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性』

創古仁波切



菩薩及大乘行者的動機與態度有兩個主要因素:第一因素,對【空性及法界】之瞭解,─釋迦牟尼佛二轉法輪時之開示主題。一切事物是空性,同時一切事物形成,消滅也確切無疑地依照相互依存的過程,在空性中進行,開展。菩薩第二因素是【明性與智慧】,佛陀最後一次轉法輪的主題。空性指的是任何事務都不是真實,都不具真實之本質;然而,透過空與有相互依存過程,相對上,事物本相會有所顯現,本質上是空性,不能把空性想成虛空,因為空性之中又有所顯現;當我們去尋找空性本質時,卻找不到它。所以空性具有光明或清明的本性,空性本性是明,因為它具有讓事物極明確地從空性之中顯現能力。這種明性和空性的智慧層面是同義的,因智慧能看清一切。但是,智慧並沒有實質的存在性,因此它並不是我們可以產生執著的物質性實體,智慧真正本性是空性,智慧與空性相融合,探討空性本質時含有了達一切的智慧與明性。但我們去分析智慧時,卻找不到任何物質性的物體,所以真正本性是空性。因此智慧和空性同時存在。節錄三乘佛法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