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法界頌》淺釋(一)慈誠羅珠堪布

一、總義(一)學《贊法界頌》的重要性《贊法界頌》是龍樹菩薩將整個第三轉法輪關於如來藏的經典加以濃縮,而形成的一部短小精悍的論典。 其主要內容,是講心的本性——如來藏。

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一直流轉於輪迴當中,沒有得到解脫,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有了無明,也即不了解心的本性。

輪迴當中所有的幸福與自由都是相對的,要得到絕對的自由和幸福,就只有解脫。 要想從輪迴當中得到解脫,首先要認識心的本性,這是最關鍵的。 因為心的本性與我們的解脫有著很大的關係,所以我們一定要去追求。

只有佛法,才把心的本性說得最清楚,通過佛的方法,才能證悟心的本性。 除了 佛法以外,其它所有的世間學科都無濟於事。 尤其是密法,更是把心的本性講得尤為清楚、透徹,除了密法以外,講得最清楚的就是第三轉法輪。

在藏傳佛教中,彌勒菩薩的《寶性論》,與龍樹菩薩的《贊法界頌》,都是相當重要的論典,因為二者都濃縮了第三轉法輪中所有關於如來藏的內容。 就像龍樹菩薩的《中論》,也濃縮、提煉並以很好的邏輯思路去解 釋了佛陀第二轉法輪以《般若十萬頌》為主的般若經典一樣。

(二)證悟如來藏的次第佛在傳法的次第方面非常講究,初轉法輪的時候,並沒有講如來藏。 佛經裡面說得很清楚,在聽聞者根基沒有成熟,也即對空性沒有了解的時候,如果宣講如來藏,不但對聽者沒有幫助,反而會讓他們對如來藏產生執著——會認為煩惱等有漏法或有為法是不存在的,是空性,但如來藏是不空實有的——如果有了這樣的執著,那就是證悟法無我的障礙。

麥彭仁波切有一個宣說中觀他空見解的論典,其中第一句話就是:如果要精通他空中觀,首先一定要精通龍樹菩薩的自空中觀。

這是相當重要的一句話。 因為精通自空中觀以後,就已經建立起“一切有為法與無為法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性”的定解,那樣就不可能對光明如來藏產生執著,即使三轉法輪的經典中說如來藏存在,也自然而然地會知道頂多是如來藏的現象——光明的部分存在,但如來藏也不可能實有。

佛陀三轉法輪中,哪一次最了義,哪一次最不了義呢?

在此問題上,雖說有不同的立場,但絕大多數高僧大德的觀點是一致的。 釋迦牟尼佛在佛經中也再三提到過,第一轉法輪和第二轉法輪是不了義的;第三轉法輪是了義的。 第二轉法輪基本上是講般若空性,所以對第二轉法輪有不同的觀點,寧瑪巴的龍欽巴(無垢光尊者)認為:第二轉法輪是了義的,但卻是相對的了義,只有第三轉法輪,才是最了義的。 三轉法輪的三個次第,越來越接近於真理,接近心的本性。

當然這也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因為大乘佛教的絕大部分佛經都是在第三轉法輪中闡演的,誰也不能說所有這些經典全部都是了義經典。 更確切點說應該是,第三轉法輪當中專講如來藏部分最典型的十部經典,是最究竟的了義經。 而其他經典當中雖然提到瞭如來藏,但不是很強調,主要講的是菩薩的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等六度萬行的其他內容,所以還算不上是最了義的經典。

佛陀在大乘經典中,曾用一個非常清楚的比喻來解釋三轉法輪的次第:
古印度人喜歡到海洋中的一些小島上去取寶。 珠寶取回來以後,首先是把珠寶泡在鹽水里面,浸泡很久以後,再用很粗的布來擦拭,把粗大的沙石、污泥清洗乾淨,這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把 珠寶泡在浸泡過一種食物的水里面,過很長時間以後,再用一般的布來擦拭;第三個階段,是把珠寶泡在一種藥水里面,然後用絲綢等柔軟光滑的布擦拭,最後珠寶就變得清淨無垢、纖塵不染了。

同樣,第一轉法輪的時候,人們剛剛接觸佛教,不懂空性,更不懂光明,我執、自私等煩惱非常粗大,對世界的貪戀深重無比,此時講空性、光明,顯然還為時過早,所以第一轉法輪當中只講了諸行無常、輪迴痛苦、因果不虛、人身難得以及簡單的無我等小乘法門,首先讓修行人明白因果輪迴的真相。

第二轉法輪的時候,人們的根機稍稍成熟一些,所以此時只講空性,不講光明。 雖然《般若十萬頌》等《般若經》中有很多“光明”的字眼,但此時的光明一般都解釋成空性,沒有強調如來藏。 龍樹菩薩講解第二轉法輪的時候,也只是講空性,而不提如來藏。

第三轉法輪的時候,人們的根機更趨於成熟,所以此時雖然偶爾會稍稍講一下空性、無我,但主要講的是光明、常住、清淨。

佛在傳法之初,就已經策劃好傳法次第,通過三轉法輪,將從人身難得、死亡無常,到最後的光明境界,由淺入深地依次傳授給愚癡眾生。

但顯宗經典所透露的,也就僅此而已,到底什麼是清淨,什麼是光明,卻沒有解釋,也沒有講如何證明光明如來藏的存在。 佛陀只是說:“你們要相信我的話,相信我所說的話不會有錯,我在多世累劫當中從來沒有撒過謊,所以我的舌頭才會是這樣。如果你們相信我說的話,就可以證悟勝義諦。”說畢,便在大眾中示現伸出廣長舌給眾人看,以證明自己不會說妄語。 佛也說過,勝義諦要用信心來證悟,只要有信心,然後努力修持,就會慢慢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