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上師與好弟子,各有三道試金石 1/2
【好上師與好弟子,各有三道試金石 1/2】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獅吼音•開示集 2008.12.31
■ 一位好上師,要有三條件
接著,法王切入主題開示,經典上說一位好上師要“具備殷重、殊勝的功德,並能引領弟子的心入道”,這樣的上師,“密乘不只是看待他如佛,而是他根本就是佛!”法王接著引岡波巴大師《解脫莊嚴寶鬘》教言「上師應具備的三種德相」說:一位好上師,應該具有以下三種特質──
一、斷除對此生的貪著;
二、能以大智慧導引他人入道;
三、能以大悲憫而不舍弟子。
法王並引第一世法王杜松*巴對此的釋論,解說這三種特質:
第一點,上師應斷舍對此生的貪著:若未能如此,弟子有承事供養才教導,如此關係建立在現實利益上,則易墮惡趣,“猶如雙牛,易墮深淵”。但弟子對這一點的要求要斟酌,“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緊”,因為世間實修的上師少,若是嚴格要求上師“完全斷除對此生的貪著”,恐怕不容易找到上師;但若要求太松,找到一位太著意在“世間八法”,太有“人我、親疏”分別心的上師,也是不行的。
第二點,以大智慧導引他人入道。法王說,“應依弟子程度,次第教授”,符合弟子程度宣說法教,讓弟子的心意與法相結合,才是具有大智慧的上師。
第三點,以大悲憫不舍弟子。法王引第一世噶**杜song欽巴教言說:“一位好上師,要有即使犧牲自己的生命,也絕不讓弟子墮入惡道的大悲心。”這樣的上師,總是想著,如何幫助弟子從無明、煩惱中出離,直到弟子能自立、利他之前,都不舍離。
■ 上師會不會教,就看弟子修得好不好
下午的課程,法王繼續就上午的“上師應具有的三種德相”主題,進一步開示“如何分辨上師是否具備這些德相”。
法王開示,總的來說,“一位上師的功德應比過患多”,但如何判斷一位上師他真的具有好上師的功德呢?這是很困難的,“一個凡夫無法了知另一個凡夫的境界”,何況是“等同於佛的上師”呢?“如果我們可以瞭解佛的遍知,那我們自己就變成遍知了,哪裡需要另一位元遍知(指佛)來引導、救護我們呢?”
我們只能憑藉上師外在的作為,和弟子受教後的表現來判斷。
以第一點來說,可以觀察這位上師是否太著意世間八法,而不是為長遠、究竟的解脫安樂而努力?是否貪圖名聞利養而說法?但要注意的是,有時弟子供養時,上師示現歡喜相,是要鼓勵弟子、讓弟子歡喜,不可誤會上師貪愛這些財物供養,這是要善加分辨的。
第二點,判斷上師是否具有大智慧,可以觀察弟子學習之後,是否“心向於法,斷惡修善,煩惱漸少,與法相應”,由此可知上師是否具足引導弟子的智慧。
第三點,觀察一位上師是否具足“不舍弟子的大悲憫”,有些上師的確一見就知道他是一位「救護者」、「受皈依者」;但有些上師則可以觀察他是否「心口如一」,“一位真正慈悲的人,行住坐臥間都會自然流露慈悲,而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
■ 雖有過患,能勸弟子心向善法,仍有功德
除了真正具足以上三點的具德上師,我們應該依止,法王說,其實還有很多種上師也有可貴之處,值得學習。一般而言,上師可分為「依止」與「學習」兩種:真正有實修的上師,值得我們「依止」;而有些雖無實修、但有學問、嫺熟三藏的上師,也值得我們恭敬,並隨他「學習」。
還有些上師,雖然自己仍有過患,但仍像鄉下老媽媽一樣,一心為兒女好,絮絮叨叨念些自己也做不到的事,這都是希望弟子「心向善法」,仍是有功德的。法王舉例說,譬如有些藏地的上師,自己有愛吃肉的習氣「吃得很香」,但仍勸弟子「不要殺生,最好不要吃肉」,這雖有過患,仍是希望弟子「心向善法」。
還有些上師的因緣十分特殊,法王舉了蔣貢康楚羅卓泰耶的故事說,第一世蔣貢仁波切有位上師竟然不識字,原來是這位上師曾得到一部特殊法的口傳,蔣貢仁波切在接受這位上師口傳時,還必須拼字給這位上師聽,非常辛苦才完成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