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幸福? 索達吉堪布
怎樣才能幸福?
索達吉堪布
佛陀在《因緣品》中說,即使天上降下金銀珍寶之雨,貪婪之人也不會滿足。《方廣大莊嚴經》中說,即使一人獨享世間一切妙欲,在內心沒有滿足之前,他仍然會不斷地尋覓。
《佛遺教經》中還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快樂。”可惜的是,這種唾手可得的幸福,卻很少有人得到。
人的欲望永無止盡。很多企業家和明星享有財富與盛名,卻依然苦心孤詣,向更高的目標努力。因內心沒有滿足之時,他們時常處於焦慮、空虛和高寒之中。如果有一顆知足的心,即使人生不完美,欲望不能完全實現,也能有則安樂,無則無憂。
詩人徐志摩曾經說,“我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的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得之,我幸”這句話可以用在世間任一方面:財富、地位、情感、健康……如果已經得到,這是你的幸運和前世的福報,你應深心快慰;如果得不到,是你命運多桀,不要怨天尤人,也不必沉溺於對未來的憂慮中,杞人憂天。
達摩祖師也說:“得失從緣,心無增減。”
“心無增減”是超越了歡樂和痛苦的大樂境界。得失的雲,在我們心的虛空中緣聚緣散,我們的心,不因雲至增加了某種品質,不因雲去而失去了本性中的某一部分,而是至始至終清澈無垠。
我們對人生的任何一種境遇,應以隨緣之心安然處之。就像手中之沙,捏得越緊,它越流失。如果換一種方式,把手掌攤開,細沙會滯留很久。“隨緣”不是什麼都無所謂,不是懶惰、懈怠和放逸。這是一種愚癡的隨緣,並不是佛教所說的“隨緣”的意義。
所謂的“隨緣”,是指在努力的過程中,對所得到的一切產生一種欣慰感、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是基於一種豁達的認識:
幸福不是靠殫精竭慮而得,而是依靠前世善業的福報、今世的努力等各方面善緣聚合而得。
想到自己無德無能,獲取少許也會慶倖;即使一無所有,也不會憤懣難平、憂鬱而終,而是竭盡全力,讓自己此生成為一個好人。
有了一個美滿的家庭、一些財富和榮譽,會不會幸福呢?不會的。佛教講苦集滅道四種真相,苦和集包括了輪回之苦及痛苦的根源,如果沒有通過修道獲至涅槃,終有一天,苦因會現前。
當日本發生九級地震時,那些躊躇滿志的企業家、學者和藝人,僅僅在一瞬間,就被滔天巨浪卷得無影無蹤。劫後餘生的倖存者,站在人去樓空的大地上,才知道命運詭異不測,死生變幻迅速。
如果我們真正瞭解佛教的真理,就會知道,對任何一個生命而言,最終都不離痛苦。即使是一位才華橫溢、傑出而備受尊敬的人,在死亡面前,生前的一切都會失去意義。與一個人註定要經歷的生老病死相比,所有這些快樂,都將成為痛苦。每一次輪回留下的,只有創傷。
世間的快樂是暫時的,而佛教所說的究竟安樂,是獲得佛陀的果位,這是最殊勝、唯一的幸福。如《大莊嚴論經》說: “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
在千千萬萬錯綜複雜的思想領域中,能值遇揭示終極真理並詳細、清晰、準確地指出超越生死的佛陀教法,我時時有一種非常慶倖、滿足的感覺!我遇到任何一個知識份子、普通百姓或街上的乞丐時,都忍不住要告訴他們:佛陀是最偉大的!
我不是因為自己是佛教徒而這麼說,而是佛陀的智慧太深邃、太博大、圓滿得無法形容。雖說反觀自身,自己在見解、修行和行為等各方面都深感慚愧,但佛教完美無缺,是對人類社會最有益的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