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小竅訣:要有面對痛苦的能力
索達吉堪布

當今時代,不少人缺乏面對痛苦的能力,他們一廂情願地認為:“生活是充滿陽光的,肯定是一路平安、順順利利,不會遇到任何曲折。”然而,現實往往不是這樣。

因此,人們在享受快樂時,一定要有所準備——當快樂被摧毀時,自己應該怎樣應對?比如你現在有錢,你要想:“如果以後沒錢了,變成乞丐了,我該怎樣生活?”現在你家庭和和美美,你要想:“一旦家庭出現問題了,我該怎麼辦?”如果提前有所準備,當遇到痛苦時,就不會垂頭喪氣、愁眉苦臉,更不會選擇自殺。反之,假如沒有任何準備,遇到危機就很容易崩潰。

  

現在的年輕人對感情特別執著,他們認為戀人就是自己的支柱,將一切希望都寄託在戀人身上,每天用各種言辭讚美戀人。由於內心的期望過高,一旦戀人背叛了自己,他們就無法面對現實。其實,這些人應該想想:戀人離開自己,也許正是個機會,可以選擇另一條更好的路。

  

佛教認為,生活中的任何不順,諸如貧困、生病,都可以轉化為修行的良機。因此,當我們遇到不愉快時,要善於從反面挖掘出價值。比如,堵車的時候,沒必要怨天尤人,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做其他事。我自己就是這樣,遇到堵車了,就會趁機下車散散步、念念經,或者思考一些問題。

  

此外,當別人罵自己時,也要把它當作修忍辱的機會。當自己被單位開除時,沒必要喪失信心,而要想到尋找其他出路。

  

張海迪說:“即使翅膀折斷了,我的心也要飛翔。”這是一個坐在輪椅上的人發出的感言,如此精神非常可嘉。人和人真的差別很大:有些人特別脆弱,在逆境面前不堪一擊,遇到一點挫折就倒下去了;有些人則有面對痛苦的能力,遇到再大的違緣,也能頑強地站起來。所以,大家應該觀察一下,看自己是脆弱的人,還是堅強的人?

  

有時候看來,人生這條路的確不那麼平坦,所以我們不能把一切想得太好。昨天,陳院長帶我參觀至誠書院,看到一件名為“抉擇”的雕塑時,我非常有感觸。這個雕塑造型獨特——一個人懸在空中,雙臂向身體兩側平伸,被許多雙手往外拉扯著。陳院長說,這表現人在抉擇的過程中,被光明與黑暗、愛與恨、幸福與悲傷等矛盾牽扯。由此我想到,對於人生,我們也應該有全面的認識:一方面要憧憬光明,一方面要準備面對黑暗;一方面要夢想成功,一方面要準備迎接失敗……若有了這樣的認識,自己將來到社會上,定會受益無窮。

  

不僅對待自己要如此,在看待別人的生活時,我們也要有全面的眼光。現在有些人認為:出家人因為對世間絕望了,才選擇這條逃避現實的路。一看見出家人,他們就感慨不已:“好可惜啊,永遠沒機會享受人生了!”這種看法是偏頗的。出家人沒有那麼可憐,儘管他們有戒律的約束,但這是為了 促進修行,並不是要把人關在“監獄”裡。

  

在藏傳佛教中,有一位偉大的米拉日巴尊者,他一輩子在深山裡過著清淨的生活,世間人認為他沒吃沒穿,非常可憐,其實他內心的快樂遠遠超越任何人。傳記中記載,有一次,米拉日巴尊者遇到幾個漂亮的少女,她們看到骨瘦如柴的尊者,不屑地說:“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我們千萬不要像他一樣!”後來,尊者唱了一首道歌,說她們被束縛在無明之中,根本不懂得修行人的自在。

  

我經常看一些漢地禪宗的書,許多大德也都在寺院或深山裡,過著清貧的生活。但作為住慣了高樓大廈的在家人,如果沒有佛教的信仰,很難理解這些大德內心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