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 法 一 義 ‧ 中 觀 莊 嚴 論 ] 慈誠羅珠堪布



『正法一義』,述說了諸佛心意為「一」的法意。它是授課的慈誠堪布在過去就讀的佛學院,最後一年的課業中,學習的深奧論典,此論著彙整了諸法蘊、諸乘與宗,延啟的是大手印以及諸佛甚深微妙的見解。此論中諸品(<法輪集要>、<緣起集要>、<別解脫集要>、<菩提心集要>、<密咒集要>、<見修行集要>、<果報集要>),亦在這個底蘊下被陳說開顯。以下為此論部份根本頌文,供大家參閱:「種種乘為了義之法輪,承許六際密意純了義,唯識宣說離邊中觀義,以倒世俗也能起作用,一切諸道為到達十地,復次定唯入於次第道,首先也有斷除所知障,正量唯有佛陀一切智,量果宣示甚深空性義,一切執著宗義為自續,外道也具許多修善業,外內差別在皈依分別,大小乘門差別為發心,顯密差別唯在於灌頂,無有二者不可得佛果……法輪集要之第一章」、「……聞思修之空性是歧途,能修習證悟即為修行,行為離取捨承許戒律,見修行三無差別為一,大印戒律一要殊勝法,大印為諸功德之主宰,從平等住生一切功德,未修因不可能生功德,若證悟空性起因果性,具足證悟更須方便道,是種性聰慧殊勝戒律,不具三法與聲圓無別,見修行集要之第六章。」



關於世親密意莊嚴之『阿毗達摩俱舍論』,四川喇榮五明佛學院的索達吉堪布氏如此介紹它的:「主要詮釋佛陀第一轉四諦法輪的無垢甚深教義,其中蘊涵有關初轉法輪的佛經中所涉及到的大量名詞、法相、類別……,可謂包羅萬象。正如智者們通常所說:"通達俱舍,於佛教詞,絕不愚昧",倘若真正能夠一絲不苟地研學被共稱為五部大論之ㄧ的<俱舍論>,就會深有體會地感到此話實在是千真萬確…..此論不但明確地解釋了佛經中許多令人感到費解的意義,甚至也觸極了世間的生命學、天文學、地理學、生理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的眾多領域。」而大堪布貢噶旺秋仁波切則是如此介紹地它:「其內容主要講的是……聲聞一切有部和經部的見行。雖然如是,但在講大小乘共通所之法的論述中,所斷的雜染法和對治的清淨法,講得非常清楚,這在大乘中觀和波羅蜜多的時候十分重要,尤其在大乘分支密咒乘的時候,更是需要。」



寂護的『中觀莊嚴論』,是瑜伽行中觀派的重要論著。此論「整合了瑜伽行與中觀」這兩大大乘思潮,並運用「陳那與法稱的量學方法,作為邁向終極實踐的階梯」。其「解釋了中轉法輪-呈顯出認知中的所有事物存在的方式、並建立空性的原則-的意涵」、並「強調二諦的結合-顯空的不可二分」,此論的重要,由此可見。此論被喻為是尊貴的萬獸之王-雙獅(中觀以及量學的象徵),分別面朝東、西交相構作的論著。而「深有成就、全知的大班智達、寧瑪派近期重要論師-米龐仁波切,在見到許多特別的理由後,為意欲追求深廣認識的人」,著作了『中觀莊嚴論』的註釋,「此論的風格精簡易明,如同橫越上百條河流的一座便橋」。以下為此論部分根本頌文:





一切具功用,自性知爲俗。未觀察似喜,依自前前因,如是而出生,後後之果也。故謂俗無因,非理亦不然,設若此近取,真實請說彼。萬法之自性,隨從理證道,能遣余所許,故辯方無機。謂有無二俱,何者皆不許,縱彼具精勤,何過無法致。故于真實中,何法皆不成,故諸善逝說,萬法皆無生。切合勝義故,此稱爲勝義。真實中彼離,一切戲論聚。生等無有故,無生等亦無,彼體已遮故,彼詞不容有。既無所破境,則無正破因。若依分別念,成俗非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