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嫉妒

講演人﹕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地點:印度上密院 時間:2005/05/28



應該在對那些曾經做過我們的母親或者親人的眾生長存關愛的同時,常懷一種慈悲的態度和利他的心願,這是我們需要去強化的修持,如此會有助於我們克服生命中很多的障礙。

當前,我們的世界裡有著各種狀況和障礙,這些都使得眾生的痛苦、煩惱頻繁地生起,痛苦和煩惱限制了我們幫助他人的意願。 特別是貪婪和嫉妒,它們是最具破壞性的。嫉妒,就好像一個人在另一個人身上種下了不和諧的種子,所以你不能在別人的快樂中得到享受。 你總是希望別人不如你,依賴你,不是你的對手,這就是嫉妒之種帶來的結果。

現代人都普遍認為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挑戰或者相競爭,這種觀點深植在人們的頭腦中。

至於自由,有兩種,一種是與生俱來的自由,另一種就要取決於生活狀況。我們可能會更習慣於天生的自由,但是當遭遇到環境的限制,這種天生的自由就要有所制約,你纔可以在自身和社會之間保持一個平衡。對一位出家僧人來講,雖然他生來自由,但作為出家人必須嚴守他誓言中的戒律,否則就會成為被批評的對象。

在這個世界裡,身為人類,我們都在尋覓快樂,盡最大的努力利用我們的自由去追逐快樂,所有人都是如此。如果我們試圖阻止別人的這種努力,那是不好的。我們不應該阻止自己去尋覓快樂,也不應阻止別人這樣做。因此,發展正確的價值觀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使命,我們要發展自身,同時也要重視他人的感受。

檢視我們為自己尋覓快樂過程的另一個方法,那就是捫心自問我們是否需要依賴生活中的其他人?答案是我們的確需要依賴他人才能獲得快樂。我們自身的努力是有限的,還要依仗與他人相互之間的合作。

這裡的重點是,因為我們總在彼此嫉妒和相互比較,因此我們需要停下來,不再用我們的眼和心去在別人身上找錯誤,不再希望自己比他人更好。因為如果你發現事實上他人比你更好的話,你只會嫉妒不已。所以好好的審視一下自己吧。

這裡有一個小故事:

過去,在毗舍離(注:佛陀八大聖地之一,佛陀多次在此說法,也是佛陀入滅後七百聖賢重結集處)有一位富人,他經常供養世尊以及世尊的僧團。在那個時候僧侶們會時常生病,因此其他的僧侶就要比平時走得更遠去乞求佈施。

這位富人有一位老女僕,她負責處理這位富人的大部份家務事。這位老女僕漸漸滋生了一種想法:這些和尚們通過某種魔法,蠱惑人們不斷地提供更多的佈施,從而獲得食物,而他們從來就不知道滿足。女僕一直這樣想著。她並沒有意識到因為她的貪婪和吝嗇,她開始在僧侶們的身上尋找錯誤。她對僧侶們憤憤地抱怨著,甚至祈求將來能夠投生到一個完全沒有僧人的地方!

老女僕邪惡的想法在整個毗舍離城中擴散,甚至傳到了女皇的耳朵裡。女皇召見了富人的妻子。女皇問道:『我瞭解到在你們的僕人中有一位老女僕,她經常找僧伽們的麻煩,你打算怎麼處理呢?』

富人的妻子回答道:『世尊到過很多地方,不斷地行善,所到之處,為所有人的心靈帶來慈愛與平和,甚至包括了安古林馬拉(注:安古林馬拉,又譯:指蔓,注一)。所以我不會把這個老婦人放在眼裡的。』

女皇說到:『明天僧伽們會來此,請邀請那位老女僕也一道過來。』

當老女僕進入皇宮,她似乎看到世尊正向她走來。女僕感到很不舒服,試圖躲開世尊,但所有的門都關上了,她無路可逃。最後她被逼到了講經堂,在那裡世尊正在向所有的僧伽傳法。世尊正在教授菩薩們如何為了尋找解脫之道而捨棄他們的身、語、意,由此眾生方可跟循此道獲得究竟大樂。菩薩為了利益他人而捨棄一切。『我以及我的僧侶們四出乞食,就是為了和每個我們所遇到的人結一個善緣,我的目的是為了利益每一個人。』

老女僕這才明白到,佈施不僅僅是為他們提供飲食,僧伽們是在為別人帶來利益,而她能夠籍此淨除貪婪和慳吝。

我們所有的人,都應該發展出廣大的心量——如虛空般廣大——心中充滿利他的正念,這樣即使我們有諸多障礙,我們都可以克服。如果我們有的只是自利的狹隘觀念,這將會為我們的未來帶來麻煩。

注一:『指蔓』(Angulimala),他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甚至還想殺死親母,但被佛陀阻止了他。在佛陀教化他後,他努力地以四力懺罪,最終證得了羅漢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