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潮正在全球興起,華人首富李嘉誠投資“
素食潮正在全球興起,華人首富李嘉誠投資“素食”
李嘉誠在注資公告中表示,“維港投資”聯同雅虎創辦人楊致遠等投資者,向食品科技公司Hampton Creek提供2300萬美元融資,折合約1.8億港元。美國《福布斯》報道稱,當中“維港投資”注資了約1550萬美元(約1.2億港元),但代表李嘉誠的公關公司表示未有相關數據提供。據Hampton Creek創辦人Josh Tetrick指出,與李嘉誠商談合作前並不認識對方,直至在網上“google”其名字,才知道李是香港著名富豪。Tetrick在其公司 facebook寫道,日前親自赴港與李會面,李嘉誠還當場炮制“全球首只”植物蛋。
Hampton Creek主要是將幾種豆類植物混合,制作出味道及營養價值與真雞蛋相似的人造蛋黃醬,可用作制作面包、蛋糕、沙律醬等。該公司指產品售價較真蛋便宜,保存時間更長,亦不含麸質與膽固醇,相信更健康。據外電報道,植物蛋售價較真蛋便宜19%。
美國已有售 盼拓華市場
人造蛋黃醬去年起已在美國發售,計劃進一步擴展至全球。Tetrick說,一般美國雞場會將母雞困於又窄又暗的籠,逼它們進食大量谷物和粟米,讓它們不停生蛋,但“植物蛋”不需養雞,也不需使用飼料,可使成本下降。內地市場的蛋制品量占全球38%,該公司期望透過李嘉誠的投資,可進軍內地。除了李嘉誠,其實“植物蛋”已獲PayPal創辦人蒂爾(Peter Thiel)及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支持開發。
“將禽類、肉類,甚至乳類食品拒之門外”、“盡可能多地攝入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
當“素食風”襲來時,全球為之動容:在中國,北京大學成立了素食協會;在美國,人們更以“吃素”作為生活品質的象征,55%的美國人外出用餐時,會點全素菜肴;世界權威營養學家、被譽為“世界營養學界愛因斯坦”的美國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柯林•坎貝爾博士,近日在北京接受《生命時報》記者專訪時,也大談了他的“素食經”。素食究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多大改變?中國傳統的飲食習慣會不會在這一“潮流”的影響下顛覆?
素食改變美國家庭
家住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的溫勃先生現年64歲。幾年前,他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肉食主義者”。而他的家人,則先他一步吃起了素。“我一度很困惑——難道要我就此放棄吃了幾十年的煎牛排?”溫勃先生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他曾經試圖讓自己吃素,但沒過幾天就放棄了。“每天靠水果和蔬菜充饑的感覺實在太難受了,渾身一點力氣都沒有。”
直到有一天,溫勃31歲的兒子詳細地為他講解了牲畜飼養中的問題後,溫勃的態度才逐漸轉變。“兒子告訴我,現在的多項研究都表明,動物飼料裡大多添加了激素、抗生素,甚至農藥,再加上這幾年嚴重的空氣污染、水污染……想到這些,我就不敢碰那些東西了。”不過,溫勃坦率地表明,他並非嚴格的素食主義者,饞了的時候偶爾還會吃魚和奶制品。
對於自己飲食方式的改變,溫勃非常滿意。“我並沒有出現其他美國老人常見的體重問題,精力也很旺盛。當然,我保持健康的秘訣還有——堅持跑馬拉松。”
出於健康考慮,像溫勃這樣的人在美國正逐年增加。毋庸置疑,素食主義已逐漸成為美國飲食的主流,與此同時,肉類食品的比重越來越小。據美國素食資源協會2006年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美國18歲以上的成年人中,約470萬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這些人從不吃肉類、海鮮類食品;另外,還有1300多萬人僅僅不碰那些肉類食品。而日前聯合國食品和農業組織公布的報告則顯示,美國20%的大學生追隨素食主義,其中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嚴格的素食主義者;另有55%的美國人外出用餐時會點全素菜肴。
美國營養學家的“素食經”
在飲食習慣與健康的關系上,世界權威營養學家坎貝爾博士曾進行過長期研究,而他本人也是個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但坎貝爾博士更願意用“植物性食物”來描述自己的飲食習慣。在他看來,有些素食者吃的東西除了蔬菜、水果、豆類這些植物性食物外,還包括蛋、奶制品等;而植物性食物主要包括蔬菜、谷類、豆類、水果等,不包括雞蛋和奶制品。
4月7日,在北京第三極書店簽售會上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坎貝爾博士再次闡述了自己的經歷和有關植物性食物的觀點。“我是在牧場長大的,從小就和牛打交道——喝牛奶、吃牛肉,當時覺得這些食物簡直美味極了。我從來沒想過自己三四十年後會對飲食持有現在的態度。”在從事了幾十年營養學調查研究後,坎貝爾有了充足的數據證明: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會導致各種慢性病的發生,如肥胖、冠心病、腫瘤等;而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最有利健康,也最能有效控制和預防慢性病。“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幾乎全盤否定了那些根植於我童年的飲食理論。”
坎貝爾博士的研究主
要有以下發現:
發現一:植物性食物組成的膳食對改善、預防一系列慢性病有好處。
發現二: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甚至可以不借助藥物逆轉慢性疾病進程。
發現三:營養和基因的關系。易感基因可以通過營養攝入進行控制,也就是說如果飲食搭配恰當,即使有易感基因也可能不表達;如果搭配不合理,易感基因會較快表達出來。
發現四: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能抵御一些有害物質對健康的影響,如大家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但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人和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人,對吸煙危害的耐受力不一樣,前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小這種危害。
采訪中,他告訴記者,他並沒有所謂的“飲食金字塔”。在他看來,多吃糧食、豆類、蔬菜和水果,少吃雞、鴨、魚、肉、蛋、奶,就能遠離疾病。“中醫講究的是食療,可見,食物的確能治病。而我現在要做的,就是把‘藥食同源’的觀點擴大。”
素食不會沖擊中國飲食習慣
實際上,幾千年前的中國人就開始“吃素”了。古人早有“五谷為主,五畜適量,不宜失豆,五蔬色雜,瓜果輔之”的說法,其中的“素食”不僅僅源於敬畏鬼神,也不單單是佛教禮儀,它更多代表的是對健康理念的推崇。信奉這種膳食結構的宮廷王室、達官貴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人昭告:像我們一樣用餐吧,這才是身份的象征,才是真正健康的生活方式!
