苦,行苦上面。



這個要解釋一下,我們曉得,真正把我們牽纏在這世界跳不出的,是什麼?惑跟業!惑就是我們對事情的真相看不清楚,因為這錯誤的這種認識,所以造了種種的業,這個業把我們綁死了。我們雖然人人想去到極樂世界,可是,對不起,你雖然想去,你去否?不是你想不想,而是說你所造的業對不對?這我們大家瞭解,假定你造的業是綁住你的話,你再想去也沒有用。那麼,這個業是哪來的?由於惑,而這個惑,最主要的什麼?三樣東西——貪、瞋、癡。這個裡邊最嚴重的是貪,而且瞋也從貪而來。貪的是什麼?為什麼要貪?因為你覺得這個快樂、這是好的。所以就是說來啊,這個快樂倒不是要告訴你說這個壞苦,就是說來,這個快樂告訴你,你不要認(識)錯(誤)啊,你在認錯了以後啊,增長貪心;增長了貪心,造了惡業,把你綁在生死當中啊。



所以,這個快樂,正是綁在你生死當中的最主要的東西,你現在認錯了,放在那裡。所以,我們真正的生死輪迴當中,我們要瞭解由無明、然後行、識,這個細的;眼前真正生起這個果報、苦體的什麼,愛、取、有;愛取是惑,有是業,所以感得生;這個都是佛法的教理。它實際上的狀態是什麼?那個下面說的狀態,就是我們現在每一個人所感受到的真正的實際狀態,然後呢,問題也從這方面出,修行也從這地方下手。當我們對了境界以後,對這個境界就有一個感受,這個感受產生了苦受、是樂受、是捨受,所以有了這個感受以後,你想下面會產生什麼結果?愛。這個愛有三種,有一種,樂受,你就想辦法獲得它;苦受的話,你希望遠離它,對不對?所以啊,這個叫乖離欲,你希望離開你的慾望,希望它不要碰到你身上,所以我們還是擺在愛當中;而捨受,你談不到什麼的啊!這個增長我們的癡心,你並不瞭解這個心也是這樣子,所以真正重要的生死,從愛開始,而愛最主要的是什麼啊,就是樂上面。



好,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他告訴我們信這個世間是苦,我們也聽了,對啊,是苦啊,通常一開始講話,一定是這個人講:啊,沒意思!你聽了,一點都沒錯!於是幫我們打動我們的心啊,跑到佛門當中來。我們覺得懂了,實際上啊,拿剛才這個話仔細一點點,真懂了沒有?有一段距離,有一段距離,就這樣。這個前面是讓你感受到了以後,推動你進來沒錯,但是你真正要認識的苦,是把苦是全面的這個行相應該認識清楚,第一個。認識了苦以後,真正佛教告訴我們的——你要找到苦的原因,從根拔除,那個才是佛教告訴我們的修行的方法。你如法修行,如理修行,苦就可以拔除。所以他緊跟著說集諦,原因何在?找到了原因,針對這個原

因去修行的方法才是修道。現在剛才告訴我們說,這個原因確實是在愛字上頭,愛的對象就是你歡喜的。所以啊,我們真正應該瞭解的這樣,當你真正瞭解了這個,於是你那個時候對快樂的事情,就會一個感覺,跟我們現在不一樣。我們現在儘管信佛,但是快樂的事情放不下也並不瞭解,真正並不瞭解。假定你真正的瞭解,他說這個道理以後的話,那時候你會有什麼感覺?佛為了使我們容易了解起見,我們會不會感覺到,這是個大騙子,給我們一點小小的甜頭,然後要傷害我們一樣,是一看見這個東西的話,我們就對它避之唯

恐不及!



