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懺悔罪障與積聚資糧? 格賴仁波切講
如何懺悔罪障與積聚資糧?
格賴仁波切講授
吾人此生所承受的種種痛苦,皆由於過去世所造作的惡業所感召;惡業亦能障礙行者無法證得各種道次第之證量,因此,修行之首要課題,即為淨除罪障。
行者欲藉由修持而淨除罪障,須具足四力(依止力、對治力、拔除力、防護力)方能成辦。
吾人造作惡業的對象,不外乎上師三寶與有情眾生;是故,欲懺悔罪障,須對上師三寶具足信心而作皈依,相信依止上師三寶不可思議的功德,終能將行者無量無邊的罪業予以淨除;此外,行者對於有情眾生應生起慈悲心與菩提心;若能具足此二種要素,行者的懺悔將具足極大的力量。
具足依止力後,行者須修持對治力以逐步淨除罪障,對治力的修持方法,最主要有兩種:一、念誦三十五佛禮懺法並行大禮拜---此為顯教懺除罪障之修法,行大禮拜時,行者可依自身狀況,調整禮拜的速度,不須強求與念誦佛號的速度相同,本法又名《菩薩墮懺》或《三聚經》,是極為殊勝的懺悔罪障修持法門。二、修誦金剛薩埵百字明咒---此為密法之懺除罪障修法,可結合大禮拜修持,亦可不行大禮拜,而以觀修金剛薩埵並念誦百字明咒的方式行之,金剛薩埵百字明咒對於淨除罪障具有極大的力量,因此,密乘行者每日至少須修誦金剛薩埵百字明咒廿一次,以達到懺悔罪障之目的。
行者精進修持依止力與對治力後,若能對自身過去所造作的惡業,生起極為後悔的心念,如此,將能使行者懺悔罪障的修持更為堅固有力。如何生起後悔的心念?經典中有如是譬喻:例如有三個人均吃下有毒的食物(造作惡業),其中一人已死亡(淪墮惡趣),一人正因毒性發作而痛苦萬分(瀕臨死亡,即將墮入惡趣),而自己雖毒性尚未發作,但看到其他二人的悲慘際遇,必定對自己吃下毒物的行為感到極為後悔,並亟思求得解毒之法。如是觀修能將行者的罪障予以拔除,達到懺除罪障的目的。
行者往昔所造作的罪業雖得以淨除,但若未能惕勵自己從此制止、永不再犯,仍然持續造作惡業,則罪障將永遠無法完全淨除;因此,須修持防護力,警惕自己勿再造作惡業。惟此目標並非一蹴可及,行者須時時省察自己的心念,避免繼續造作惡業;若已造作惡業當生起極為強烈的懺悔心,逐步將惡習斷除,如此,必能達成不再造作惡業之目標。
修行的另一個重要課題為積聚資糧,行者欲證得圓滿佛果必須累積圓滿的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福德資糧若未能圓滿,智慧資糧亦無法圓滿。在四加行法中,修持“供曼達法”為累積資糧與淨除業障的殊勝法門,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提及:若能配合七支供養修持供曼達,將能累積極為殊勝的福德資糧。
噶當派的祖師“貢巴瓦”曾因進入甚深禪定,而忽略外事的供養,以致曼達盤佈滿灰塵,為“仲敦巴尊者”所見,尊者呵斥道:“昔日阿底峽尊者修習禪定時,仍每日三次修持供曼達,汝之禪定境界是否能勝過尊者,為何使曼達盤佈滿灰塵?”貢巴瓦聞後甚感慚愧,從此之後,每日精進修持供曼達,最後獲得殊勝的成就。
宗喀巴祖師本已具足成就,無須再修持積聚資糧的法門,但大師為後世行者能有學習的典範,因而以石頭作成的曼達盤,精進修持供曼達,乃至肉穿見骨。
修持供曼達法時,首先以左手握住曼達盤,掌心須握有寶石或米(不可空手),以右手腕根部(此部位有菩提心脈)向外摩擦曼達盤三圈(順時鐘)以淨除罪障,再向內摩擦三圈(逆時鐘)以獲致諸佛菩薩的加持。供曼達法的儀軌可分為卅七堆、廿五堆與廿三堆等三種,其中廿三堆的修法為宗喀巴祖師所傳。無論修持何種供曼達儀軌,行者所獲福德資糧的多寡,並非決定供養物的大小及珍貴與否,而是決定于行者的心量。例如,釋迦牟尼佛住世時,護持佛教不遺餘力的“阿育王”,在久遠劫前,毗盧遮那佛住世的時代,尚是一位孩童,一日,毗盧遮那佛經過此孩童的身旁,孩童想要供養佛陀,卻苦於身邊無任何財物,遂隨手抓起一把沙土,並將沙土觀想為黃金,虔敬發心供養;由於小孩出於一片至誠而作供養,以此因緣,小孩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代,便成為護持佛教最力的國王。因此,行者修持供曼達法時,應修正意念與動機,以誠敬的發心與廣大的心量而作供養,必能累積殊勝的福德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