而今,“素食”卻逐漸被中國人淡忘了。4月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陳君石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電話采訪時遺憾地說:“現在很多人認為,大魚大肉、山珍海味才是‘富裕’、‘進步’的代名詞,並開始大快朵頤地享受著‘幸福’生活。”更有人認為,只有多攝入肉食,才能像西方人一樣人高馬大。殊不知,這無形中讓糖尿病、冠心病等“找上門來”。“而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則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慢性病。”
但我國膳食變化的趨勢是多油、多鹽,用這樣的烹饪方法做出來的“素食”,就算再“素”,恐怕也會變味。對此,陳君石院士認為:“多油、多鹽是和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齊頭並進的惡習,必須摒棄。即便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也要以控制總熱量為前提,絕不要以為,只要吃了素,多點油鹽沒關系。”比如在美國,素食者在借鑒中餐食譜時,會將炸素春卷改為烤(或蒸)素春卷。
陳君石院士同時強調,吃素也得強調搭配合理。“有些人光吃糧食和蔬菜,這就不行,豆制品必須搭進來,這樣攝取的蛋白質才不比吃肉獲得的蛋白質差,營養才更全面。”
在美國農業部為素食者提供的營養指南中,專家們也建議素食者的食物要多樣化,特別是注意攝取含植物蛋白高的食物,還要多吃富含鐵、鈣、鋅和維生素B12的食物。
“素食風”正在席卷全球
在北京幾家著名的素食館,總能看見絡繹不絕的食客進進出出,其中有居士僧侶、公司白領,也有政府官員、高校師生。目前,高校學生成了現代素食推廣的先鋒。從2000年5月北京大學素食協會的成立,到此後復旦大學素食協會、中山大學素食協會的群起呼應,勢頭越來越猛。說起當初推廣素食的初衷,北大素食文化協會前會長張麗萍說,素食是讓人心裡沒有負擔的飲食,現在年輕人喜歡素食,大多不是因為宗教,而是覺得這是很好的飲食方式。
美國的素食市場同樣增長迅速,2005年的銷售額比2000年增長了64%。人們普遍認為,新的食品加工技術使以大豆為主要原料的素食吃起來更鮮美,如素漢堡、素香腸、素比薩餅等。據美國市場研究人員預測,到2010年,素食的銷售額將達到10.7億美元。
在德國,名叫“雷夫莫斯”的素食店已經擁有了2500家連鎖店,每天生意都很好;在英國,13—34歲的公民中,1/10是素食者。
“如果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方式能夠成為一種潮流,我會感到很欣慰。因為要遠離諸如心腦血管、癌症等慢性疾病,這是唯一可走的路,也是人類追求健康的必然趨勢。”陳君石院士堅定地說。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夏學銮教授也有著同樣的觀點:“這是一種進步,它不僅體現在對健康的追求上,還會讓環境保護、動物福利等理念深入人心。動物和人類一樣也是造物主的恩賜,千萬別把它簡單地視作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否則,破壞了‘天人合一’,人類只能陷入越來越孤獨的境地。”
不過,夏教授也指出,想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人的飲食習慣,還需要很長的過程。其中,來自其他行業,如肉食加工業等的阻力顯而易見。就像坎貝爾教授當年在美國推行“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觀念時,美國政府曾以影響其他行業發展為由,對其進行了重重阻撓。
“那就要看這本賬怎麼算了。”陳君石院士對此倒沒有表現出太大擔心。他說:“同國民健康、國家生計比,相關行業的萎縮實在太渺小了。而且,我國國情與美國不一樣。在美國,行業協會對政府的影響很大,我國卻不會。2004年出台的《2002年中國國民營養和健康調查》就提出,慢性病的大幅度增加與日益增多的動物性食物的攝入有關,這為推行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提供了很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