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的勇氣 阿底峽之修心七要 頂果欽哲法王 修心七要開示



18.第七章修心的指導



一本尊,觀世音,諸佛總集;



一咒語,六字真言,諸咒總集;



一佛法,菩提心,生圓二次第一切修行之總 集。



知此,一切皆解脫,持頌六字真言。



菩提心是一切修行之主;此外,一心根據上師指示修行,勝過依賴書本的知識智力。 黃金和鑽石愈提煉愈精純,因而愈珍貴。 對於上師傳授的法教,透過精進的修行,我們的領悟會愈來愈深。 佛陀說:“把我的話當黃金,切它、熔它、提煉它;仔細檢視我的法教,不要只因為尊敬我而接受它。



”佛陀的法教如同熔化和提煉的黃金。 透過聽聞,我們開始了解;透過禪修,我們的領悟愈來愈深廣。 持續專注地修行,非常重要。 在所有行為中,最重要的就是靜坐禪修。 禪定時,不要到處動,要安靜地留在座位上。 站起來只會摔跤! 要坐直,不要太僵硬。 記住,上等修行者會磨破自己的坐墊,不會磨破自己的鞋底。



對治情緒比離家修行更重要。 如果我們離家修行,卻有著更強烈的貪、嗔、痴,那麼我們的行為對修行而言,是有害而無益的。 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善用對治。



勿犯錯。



要防備自己犯下六種錯誤或誤會。



錯誤的耐性或容忍。 有些修行者缺乏衣物,受盡風寒,外貌可憐,但仍然堅持修行。 他們或許缺乏物質,但不需要我們的憐憫。 眼前的不舒適是短暫的,也是幫助他們未來解脫的方法。 這是一種勇氣,而且不同於一般英雄的勇氣。 一般英雄為了毀滅對手,保護同族,在與敵人相爭時受盡苦難,或被敵人俘虜,受盡折磨。



錯誤的興趣 。 一心一意為此生累積財富、權勢和享受,而不去修持佛法,也是一種錯誤。



若欲正確修行,



以法維護己身,



以簡樸生活維護法,



以死亡念頭維護簡樸生活,



在寂靜山洞維護死亡之念。



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要幫助所有如母眾生,帶領他們成佛。 我們永遠不能認為自己禪修有成、曾經閉關、嫻熟儀式而自滿;也不能因為會念誦,或知道一切關於修行的事而自豪。 這些都是修道上的障礙。



勤修世間法而非佛法。 這也是一個錯誤。 要記得:“學習是從聽聞法教而來;聽聞法教可以扭轉邪惡;聽聞法教讓我們唾棄無用的道路。”努力了解所聽聞的法教是屬於勝義諦或俗義諦,然後努力掌握語言背後的究竟意義,之後要全心修行。



這就是進步的方法。 許多“專家”嚐到佛法的滋味,帶著理性知識的武裝,卻讓自己岔入歧途,不斷和對手進行辯論,為的是得到世間的滿足感。 他們所嚐到的佛法滋味,反而讓他們走偏了。



錯誤的慈悲。 在山間小屋修行的隱士,缺乏食物和溫暖的衣物,為了佛法而歷經各種艱辛。 我們不應當憐憫這樣的修行者。 我們不應當操心:“可憐的修行人!他們會餓死!”反過來說,真正要可憐的是不斷惡行的人,例如殺了成千上萬人的軍事將領,軍事英雄;他們的嗔恨會把他們帶入地獄道。 我們應將慈悲給予那些真正需要的人。



幫錯忙。 如果努力讓親友享受世間的快樂和成功,而不讓他們接觸佛法,也是一種錯誤。 如果真正關心他們,就應當協助他們認識心靈上師,教導他們如何修行。



日復一日,要向他們指出解脫之道。 好人就像能治病的樹,經常接近他們,自己就能變好。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教導別人如何從商,如何欺騙他人,如何戰勝敵人,他 們也會變得跟我們一樣不善。



