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 珠

  念珠是指以線貫串一定數量的珠子,用以計算稱名持咒數目的法具。又稱數珠、咒珠或誦珠。



  在《牟梨曼陀羅尼經》中說:“梵語缽塞莫,梁雲數珠。是引接普遍根機,牽課修業之具也。



經典中的意涵:

  在《木穗子經》中說念珠有種種功德:“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穗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磨、僧伽名,乃過一木穗子(木穗子所制之念珠)。如是,漸次度木穗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干,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複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可見念珠能説明行者憶念佛、法、僧,攝心使不散亂,能斷除一切煩惱,趣向涅盤。



  在密教的行法之中,依三部、五部之差別,所用數珠亦有不同。《蘇悉地羯羅經》說佛部用菩提子、觀音部用蓮花子、金剛部用嚕椰羅叉子之數珠;《守護經》及《瑜伽念珠經》說佛部用菩提子、金剛部用金剛子,寶部用金等諸寶,蓮華部用蓮花子,羯磨部用種種和合之數珠。



  念珠有各種不同顆數,各有不同象徵意義,一百零八顆表示證人百八三昧,斷除百八煩惱。一千零八十顆表示百八三昧各具百八三昧,或金剛界一百零八尊中各具一百零八尊;五十四顆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四善根因地等五十四位;四十二顆表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四十二位;二十七顆表示十八學人與九無學;二十一顆表示十地、十波羅蜜及佛果;十四顆表示觀音之十四無畏。



持念珠的本尊:

  毗俱胝菩薩(梵名Bhrikutih),梵名音譯為毗哩俱胝,有蹙眉之意。其密號為降伏金剛、定慧金剛、除障金剛,相傳是由觀世音菩薩忿怒時的皺紋所出生。



  在《大日經疏》卷十中記載:當時在佛陀說法大會中,諸金剛現出大可畏降伏之狀,無有能調伏者。當時觀音額頭皺紋中化現出此菩薩,故稱為毗俱胝菩薩。



  此菩薩現身作大忿怒之狀,時諸金剛皆生起怖畏心,逃人金剛藏身中。而毗俱胝菩薩逼進至執金剛藏前,時金剛藏亦生大怖畏,逃入如來座下求救:“願佛陀護佑我!”



  於是佛陀就對毗俱胝菩薩說:“您暫且止住。”毗俱胝立即止住而白佛言:“惟佛所教敕,我當奉行!”此時諸金剛看毗俱胝菩薩不再逼近,才止息怖畏之心,皆大歡喜地說:“此為大悲者,而能現此大力威猛,真是甚為稀有!”由此可看出毗俱胝菩薩現起的因緣,及不可思議的大威勢力。



  于胎藏界曼荼羅中,此菩薩居蓮華部院(觀音院)內,三昧耶形為數珠鬘,印相為毗俱胝印。



  此尊身形為身呈肉色,現四臂相,左一手持蓮花(或有說蓮花上有梵笑),次手持瓶,右一手結施無畏印,次手持念珠,著羯磨衣,端坐青蓮花(或有說赤蓮花),額上有眼。

  而火天的眷屬婆藪大仙(梵名Vasu),從胎藏界外金剛部院東方中,尊形為身呈赤肉色,裸露上身,右手持蓮花,左手持數珠。



  而藏密的四臂觀音亦以念珠為持物。



  四臂觀音(音譯為見熱西),是藏密大悲觀音的主尊,為密乘密行者必修的法門。與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合稱“三族姓尊”,分別代表大悲、大智、大力。居雪域怙主地位,是藏地密教的首位依怙尊。



  在藏傳佛教中,以此尊為“嗡嘛呢叭咪畔”六字大明咒的主尊。



  四臂觀音像,一面四臂,身白如月,頭戴五佛冠,黑髮結髻。中央二手合掌於胸前,捧有摩尼寶珠;右下手持水晶念珠,左下手拈八辦蓮花,與耳際齊。面貌寂靜含笑,凝視眾生。其左胸上被覆鹿皮披肩,身著五色天衣,下裳著紅色綢裙,腰系寶彩帶,全身華蔓莊嚴,並飾以耳環、手釧、臂、腳鐲圈等物,珠寶瓔珞第一串繞頸、第二串及胸、第三串及臍。雙足跏趺坐於蓮花月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