所以說,一個比喻當中很有趣的,說這個豬啊,假定曉得那個養豬的主人所以養牠的目的的話,牠逃都來不及。實際上呢,不是的,那個養豬的主人,我想在座的大家都沒養過豬,我也沒養過豬,不過我可以想像得到。狗,大家也曉得啊,那給牠吃的,搖搖尾巴現在親熱跑過來了,我們人跟豬之間沒什麼親熱,但是豬也是很聰明的啊,牠一定認為也是這樣,為什麼牠會這樣?牠並不瞭解。牠假定說真的瞭解了,牠會不會這樣啊?很明顯的不一樣。



那麼,我們現在對於我們眼前的這種情況如何呢?就是這個狀態,你仔細分析觀察的話就瞭解。所以啊,真正告訴我們信要信這個。那我們說好、好、好、對、沒錯,夠不夠?不夠!就算是你真的做到了以後,還是不夠,你還要信行苦。為什麼呀?因為,我們無始以來所集的業很深、很厚,如果說你不有力對治的話,產生不出力量來,產生不出力量來。隨便一個簡單例子說,現在這個東西向下走,我們說墮落,你現在想把它提得起來向上走的話,你提起來的力量要大於它,要克服它,對不對?業是一種力量,所以你真正要這個力量,要平常以前這個力,業是把我們拉住,在這個六道輪迴當中;現在你要想從這一個地方跳出來的話,你的力量要大過它。這種理論平常我們也瞭解,我現在針對問題上面來說。



所以,平常我們二十四小時當中都在造業,不要說以前如何如何、無始如何如何,這個無始是一個無限的數字,這是一生到現在為止,我們一直在造這個業,那麼你必定要心心念念產生一個新的淨業來淨化來抵消這個惡業;所以說,有了這樣一個推動的力量,那麼你才努力的肯去做。所以說佛開始講的時候,告訴我們苦諦,說:這是苦啊!



你想到要跳出這苦,你就肯照著跳脫苦的辦法去做。結果呢,平常我們對苦的認識不瞭解,實際上我們生活當中苦的感受並不太多,一直到跑到廟裡去聽那個法師講:這個

世間真苦啊!你想想沒錯,對啊,真苦!但是回去的時候,這苦的感受並不劇烈,對不對?講的時候要你回想一下,對,因為不劇烈所以並沒有策動你,積極跳出這個苦的感

受,結果你還是老樣子。所以,雖然說,聽的時候蠻好,真正要推動你修行的力量沒有,這是我們每一個人

所感受到的。聽了很有道理,叫你去真正去做的時候,覺得:哎呀,怎麼做不來!後面沒有力量推動你嘛!假定說有一個苦的力量推動你的話,就不一樣!譬如說,我們現在

用一個比喻來說,說曉得這個醫生很好;或者這東西很有營養;或者這東西對我們有害處,但是假定說我沒生病的時候,這個醫生好不好跟我沒關係,我不會去找醫生;一旦

生了病了,痛苦現前了,這個痛苦會推動你積極的去找醫生,對不對!意思說,這東西對你很有好處,但是我現在眼前不覺得需要,好雖然好,暫時不要,不必忙它,都是這

個現象。



所以,到後面推動你力量在的話,你就會積極的想這個地方去。那麼既然我們為了要離開這個苦才肯走這個路,現在趁沒有苦的感覺,沒推動你的力量,所以不能修行。這個道理清楚不清楚?明白不明白?對不對?所以說,你真正要修行不是說懂得了這個道理,還要推動你的力量。那麼所以啊!單單知道這個苦不夠,因為我們還要知道樂,為什麼要知道樂?因為一方面你就算有力的修行,結果呢?這個樂起了貪染哪!卻是生死當中增長這個生死之業。你修,說不定修一點點,但是你對快樂的貪著,就又增長了流轉你生死當中這個下墮的力量。



儘管你修了一點點,向上的力量增加了三分,向下的力量增加了七分,你怎麼修沒有用。好,我進一步曉得:喔!原來這個樂是這樣啊!然後呢,你透過正確的認識,你能夠樂,也認得清楚在樂的境上不造業,不但不造業,而且認得了以後,還在樂境上面去努力策動你去修行,夠不夠?不夠!我們二十四小時當中,請問有多少時間是苦的?多少時間是樂的?真正樂苦的時間不多!大部份時間在捨受當中,說不上苦跟樂,對不對?你坐在這裡,你並沒有快樂,也並沒痛苦!那個時候,沒推動你的力量,所以佛告訴我們,你真正要瞭解的,真正的佛法裡邊,如果仔細想的話:行苦。你對那個,不苦不樂那個狀態,你也感受到,喔!原來這個是有痛苦的根源所在,你就無法忍受,那麼,在這種狀態啊,你自然會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