不妥的喜悅。 因敵人受苦而感到喜悅是不妥的。 我們應該隨喜任何善德,以及該欣喜的事情。 反過來說,當人們從事善行,當修行者實行無數八關齋戒29 ,或建造寺廟、佛塔、佛像,或印經文,我們要祈願:“願他們在此生及來世,能永遠行善。願他們的善行能讓菩提心生起。”這是正確的隨喜方式。 當我們不喜歡的人被上司處罰,甚至被殺死,如果我們因此感到喜悅滿足,認為他得到應得的報應,是錯誤的喜悅。



要走上無誤之道,以上六者是要屏棄的錯誤行為。



29 . 八關齋戒(Nyungne) :與觀世音菩薩有關之嚴格清淨修行。 修行包含念誦咒語、嚴格進食及大禮拜。



修行要有恆。



當人生順利,心滿意足時,我們會傾向修行;當我們餓了,沒有東西吃,就會失去修行的興趣。 這是因為我們對法教缺乏完整的信心。 俗話說,:“肚皮飽了曬太陽,這是我們像修行者的的時候。一旦事情不順,我們變成凡人。佛法無法和我們的心融合在一起。請加持我們,讓心中生起正確的態度!”另一句話說:“落入凡夫行徑的修行者,永不會解脫。為外表而念誦咒語,無益於修道”



修行要精進。



修行要全心投入,讓自己完全浸潤在修心之中:有時禪修空性,有時生起出離心,有時對眾生髮慈悲心。 透過仔細的探索和檢視,我們會更下定決心,愈來愈努力去修持修心的法門。



分析試驗求解脫。



首先要分析我們哪一種情緒最強,然後專注而努力地去對治。 當我們面對某些特定狀況時,仔細檢視這情緒是否增加。 我們應該觀察情緒是否會生起,生起時要能辨認出來,透過對治的協助,把它去除,然後持之以恆,直到情緒不再生起。



不應自持。



如果能幫助他人,提供食物和衣著,協助人出獄,或讓他們升官,那麼我們不應該期待獲得他人的肯定。 如果我們長期認真修行,或知識廣博,嚴守戒律,也不應當期待他人的尊敬。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發現他人 知識淵博,應當祈願他們能夠真正博學;如果他們嚴守戒律,應當祈願他們能夠像佛陀時代的弟子;如果看到他人修行,應當祈願他們的心與修行合而為一,沒有障礙,他們的道路能引領他們走向最後的目標。 這應該是我們禪修的方式,關心他人勝過自己。



如果我們能做到,也不應為自己慶賀,認為自己做了什麼偉大的事。 瓦君30曾給過這樣的忠告:“不要依賴他人;專心對本尊祈請。”不要依賴他人,認為他人會給我們食物、衣物等等。 然而,要對三寶生起完全的信心。 有一種說法:“相信上師是究竟的皈依;利益他人就是究竟菩提心,因此不要炫耀自己的成就。”永遠持守這種態度,因為依賴他人,結果未必如我們所願。



30 . 瓦君( Radreng ):也就是種敦巴,見21.



不應暴戾。



如果我們在公眾場合被忽略,不要認為自己是這麼好的修行者,人們怎麼不在乎我,不來供養或請求加持。 此時,不能煩燥,不能嚴辭以待。 此刻,我們還不能用法教來對治我執。 我們忍辱的程度非常脆弱,如身上的水皰。 我們易怒的程度,則像一隻頭痛的熊。 這完全是因為無法用法教來對治。



不輕喜怒。



水晶球因自身的透明,而呈現各種顏色,放在什麼上面就變什麼色。 同樣的,有一種修行者得到很多金錢就會想:“哇,這是多麼慷慨的功德主。”但如果得不到錢,就口出惡言,牢記在心。 我們不能被如此微小的事情動搖。



