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理思惟──目標要遠大,修行要踏實,此正是菩薩用心處



平常會用心的人,不管是一舉手一投足都能夠隨時作觀,像《華嚴經‧淨行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中提到我們在大小便時,要觀想去除種種的污穢;當我們看到路不平坦的時候,要觀想去除邪曲之心;包括洗臉、刷牙等日常生活中一切語默動靜,所見的一切人事物,會用心的人,在每一個地方都能夠激勵他的慈悲心;不用心的話,處處喜歡佔人便宜,經常欺騙別人,甚至欺騙諸佛,可是到頭來自己還是騙不了自己。



印公導師說:「以念誦、懺悔等來培養宗教情操,而將自己安立於僧團中,安立於聞思經教慧學中,不求速成,以待時節因緣」。很多人可能「聽聞」了不少經教,但是不是有「如理思惟」呢?可能還必須多加強。而宗教情操,我們是否還是像初發心那樣地堅定,那樣地高潔?如果沒有的話,導師的這句話值得我們再一次反省:以念誦、懺悔培養宗教情操,同時配合聞思經教慧學,不求速成,以待時節因緣。



早晚課誦、念佛時,應好好用心,我們念的是佛,是聖者的名號,應該歡喜、恭敬才對!就像你面對的,是一位你非常景仰的人,那麼你是不是很歡喜、很恭敬呢?同樣地,我們念的是佛菩薩的名號,面對的是聖者,那我們怎麼可以有不耐煩的心?我們怎麼可以用瞋恨心、雜染心,或者昏睡的心來念佛呢?



修行的成果不一定與學佛的時間成正比,時間長不一定就表示有成就。對於成就佛道而言,真正的重點,在於出離心與菩提心的培養,任何時刻都要全力以赴。



印公導師曾說:「修學佛法立志要成佛,目標要高要遠,但實踐修行則要腳踏實地,從平實處做起。」念佛也是一樣,不能只求下品下生,因為有時取上得中,取中得下,所以目標要放遠一點、高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