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頂」與上師瑜伽四灌頂 宗薩蔣揚欽哲
「灌頂」與上師瑜伽四灌頂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節錄自[不是為了快樂]
【二】灌頂的理論
按照「無上瑜伽密續」的說法,主要有四種灌頂(其它還有許多種,而每種都能再被細分成更多種),每種灌頂都是為了拆解四種無明或染污而設計的。
(一) 脈、脈絡或通道的染污。
(二)氣、語或風能量的染污。
(三)明點的染污,概略而言就是意的染污。
(四)前三種綜合之殘餘物(類似「阿賴耶」〔梵alaya〕)的染污,有時被描述為「總基」(ground of everything)的染污。
儀軌使用物
灌頂幾乎一定會使用儀軌對象、器具與素材,用以像徵深奧的心靈轉化。 授予灌頂的上師首先將寶瓶置於灌頂者的頭頂,然後倒一點藏紅花水(第一種灌頂的素材)在他們手中,並說:「飲此藏紅花水。」接著,他從顱器中取一勺甘露(第二種灌頂的素材)給他們,甘露在密續中被視為是佛父與佛母精華的融合。 第三種灌頂中所使用的儀軌素材是關於佛母的,現在通常使用某些空行母的圖片。 最後,在第四種文字寶句灌頂中,寧瑪巴和噶舉巴所使用的素材是水晶(這不一定必要),它像徵心的本性。
灌頂的每個步驟都可以用非常詳盡或非常簡單的方式施行,而且也可能會運用到各種素材、咒語、手印與禪定。
水做為密續素材
佛教起源於印度,當地幾千年來習慣用水來潔凈身體。 這是一個很容易被引入當今世界的習俗,因為我們也常把「在水中清洗」與清潔、凈化聯想在一起。 因此,當我們清洗時,至少並未再積聚更多的污垢,這一點不難理解。
日常又普通的水經常被拿來做為奇特的密乘之物使用,其理由很多。 最重要的是,人們的習性常被融入金剛乘的法道中,整個金剛乘法道的構成,都是來自於反映我們的習性與習慣的善巧方便,就如同用水洗滌T卹是眾所熟悉的習慣,所以不會有人想要用花園裡的泥巴去洗。
然而,金剛乘的教法同時指出,我們所謂的「水」有很多種化現。 我們大多數的人對於用水龍頭或水槽的水來洗東西不會有疑慮,但如果是使用取自馬桶的水來洗滌的話,就會卻步。
當然,如新加坡等地,有些技術進步到衝過馬桶的水與其它用水還可以一起回收再用,但是當我們看到它從沐浴噴頭湧出時,卻完全忘了它的歷史,因為現在它是用來清洗身體的水了。 同樣的,水一旦被倒入供杯,馬上就成為供養用的水。
所以,雖然所有這種由一個氧原子與兩個氫原子組成的無色液體(H2O)通稱為「水」,但當它與其它物體或狀況相連時,我們對它的顯相就跟著改變:有氣泡的是 飲用水,浴缸裡的是供人清洗的水,花園裡破鐵缸的是給狗洗澡的水,回到汽車散熱器裡的水變成了冷卻系統,而池子裡的水是用來游泳的。 這種狀況有時會變得很極端,例如在瓶裝水的世界中,有個日本品牌,一瓶兩百毫升的水竟然要賣到一百多美元!
既然我們習慣於把水轉化為各種不同的形式,堅持某種水「清洗」而另一種水「普通」的這種邏輯,與我們分別飲用水與廁所用水的邏輯是相同的,那麼,為何不把它也做為密續的素材? 所以在灌頂中,水被做為一種供品來使用,有時甚至每滴水都被視為主要本尊的壇城。 酒與食子(torma)有時也拿來用做供品,所有這些供品都被觀想為具有不同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