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鳴菩薩行化事蹟

西元二世紀初,馬鳴菩薩(Bodhisattva Asvaghosa)誕生於西印度的婆羅門家族,後移居中印度舍衛國婆枳多。父為盧伽,母為瞿那。   

馬鳴菩薩年輕時,初於中印度學習外道,他擁有超凡的智慧,辯才無礙,知識淵博,為當代之大智者,也是聲名遠播的外道論師,曾經與諸多沙門或外道進行激烈的法義辯論,每次都獲勝利,以致最後沒有任何人敢於接受他的挑戰。   

當時北印度有一位長老,稱為「脅尊者」(梵語:波栗濕縛Parsva,又作波奢,意譯「脅」。「脅尊者」由昔業故,在母胎中,六十餘年。既生之後,鬚髮皓白,厭惡五欲,不樂居家,年垂八十捨家染衣,往就尊者佛陀密多,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斷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脫,終不以脅而至於席。勤修苦行,精進勇猛,未曾以脅至地而臥,綿歷三歲,學通三藏,斷三界欲,得三明智,時人敬仰,即號為「脅比丘」。而後世人則尊稱為:禪宗西天第十祖),已證得阿羅漢果。   

長老「脅」有鑒於當時諸道亂興,魔邪競扇,於佛正法毀謗不停,時常憂心正法不能久住人間,就入於三昧,定中觀察而知:中印度有一位出家外道(即後來的 馬鳴菩薩),世智聰辯,善通論議,應堪任出家為比丘,廣宣道化,開悟眾生。   於是,長老脅即以神力乘虛而至中天竺,住在一間寺院。

他很奇怪地發現:寺院裡竟然沒有一人敢敲擊用來報時的鐘。就問諸比丘:「您們怎麼不依法敲擊寺院的鐘來報時呢?」。答言:「長老您從遠地來,有所不知也。本國有一位出家外道善能論議,宣令全國諸佛門弟子眾,若其不能與他論議者,不得公然敲擊寺鐘而受人供養,是故不敢打鐘。」   

長老脅說:「您們儘管去打,外道來了,由我來應付」。諸資深比丘深奇其言,懷疑長老是否真有此能耐,經開會討論一番後,還是決定讓他一試。   

打完鐘,當時還是外道的馬鳴,一聽鐘聲,就來到了寺院,一問得知,原來是北方來的長老沙門欲與公開論義。他笑看著長老脅,形貌普通,並不出於常人,即共邀約,七天以後,當集合國王、大臣、沙門、外道等諸大法師即於此處公開論義。

至第六日夜,長老脅入于三昧,觀其所應,已成竹在胸。第七日,天剛亮,大眾已經雲集,爭相來看這一場論義大會。

長老脅先到,即昇高座。顏色怡懌,倍於常日。馬鳴後到,當前而坐。當時,馬鳴瞻視長老沙門之容貌和悅,志意安泰,又復舉手投足之間,一副有備而來的樣子,心想著:「這下子,恐怕是遇到聖比丘?!且看他安詳愉悅,具備論相,今日的論議一定會有很好的論點產生。」   

論義開始前要先約定:「輸的一方,該當如何自處?」馬鳴說:「若輸的一方,當自斷其舌謝罪。」長老脅說:「此不可也。但以輸的一方必須禮拜勝的一方為師,甘心作其弟子,這樣子就好了。」馬鳴答言:「可以。」又問:「誰應先語。」長老脅說:「我既年邁,因從遠方來,又先於你,在此就坐,理應先語。」馬鳴答說:「那可以。從現在開始,凡你所說,我一定可以全盤破斥(原文:吾盡當破)。」長老脅即言:「當令天下太平,大王長壽,國土豐樂,無諸災患。」   

馬鳴菩薩沒有料到有此一招,一時默然,不知所言。論法無對者,即墮為輸的一方。只好依約定,伏為弟子,剃除鬚髮,受度為沙彌,再受具足戒。   

有一天,他獨坐一處,心裡頭嘀咕著:「我才智聰明,見識深遠,聲震天下。怎麼只因一句話就落敗了,便當了人家的弟子。」而悶悶不樂。長老脅立刻知道了他的心事,即命入房,為現神足通等種種變化。 

