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何 去 除 煩 惱 ?] 薩
[如 何 去 除 煩 惱 ?] 薩迦法王開示
除去煩惱染污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運用智慧,一種是運用方便。
所謂的智慧就是我們要了解到自業自受,我們今日所遭受的一切的痛苦是自己過去所造的苦因所致,所以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外在的,因為沒有任何外在的敵人可以為我們產生這麼多的痛苦,而我們最糟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心的染污煩惱,因為我們自己的染污煩惱可以把我們拉到惡道之中待上好幾劫的時間,當我們了解到這一點之後,我們就應該調伏煩惱,到現在為止,因為我們的心都是被煩惱所控制,所以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遠離痛苦,現在我們已經了解到我們的煩惱,然後透過我們的業而造成我們的痛苦,我們就必須下定決心和煩惱來挑戰,我們應該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不為煩惱所控制,我們要戰勝煩惱,如此我們應該試著除去心中的煩惱,生起心裡面的光明面,譬如慈心悲心等等,由我們心裡的正面、光明面、慈心悲心所生起的這些行為,就是我們安樂與利益之源,如此我們試著透過修學慈心與悲心來積聚資糧,如此就算我們不能夠根除煩惱,至少我們也能夠調伏它,不為它所控制。
而智慧與方便二者是互相依賴的,就好像我們想要看到西山的山頂是什麼樣子,我們就必須要爬到東山的山頂去看,所以以上所說是透過方便來調伏我們自己煩惱的方法。
那麼在智慧方面來說的話,為了要生起智慧,首先要積聚福德,而積聚福德的方法有很多,而其中最有力的方法就是生起菩提心,成佛想,而生起菩提心必須有慈心和悲心作為基礎,其實我們多少都有慈心跟悲心,即使是最兇殘的動物也是一樣,它們至少會對自己的子女慈悲,想要去救護自己的子女,然而這種微小的慈心與悲心是不正確的,因為它是從自私而出發的,因為這種慈悲是出自於我執,因為它是我的朋友,我的親戚,所以我對他慈悲,然而真正的慈悲是無分別的,所謂的慈心,就是從不管是我們的親戚、朋友、乃至於我們的仇敵,以及那些陌生人,我們從來沒有見過、沒有聽過的一切眾生都願它們得樂及樂因,這樣子才叫真實的慈心,同樣的,真實的悲心就是願一切眾生皆離苦及苦因,在自己心中良好的建立慈心與悲心的基礎之上,才能夠發起菩提心,因為菩提心就是了解到要真實的利益所有的眾生,那麼惟有自己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能夠生起這樣的菩提心,即使只是一剎那的時間,也能夠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透過這樣子的功德有助於我們生起無我的智慧,而無我的智慧是可以斷除輪迴的根本的,能夠永遠的除去煩惱,為了生起這樣的智慧,我們需要禪定,禪定分為兩種:止和觀,止就是置心一處,觀就是觀照分析,但是止必須在觀的前面,因為我們的心是非常的紛亂的,我們不能夠用這種非常紛亂的心來作禪定,因此,我們運用正確的姿勢、方法以及教戒來使我們現在非常紛亂一一相續生起的心能夠寂止,透過種種技巧修持基本禪定使我們的心能夠沉穩,置心一處不再紛亂,透過這樣子的止作為基礎,才能正式的修持觀慧,因為本來就沒有一個我,所以當你去觀察分析的時候,也找不到一個所謂的我,既然沒有那個能夠去看、去聽、去嚐、去聞的主體,那麼又何來所謂色聲香味觸的客體呢?就好像既然沒有右邊,又哪裡會有左邊呢?既然沒有能夠去看到客體色相的主體我,那麼客體的色相又如何存在呢?那麼大家這時候就會很奇怪,既然是無我,那怎麼我們大家都同時看到了這些東西又過這樣的日子呢?
其實我們現在所有的生活都不是真實的,它是了無自性的,有三個原因可以來說明這個現象,
首先是聖教量,也就是經由佛陀以及歷代祖師的(精言?),告訴我們這一切的現象都是了無自性的,
第二個原因是經過邏輯的分析,也就是透過我們的經驗,怎麼說呢?如果外在的現象是真實的,那麼應該它對每一個人都同樣的真實,譬如說,一個令某人感到非常快樂歡喜的地方,對另外一個人來說卻是很悲哀的,很悲傷的地方,如果這個地方的美好是那麼樣的真實的話,那麼應該對每個人來說這地方都是美好的;同樣的,如果說我們看到一個東西,覺得好美,而這個美是真實的話,那應該每個人看到都很美,可是別人來看就覺得好醜;同樣的來作推論,一可以為多,而多又可以為一,所以萬法唯心,心外無法,離於我們自心並沒有外在獨立存在的現象,一切萬法皆為因緣所生,就已經證明了諸法無自相,就好像是我們看電視一樣,看電視需要有很多的因緣才能夠促成我們能夠看成這個電視,只有電視是看不到這個東西的,你必須要有電源,你必須有線的就要有纜線,無線的也要有電波要有人造衛星等等,然後你才會打開電視機,看到裡面的影像,聽到聲音等等,這之中可以促成我們看成電視的諸多因緣,只要少了這其中的一兩個,這個電視就看不成了,這就好像是我們的人生一樣,我們現在所有生命的經驗也都是種種因緣聚合所生,在佛經裡面也提到,以一杯水作例子,人道來看一杯水是一杯水,天道的眾生看這一杯水是甘露,餓鬼道的眾生看這杯水是膿血,而地獄道的眾生看到的是滾燙的鐵汁,這是由於每一個眾生不同的業力所致,
那麼第三個原因就是歷代的祖師的教授口訣,透過他們在禪定之中所得到的經驗總匯出來的口訣教授,譬如說過去有位修持道果教法的祖師,由於他在定中他身上的脈氣起了變化,因此他感到非常的渴,所以他要去找水,但是就算他走到河邊、湖邊,他也看不到哪裡有水,但是當他的定境消失之後,他才發現,其實他都已經走過一個湖、一條河,他現在用走走不回去,要坐船才能回去了,所以這是他在定境之中的關係,所以就算他已經走到另外一個島上了,還沒看到哪裡有水,因此我們應該努力的來禪修,透過禪定然後修持智慧,以智慧來斷除我執,當我們能夠了悟無我之後,既然無我,又何來貪執、嗔恨種種的煩惱呢?所以我們應該透過智慧與方便二者來除去我們的無明愚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