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作者寂天菩薩 簡介

大堪布 貢噶旺秋 仁波切 講述





這部注釋大乘經典的《入菩薩行論》,作者寂天,出生於南印度,幼時名叫寂鎧,是善鎧王的兒子。年紀漸長時,在一位密咒瑜伽行者座前求得文殊法,並依此法隱密修持,親見文殊,得到成就。



善鎧王逝世後,寂天即將登基,在登基前得到本尊的授記,知道自己不宜掌管國政,因此便逃離王宮。他到了中印度的那爛陀寺出家,依止勝天為親教師並受比丘戒,法名寂天。之後,在寺院裡,內心中常保持禪定不動,於文殊本尊前聽法,並著述註解大乘經典的《學集論》和《經集論》等多部論著。他顯現於外在的行徑只是吃、睡和溜達,別人看到這樣,就稱他為〝布蘇夠〞。



為了羞辱寂天,讓他自行離開寺廟,因此,寺中的僧眾共議,挑選一個吉日,集合寺僧大眾,輪流上座講經,寂天也答應了。當他坐上獅子寶座時,講出比《經集論》詳細,比《學集論》簡略,文簡義廣的《入菩薩行論》。他在講述此論的時候,就有些有緣者親見文殊菩薩坐在寶座上;又有些人看到寂天的頭頂上有圓光,圓光中有文殊菩薩,眾人皆恭敬且具信心地聽著。當他講到智慧品的『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異相,無緣最寂滅』這一首偈頌時,忽然間身體從座上騰空而起,越昇越高,終至不見身影,只有虛空傳來說法的聲音,直到說完迴向品。



之後,在場聽法的僧眾中,有些記憶力強、過耳不忘的班智達們,寫下他所講的《入菩薩行論》。在中印度和東印度的班智達們心中記下的是十品共一千偈;在西方迦濕彌羅的班智達們記下的是九品共七百偈,二者間有些不同。他們四處找尋寂天的蹤跡,後來聽說他住在南部的卻滇巴淵間,於是就派二位記憶力很強的班智達去見他,最好是能把他請回那爛陀寺,若是不能則要問他《入菩薩行論》到底有多少品、多少偈?還有,在《入菩薩行論》中提到《學集論》和《經集論》,這二部論著到底在那裡?



二位班智達在見到他後,沒有辦法請他回那爛陀寺,於是就問他《入菩薩行論》到底有多少偈、多少品?他回答說共有一千偈分成十品。又問他《學集》和《經集》二論在那裡?他回答說,在他以前所住的房間內,樑柱的縫中塞有字體很小的紙張,那就是《學集》和《經集》二論,這二位班智達還聽聞了寂天傳授《學集》和《經集》二論後再回到那爛陀寺。



如此一位大師,他所寫的《入菩薩行論》有三大旨意:勝譯前義、勝著本文義、譯竟後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