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向是在完成善事之後,願善事的功德如何成
回向是在完成善事之後,願善事的功德如何成熟的一種發願(與發願的區別在於發願是在作善事之前,回向則是在作善事之後),回向與不回向有很大的區別,比如為父母健康而誦咒後,若作回向,父母能得到這一功德,否則,父母並不能得到這一功德。而且在以後生起嚴重的瞋心和邪見之時,這些善根都會因此而長時不能感果,另外,回向的對象不同,所感的果也會有極大的差異。如果只為現世的一些利益如健康長壽、消災免難、升官發財等回向,則所感的果極小,而且也只會成熟一次,要想所作的善根能恒久不滅,也有個殊勝的方法,即把功德回向無上菩提,這樣所作的善根便會永遠不滅,而且還會逐漸增上。若仍執著於世間利益的一些人可以這麼觀想:我在獲得出世的功德甚至是無上佛果之後,何愁還得不到這些世間小利呢?諸佛菩薩的福報即已極好地說明瞭這一點。因此回向時發心應儘量廣大。
佛陀與祖師們關於回向的開示極多,如在小乘的戒律中,經常遇到佛陀親口宣說的這個回向偈:「此佈施善根,皆隨逐餓鬼,消餓鬼惡身,得生善樂趣。」佛在《慧海請問經》中說:「譬如水滴落大海,大海未竭彼不盡,如是回向菩提善,未得菩提亦不盡。」至尊密勒日巴也說:「山林禪修大修士,與彼供養功德主,同獲成佛之緣起,緣起精華為回向。」即山林中閉關的修行人,與為其供養的施主,只要他們誠心回向,都會同等獲得成佛的緣起。噶舉派的覺巴仁波切說:「二種資糧猶如摩尼珠,若不發願亦即不拭淨,所求之果最終不得成,故於回向當勵力修持。」意即摩尼(如意)寶珠若不擦拭清淨,人們便不可能從中求到財物,同樣在積累福慧二種資糧時若不發願回向,則佛果也不可能得到,因此應勵力修持回向。《般若攝頌》與《現證莊嚴論》第二品也都強調了回向的重要性,在上面所舉的貧女隨喜獲福的公案中,貧女因沒有將隨喜的功德回向,而在以後生起了瞋心而失壞了善根。
「第三是結行回向殊勝。末法時期,眾生的貪、瞋、癡煩惱很重,你在修行時,如果如法地回向功德,功德很大。在修行結束後,將所有的功德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回向給在六道輪回中的一切眾生。也可以觀想過去諸佛如何回向,現在諸佛如何回向,未來諸佛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回向非常重要,這可以讓我們所得到的功德日日增上,在最終獲得佛果前不會滅失。總之,三殊勝修法的功德很大,如果沒用三殊勝修法,在遇到違緣時,凡夫會生起瞋恨心,那麼修行所得到的善根與功德很容易被損壞。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講道:一瞋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所以今後修持任何法門,都不要忘記以三殊勝來攝持。今天很簡單地講了一下三殊勝的修法,這三個修法雖然按這個順序講,但三殊勝修法比如發菩提心等,一定要同時貫穿全部的修法過程。大家在今後的修行中要按照這個方法修持。」
─ 堪布希阿榮博仁波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