莫期待回報。



如果幫助他人,或有機會修行,我們不應當期待他人的感謝、稱讚或給予好名聲。 如果我們能夠終身修持兩種菩提心,在座上和座下皆正常禪修;如果我們能將心與禪觀融合,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就不會是凡夫的經驗。 再說,如果不被日常生活干擾,有助於禪修的進展。 但如果禪修時非常的專注,事後完全分心,就無法對禪觀產生信心。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在座下培養許多正面習慣,但在禪修過程中不專注,修行同樣是無意義的。 要努力做正確的修行。



結語



此教義之精要,



由金洲上師所傳授,



能將五濁之肆虐,



轉化成覺醒之道。



五種衰敗(五濁)如下:在末法時代,(一)眾生因飢荒、疾病、武器與戰爭的肆虐而早逝;(二)眾生有邪惡的習性,不傾向善德,全然反對無上法教;(三)眾生壽命很短;(四)墮落情緒非常強大;(五)所有的觀念和見解都粗糙而錯誤。



在這種時代,樂因很少。 眾生累積惡業,惡業帶來苦果。 上述的惡劣條件無處不在。 我們像是要穿過森林,但林中樹枝全纏在一起! 雖然如此,透過修心,無論我們遭遇疾病、邪靈作惡、障礙或毀謗等傷害,我們都能把它們用來做為覺醒的道路,持續增進的善德。 如同一個完全知道自己是誰的人,把毒藥當救命丹呑下。 他不會死,反而像孔雀,毒食更增添它的美麗燦爛。



殊勝的菩提心帶來所有利益。 透過它,我們能夠結集身、語、意一切正面行為,讓我們的心與法教合而為一,為自己及他人爭取輪迴與涅槃的一切快樂。 精進修心,不久之後就能夠為眾生及自己成就豐富的福祉。



因著過去修行之善業,



得到強烈之加持,



我無視於苦及他人之指責,



尋找降伏我執之指示;



我死而無悔。



偉大上師切卡瓦·耶喜·多傑是瑜伽士之王。 他曾向許多噶當派大師求教。 在接受這個修心法教後,他透過聞、思、修,真正走上修心道路。 最後完全去除對自我的珍愛,關心他人超過自己。



因法王札巴及其弟子請求,



揭露這如寶藏般的精要開示,



願所有眾生修行,



並成就兩種菩提心。



因有成就的大乘修行者札巴·嘉岑( Drakpa Gyaltsen )反覆地請求,僧侶督美在寂靜的俄邱寺寫下以上《修心七要》的精要說明。 札巴·嘉岑曾對弟子說:“不要以為觀世音是住在布達拉山上有著四臂的人;你只要去見那位住在俄邱寺的喇嘛,接受他的開示就好了。在觀世音身上也不會見到比他多的東西。”



從小,督美就懷有強烈的菩提心。 當他年紀尚幼時,有一次他走到外面方便。 回來時,他看到一棵覆滿雪的草叢,以為那是一個人,而把自己的衣服脫了,披在草叢上,赤裸回家。



母親問他:“你的衣服呢?”



他說:“外面一個人快要凍死了,我把衣服給他。”母親走到外面,看到的是一棵草叢。



督美就是如此的菩薩。 他真正在修行,完全體驗了菩薩道。



以上所述菩提心的修持,是佛陀八萬四千法門之精要。 如果我們現在無法圓滿地成就它,修心的法門仍然會為此生帶來快樂;對於來世,我們既可避過下三道,也可利益任何與我們有緣的眾生。 佛教中有許多甚深廣大的法教,例如大手印和大圓滿,但我們的心有限,又不夠精進虔誠,無法經由這些法教得到解脫。 雖然如此,只要練習修心,我們就會得到很大的利益。 這是一個殊勝的教導,菩薩一切法教的精要,而且一再被讚嘆。 讓我們不受干擾地修心。



願從開始到現在,包括自己上師在內的所有證悟諸佛,為利益一切眾生所許下的宏願,透過印行此法本的一切努力而得以達成! 願一切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