馬鳴菩薩知道其師並非凡人,心乃悅伏,心想:「我當弟子還是蠻應該的,師父這麼棒,理所當然呀。」長老脅告訴他:「你的才智聰明是不錯,但在法上,還沒有得到真正的成就。如果肯跟我學,學好我所得到的法:根力覺道(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辯才深達,明審義趣者,普天之下,將無人能及得上你。」   

長老脅於是將法,盡傳給馬鳴菩薩,教完,就又回北印度去了。此後,馬鳴菩薩仍留在中印度,繼續進修,更深入地鑽研佛法,盡力於弘通大乘。其才辯蓋世,贏得社會上,不論朝野貴賤,普遍的尊敬。中印度摩揭陀國王對他則甚為禮遇與珍惜,視為國寶。   

根據《付法藏傳》,「脅比丘」付法於「富那奢」。富那奢一時在閑林思惟,遇到馬鳴菩薩,富那奢知其可化,與彼論二諦義,使之屈伏,馬鳴菩薩遂為其弟子。馬鳴菩薩在中印度摩竭陀國的華氏城遊行教化,大建法幢,摧滅邪見,作妙伎樂,深入佛法之外,可說是佛教史上的音樂家、戲劇家。他善於以歌詠來詮釋佛法,常詮苦空無常之理,奏曲而化人。曾有一曲,名「賴吒和羅」(意譯:苦空曲),其音清雅哀婉,感得華氏城五百位王子發心修道,開悟出家,華氏王恐其人民聞此樂音,捨離家法,國土曠廢,乃令國內禁止其樂。此事成為佛教史上「以戲曲音律度眾」的美談。   

他用梵語所寫成的敘事詩《佛所行讚》【The Buddhacarita (Acts of the Buddha);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in Cowell (1969), and Johnston (1936).】用以表達佛陀的行化事蹟,及另一敘事詩《孫陀羅難陀詩》用來記述佛陀的異母兄弟難陀的故事,是兩部重要的詩歌代表作。二十世紀初,在中國新疆發現三部印度古戲劇殘卷,其中一部《舍利弗傳》,也是馬鳴菩薩的著作,為現存梵文文學中最古老的戲劇作品。   

馬鳴菩薩文學造詣甚高,其文辭優美,敘事細膩,風格鮮活。其作品涵蓋戲劇、音樂與詩歌,望重於當時,聞名於當世,成為梵語古典文學的先驅。他所作的詩偈開了佛教優美文學的先河,於五印度及南海諸國傳誦一時,後來健陀羅國貴霜王朝即依其詩偈而雕塑佛像。

馬鳴菩薩最重要的貢獻是闡明佛旨,造論破邪顯正,沒有他不能回答的問題,沒有他不能駁倒的非難,如同強風吹倒枯木一般,他經常折服存心來問難者,令他們心服口服,因此有「辯才比丘」的美譽。   

若根據龍樹菩薩造《釋摩訶衍論》,曾列舉馬鳴菩薩有十種著述,即:(一)一心遍滿論、(二)融俗歸真論、(三)法界中藏論、(四)祕密微妙論、(五)眾名合一論、(六)真如三昧論、(七)心性清淨論、(八)不動本原論、(九)甚深玄理論、(十)大乘起信論。但其中多數失傳,甚為遺憾。   

馬鳴菩薩現存的重要著作有:《大乘莊嚴經論》(十五卷, 鳩摩羅什譯),集種種之因緣譬喻以勸誡眾生。《大乘起信論》(梁、真諦三藏譯一卷;唐、實叉難陀譯二卷。共計兩譯),乃為使眾生起正信,說大乘之極理者。

其中,《大乘起信論》提出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為大乘修行的階次,憨山德清大師說:「起信論者,乃馬鳴大師為破小乘、外道邪見,宗百部大乘經典所作,以為發起正信也!故立論,宗法界一心,開真妄二門,徹生滅之本、窮迷悟之源,指修行之正路、示止觀之妙門,總括一萬一千餘言;理無不盡、事無不該,可謂大教之關鑰、禪宗司南也!…是知:要入華嚴法界,必由此論為入法界之門也!」

言大乘起信者-為欲發起大乘正信故。言大乘者-即所信之法體。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具有體、相、用三大義,故云大也!乘者-謂此一心有運載義,以諸佛,乘此而證菩提涅槃;菩薩,乘此廣修萬行,下化眾生、上求佛果;眾生,乘此而輪轉生死。以此一心,是一切聖凡迷悟因果之總相故,故下文云,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