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2014/1/15
梵 篋 (取自”佛教的持物”)
梵 篋 (取自”佛教的持物”)
梵篋,又稱梵夾、梵經、梵典,是指以梵語書記于貝葉、樺皮、紙等之經典,又代表一切經典。
〇經典中的意涵
在《白寶口抄•文殊法》中說:“書篋者,梵篋也,或雲般若梵篋,是篋內人般若經,故般若智義,篋理義,是表理智不二三形也……《般若心經》具說文殊之智德,其文雲: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在上書《心經法》中也說:“梵篋者,篋含之器物,萬法總持體也,阿含之梵文十二部經等諸教法也。是即以字法界為篋,含藏一切文義梵篋也,是般若無盡藏義也。”
于《般若菩薩法》中,也有類似的說法。
〇持梵篋的本尊
以梵篋為持物的本尊有:文殊菩薩、法波羅蜜菩薩、大隨求菩薩及龍樹菩薩等。
文殊師利菩薩(梵名Man~jus/ri^),又寫作文殊屍利、曼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簡稱文殊。在其他經典中,又有妙德、妙首、普首、濡首、敬首、妙吉祥等名號。
文殊菩薩,也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或稱文殊師利童真、文殊利子童菩薩、孺童文殊菩薩。
除了常見到騎獅的形象外,文殊菩薩在胎藏界文殊院之尊形為身呈黃色,左手持蓮花,上有三股杵或五股杵,右手持經卷。
法波羅蜜菩薩(梵名Dharmapa^ramita^),為金剛界四波羅蜜菩薩之一,從智法身大日如來的自性清淨蓮花智所出生,能加持行者于無量三昧陀羅尼門諸解脫法中,得證妙觀察智。
其尊形為身呈赤肉色,現天女形,著羯磨衣,手結定印,上立蓮花,花上有梵篋。
而大隨求菩薩之八臂持物中,右第三手即為梵篋;龍樹菩薩手持經篋閱經,龍王于其背後覆護之造像亦流傳甚廣。
〇此類持物常見諸尊
文殊菩薩(中台八葉院)、大隨求菩薩、般若菩薩、妙音菩薩、折諸熱煩菩薩、智波羅蜜菩薩、法波羅蜜菩薩、無盡意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