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該如何修持智悲呢?



慈誠羅珠堪布答: 其實,菩薩所行持的六波羅蜜多14,都沒有超出智悲之義:佈施、持戒、忍辱是大悲;禪定、智慧是智;精進則是智悲的助緣。簡約言之,可以智悲二字來界定佛教的意義;至於其深廣的內涵,則是六波羅蜜多。



既然整個佛法的精華,都濃縮于智悲二字。那是否有什麼方法,可於一座將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涵蓋其中呢?答案是肯定的,方法就是修習智與悲。



或許有人會提出疑問:修大悲心需要細密深刻的思維,而證悟空性的智慧又不允許任何雜念,兩者相互矛盾,又如何能在一座當中同時修持呢?



對初學者來說,首先要修菩提心、受菩薩戒,一旦受了戒,菩薩戒的戒體——菩提心就已經存在於我們的相續當中。在此基礎上,就可以進一步修空性。

當進入空性的狀態時,並沒有明顯地思維“願一切眾生脫離輪回痛苦”,也可說是沒有明顯的大悲心。但因為之前所受菩薩戒的戒體已存在心中,故而當心進入空性境界時,菩薩戒也隨之進入空性之中。要知道,菩薩戒並非物質而是一種心的狀態,雖然在進入空性境界時,心裏並沒有任何明顯的念頭,但菩薩戒卻是存在的。所以,心與菩薩戒不分彼此,同時都可以進入空性的境界。此時菩薩戒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菩薩戒,這就是智悲雙運。



所謂雙運的意思,就是當我們停佇在證悟空性的境界時,心既是證悟空性的智慧,又與菩薩戒無二無別。若能這樣修持,則已囊括所有大乘佛法的精華,再沒有什麼需要修的法了!



這是初學者的智悲雙運修法。如果能這樣修,則僅在一個座墊、一個位置上或同一時間內,就可以將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之精華徹底無餘地修完。

當然,在大悲心之前,還是要先有出離心。倘若自己對輪回痛苦都沒有真切感受的話,是無法對眾生生起慈悲心的。因為慈悲心的來源,即是眾生的痛苦。沒有慈悲心,菩提心也無從生起。出離心的另一個條件,是希求解脫。當看到眾生在遭受痛苦折磨時,發願要讓他們獲得解脫。但轉念一想,如果自己不能先解脫的話,又如何能帶領眾生解脫呢?這樣一來,出離心的兩個條件就都具備了。



出離心是菩提心的基礎,有了菩提心就可受菩薩戒,而菩薩戒是可以自受的,在受持菩薩戒之後,便開始修空性。當菩提心與空性結合在一起時,即為智悲雙運。有了這樣的見解,則所有大乘顯密教法的精華都已了然於心。



出離心、菩提心要一個個分開修,最後進入空性的境界,這樣一來,前面修的出離心與菩提心,也就成了空性的智慧。



此處所說的空性智慧,不像小乘的人無我見解,它是含有大悲心成分的;而在大悲當中,又有證悟的智慧。這些智悲雙運的見解與修法,囊括了所有佛法的涵義,說起來雖然這麼簡單,真要做時卻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出離心的生起,要靠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外加行;而生起菩提心的條件,則是積累資糧(修曼茶羅),及清淨業障(修金剛薩埵)。顯然,不論選擇哪種方法學佛,都離不開外加行15與內加行16的修法,這也是我一直強調修加行的原因。



現在我們都已經知道,佛教的真正意義是智與悲。從今往後,我們學佛就學這兩個字,修行就修這兩個字,除此之外,再沒有任何可學可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