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的類別 Ⅰ ── 厚觀法師 (一)身
業的類別 Ⅰ ── 厚觀法師
(一)身業、語業、意業
以業所一的對象來看,可區分為「身、語、意」三業。或許有人會想:「表現於外的身、口業比較重,如果只是心裡胡思亂想應該沒有關係。」其實不然,意念才是最主要的,因為是由內心的意念來決定這個業是善,或是惡;是輕,或是重。如《成實論》卷9〈三業輕重品第119〉云:三業中何者為重?身業耶?口業耶?意業耶?……答曰:……經中佛說:「心為法本,心尊心導,心念善惡,即言即行。」故知意業為重。……又意業力勝身口業,如《和利經》中說:「外道神仙起一瞋心,即滅那羅于陀國。」
這裡所舉的《和利經》與《中阿含》卷32〈優波離經〉相合。經中說:假使有人拿一把利刃,從早到晚砍殺那難陀國內所有的眾生,即使砍一整天也砍殺不完;可是有禪定的人一發瞋心,便能以神通利讓那難陀國內所有的眾生燒成灰燼!由此可知,身口意三業之中,以意業為重!
(二)善業、惡業、無記業
「善」,原則上有兩層意義,一是我們發心行善,二是能令人受益。如果可以兼顧這兩個層面,當然是最好。如前面所說:「善業招感樂報,惡業招感苦報」。除了善業、惡業之外,還有一種非善非惡的,叫做「無記業」。
此外,還有與禪定相應的「不動業」。與色界定或無色界定相應的業,當然是善的。也由於禪定的特徵是不動亂,所以造作的業就稱為「不動業」。而這種不動業能招感色界、無色界的生死;前面所說的善業、惡業,則是能感得欲界生死的業力。
(三)定業、不定業
什麼是「定業」呢?故意造作的強業,必定招引某種果報。如《中阿含‧思經》所說,如果故意造業,佛說他一定會受報;如果不是故意造業,不一定會受報。
事實上,業的必定受報與不必定受報,有時候是看我們有沒有足夠的時間懺悔,如《中阿含‧鹽喻經》所說:好比這裡有一包一斤的鹽,以及一包二十斤的鹽,如果把這包一斤的鹽倒進杯子中,而二十斤的鹽丟入大河裡,哪裡的水嚐起來比較鹹苦?當然是杯子裡的水會比較鹹苦。但是,哪裡的鹽比較多呢?當然是丟到大河裡的多。也就是說,即使是重大的惡業,如果有足夠懺悔的時間,例如壽命長,又能遇到善知識,精進修學佛法,勤修戒定慧,就能使重業輕受成為不定業。反之,若故意做惡,沒有足夠懺悔的時間,或是完全不知悔意,那麼就一定會受苦報了。
在《金剛經》中有一段描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有人持誦《金剛經》以後,反而受人輕賤、侮辱。或許他會想:「我不讀誦還好,讀誦了反而變成這樣,乾脆不要持誦好了!」其實,如果這樣想就錯了。《金剛經》的意思是:這個人由於過去所造的惡業,本來會墮到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去,由於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力,使他重報輕受;雖現在受人輕視,但來世不會再感三惡道的果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