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師教法之特色 佛教在歷史上
宗喀巴大師教法之特色
佛教在歷史上大約可以分為三系,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一般稱為小乘佛教,修行者以追求自我解脫為主。漢傳佛教為大乘佛教,以顯教為主,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主要之差異即在於行者修行之動機是為了解救一切苦難之眾生而立志求取佛位。藏傳佛教亦為大乘佛教,惟以密乘即金剛乘為主,密乘與顯教主要之不同在於修行之法門,金剛乘密法分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一般認為修學顯教成佛,要花費三大阿僧祗劫之長久時間,但是修學密乘無上瑜伽之法,最快者可以即身成佛,根器稍鈍,只要持戒清淨,最遲亦可十六生成佛。
藏系佛法因歷史、傳承之差異,主要分為四個宗派,最早的為寧瑪派(俗稱紅教)、其次為噶舉派(白教)、薩迦派(花教)及格魯派(黃教)。宗喀巴大師即是格魯派之祖師,格魯派之歷史雖然最晚,但是,在歷史上,宗喀巴大師被公認是一個宗教改革者,他不但繼承了西藏歷史上傳承之金剛乘佛法,並且以阿底俠尊者所傳之噶當派教法為主,針對當時佛教界之積敝,予以改革。以宗喀巴大師在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之首歸敬頌中表示造論動機時所說:「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一頌,即可知當時佛教之修行者對於「教」與「行」之無法相應之狀況,宗喀巴大師在繼承並總結西藏佛法後,留下了相當多之珍貴著述,其教法流傳至今至已六百餘年,歷史上不知多少佛子因學習宗巴大師之教法而得,直至今日,宗大師教法之影響力仍然無與倫比,宗喀巴大師之教法,除了在發菩提心之傳承、對中觀正見之領悟、止觀之修持等 等有獨到之處外,宗大師之教法還有如下之諸多特色與優點:
(1) 先顯後密,極重次第。
任何金剛乘密法之灌頂,一定要先受大乘菩薩戒,發起菩提心,而沒有體會三界六道之輪迴苦,生起亟欲出離之心,是無法生起菩提心的,而要由三界六道之輪迴中解脫,沒有如實生起空性智慧,對治我、法二執之煩惱,是絕對無法解脫的,而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慧三者是以顯教為基礎的修學。心中沒有生起相應之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想要修學密法有所成就無異緣木求魚。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正是綜理全體佛教教法所得之心要,為所有顯教教理之精華,不但為修學顯教者依次昇進,更為廣欲進入金剛乘的修學者,預作修學的基礎。
(2)從凡夫之角度出發,依次昇進。
佛佗之教法極為高深,有人聞法即悟,但畢竟甚為稀少,凡人根器低下者佔大多數,大部分之人乍聞智慧之法雖感法喜,卻往往感覺想要進入又不知如何下手,人的心靈層次高低有別,教導方式亦應有別,亦即應有由下層引導至上層之教導,使根性不同之行人皆能各取所需,依次昇進,宗喀巴大師之「菩提道次第廣論」所述之三士道正是如此,使一般具縛凡夫,依之修行,由發心求取人天善果開始,至如實生起菩提心進趣大乘,更進而實證空性,依次第引導,使一般眾生修學佛法者都能由下而上,直至究竟。
(3)由聞而思而修,三者一貫,而觀修、止修均是修。
大師嚴持佛說戒定慧三增上學,先求多聞經教義理人手,次依聞法所得加以思惟,作如理抉擇取捨,後以具理經論印證成立,方能心離疑慮一念專趣而作修習,而聞、思、修三者一貫,所謂需先從他聞而發定解,次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而得決定,由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數串習是名為修,分為觀察修止住修二種,不論何種修,聞及思慧之所通達,即是修慧所修之內涵,大大糾正了一般修學耆,聞思修無法連貫之大病,有如跑馬時已經先示以目的,實際跑馬時卻跑往他處,是無法達到目的的。
(4) 極度重視上師瑜伽。
佛法中之皈依,顯教是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密教中則為四皈依,於首加上皈依上師,因為上師是成就之根本,為三寶總體之代表,於行者之恩最大,所以密教之傳承都重視上師瑜伽,尤其是宗喀巴大師更是如此,觀菩提道次第廣論入門之首,即先教導弟子修學由如法的依止善知識開始即知。而今全世界所有格魯派之道場,每月藏曆初十、二十五日晚必定要修上師供養,而所修之上師無上供養觀行法,是第四世班禪大師所著,融上師供養及無上瑜伽本尊大威德、勝樂、密集金剛為一體而修,此一修法,是格魯派教法中精要之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