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布施心 祈竹仁波切 除了布施
好的布施心
祈竹仁波切
除了布施的物品及時間必須恰當以外,我們亦必須具有好的布施心。
布施時,受益的是自己,我們是為了自己而布施的,所以我們切勿看不起受施的對象。如果有人來求施,我們不看這些人的需要之大小,卻對順眼的人多給一點,對不順眼的人冷言冷語,這是很不好的。有些人為了求名或求利而布施。在這些情況下,他們的動機是世俗之心態,所以難說能得福報與否。受施方肯定是得益了,但這類的施主並不一定也得益。總的來說,布施必須基於歡喜之施心,絕不可有吝嗇、不捨得之心理。若能以出離心或菩提心行施,則福報會更大。
佛教中有一種稱為「財尊法」的法門,修這些法門能得世間及出世間之財富(註:有關財尊法門,見法師著作【本尊海會】系列第一及第三集)。在古代,一般傳統是先修長壽法,次修增長智慧之法門,最後便修財尊法門。為甚麼有這先後次序呢?這是有理由的。若有財、有智卻短命,最終還是一事無成,所以延壽是最重要的;若壽命長卻無智慧,便無法分辨善惡,長壽可能反令自己有更多機會造作更多惡業,導致無利益而反而有害的後果,所以智慧是第二項要求得的;有長壽又有智慧者,若又能得財富,便可以利用這些財富來利益及救助許多眾生了,所以財尊法排第三位。
財尊法有沒有效果呢?它有一定的利益及效用,但也要看行者有無適當的善因。過往曾有一個僧人寫過一偈,偈文中僧人向財尊祈請的其中兩句說:「若我過往曾布施,此生不必向汝求!」這是甚麼意思呢?這是說作布施的人,即使不欲得到財富,財富也會自然地追隨他。即使他不修財尊法門,財富也會自己追上門來。由此可知,欲求財富者,布施才是究竟的法門。財尊法門不能說完全無用,但它的奏效與否其實最終亦取決於行者有否如布施等之善因。如果我們在過往世曾行布施,有了布施之因,這個因本來尚未成熟,所以暫未見其果報,現在我們修持財尊法門,便猶如在未發芽的種子上淋水、施肥,令它迅速地提早結果,這樣便能見到一定的靈應。若完全無因而又不願做新的布施等善因,恐怕修甚麼財尊也沒有用!
除了布施以外,對聖眾行供養,其功德與福報亦極大。舉個例說,如果我們誠心地向佛陀聖像供燈,這便是極容易而福報甚大的一種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