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裡常問道何為"心"? 你的心是什麼?



是思想嗎? 是情感嗎? 還是觀念?



宗喀巴大師在"俱信論" 中引用了"喜金剛二品續"中裡的一段文字: 心的本質是無知覺, 無色, 無聲, 無香, 無味, 無觸覺. 大師更詮釋這段文字的意義為, 心是沒有本俱的, 心是無自性的, 心是沒有自我存在的特質. 也就是說, 心的本質, (mind nature) , 即是空性. 在相對層次的世界裡, "心' 必須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 心的存在是一種現象.



我們由眼耳鼻舌身接收外在一切訊息, 儲存在意識裡消化। 然而, 我們的意識, 包涵了今世所累積的一切概念, 以及父母, 環境薰陶, 與教育的觀念, 在加上前世累積的記憶, 因此形成了我們的思考意識及淺在意識, 這一些所謂的database, 將主宰著我們對任何狀況的反應। 然而, 這樣子的記憶裡, 存在著許多複雜的情緒, 我們必須超脫的是, 被這些情緒所控制!



"心"是什麼呢? 這種多層的"意識"本身被稱作為"心".



然而, 你的心在那兒找的到呢? 金剛經裡提到,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



這無所住, 說的是不攀附任何一個觀感上的覺受, 不依著任何一個現象, 不執著於任何一個思想, 觀念, 更不寄宿於任何外在的人或物, 哪麼, 這"心" 的本質才會真正的顯現, 我們才能超越生生世世的痛苦及恐懼!



不攀附任何一個觀感上的覺受; "覺受"是什麼? "覺受"也許是感官上的感覺, 是寒冷的, 酷熱的, 柔軟的, 堅硬的, 清香的, 惡臭的, 或是歡愉的, 刺激的, 痛觸的; 也許是心理上的覺受, 也許是興奮的,快樂的, 受寵的, 羞辱的, 痛苦的, 或是憂傷的. 佛陀說, 這些覺受都不必去加以留戀, 我們內心的本質, 也就是我們的佛性才會顯現, 我們才能從痛苦的輪迴中超脫出來. 在入定的時候, 這個練習是很重要的, 當然, 禪坐時的修練, 更是必須運用在行住坐臥中.



至於, 不依著任何一個現象是什麼? "現象"可能是倍受尊崇的地位, 是平步青雲的優越, 是幸福至極的生活方式, 也可能是懷才不遇的窘態, 是受虐或受誤解的悲憤.... 然而, 佛陀說, 這些現象都是不必要去依附或眷戀的, 因為依附於和合的, 因緣際會之無常態的現象, 到頭來, 都是更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