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波羅蜜多中的布施度--薩迦法王開示摘錄

布施度

這是指以施予財務來利益其他有情眾生。當我們看到貧困可憐的人,我們會對他們施予所需,當我們看到別人在絕望中,我們會給他一點金錢、衣服或食物等,這些都只算是一般的世間佈施,它必須與前行結合,意思是說,布施必須基於菩提心,為利眾生而要成佛的發心,布施不是為了要獲得財富或名聲。

同時布施必須與空性的智慧或對實相的理解結合。布施包括三個要素:能施之人,受施之對象和布施之物,這稱作三輪,行者必須了知,在實相中,三輪體性本空,並非實有,無能施之人,無受施之對象,亦無布施之物,這是究竟實相中的正見。最後,布施完畢應作結行迴向功德,我們不論積累多少功德,都應迴向利益一切有情。

只有這樣,才可算真正圓滿佈施波羅蜜;否則,若布施時缺乏正確的發心,或雖發心正確,卻缺乏空性智慧或迴向功德,這樣的行為只可算是一般世間的布施,當然,這也能積聚善業功德,但並非六度中的布施波羅蜜,它必須與空性智慧結合。曾經有人說,六度的前五項是方便法門,而第六項則是智慧法門。 〔譯註: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般若智慧好像人的雙眼,六度的前五項則好像一個瞎子,必須依賴看得見的人來引路,當布施與通達三輪體空的智慧結合,這就是布施波羅蜜。 .

此外,行者必須認清障礙行持布施波羅蜜的種種違緣,當中可分三類:

一、吝嗇,由於吝嗇而不願布施。

二、作不浄布施,這是指施與不正確的物品,猶如把種子散播在鹽地上,它將不能開花結果。三、布施若缺乏菩提心,這將不能稱為證悟之因。

現在我們談談如何對治以上三種情況。沉溺於吝嗇中,將帶來種種痛苦。要知道,無論我們擁有多少財務,用在自己身上可令自己快樂。若用在他人身上,則可令他人快樂;但是,若我們不願用在自己身上,也不願給予他人,只是一味的積聚財物,這如蜜蜂不停採蜜一樣,最後還是被人全部提走。

從眼前短暫的角度來看,無論你擁有多少,最終都會失去。長遠來看,沉溺於吝嗇將剩餘餓鬼道,那裡連一店食物或一滴水也找不到,這飢餓的狀態並非只維持一段短時間,而是經歷不可計算的極長時間。一個非常吝嗇的人是永遠無法富足的,貪著財務是導致痛苦的根源,在開始時有著積聚財產的痛苦,在過程中有著維護財產的痛苦,到最後有著失去的痛苦。因此,那些執著於財物的人是永遠無法獲得快樂。

有關這方面,很多故事也有提及,當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在古時有一位國王,他是整個世界的統治者,他的權力非常大,並且有著深廣的功德,無論他想怎樣, ^都能自然地如願達成,因此,他能征服許多處領土,幾乎地上所有的土地都屬於他。後來,他還到更高的慾界天,跟很多天帝在一起,在那裡住了無數年。

他想跟因陀羅之主帝釋天同享一寶座,結果,寶座的一半坐著帝釋天,另一半坐著這位由人間來的天帝,這國王就有著這種能力來實現他的種種願望。最後,他的貪欲有增無減,他想要取代帝釋天的地位,這貪念摧毀了他所有的功德,使他再次掉落人間,並且失去所有的能力,與此同時,這亦是他面對死亡的時候。因為他曾經是個出色的統治者,人們都想知道他的史績,在他臨死前,眾人都來請他給予一些忠告,他勸吿說,千萬不能生起貪婪之心。從前他曾征服一切人天的領土,更與帝釋天共享天上的寶座,連這也感到不滿足,想要奪取帝釋天的寶座,這使他失去所有的功德和權力,而現在已將近死亡的時候,所以他忠吿別人不應貪心。

布施之種類

貪執自己所擁有的財務,將導致慳吝,布施是對治的方法,布施可分三類:

一、出家人的布施。

二、在家居士的布施。

三、出世間菩薩的無生法忍布施。

一、出家人的布施:

由於出家人已捨離世俗,他們不會擁有很多財物。有云:出家眾如比丘、比丘尼應以無畏、慈愛和佛法開示作布施,而非著重財物布施。他們可布施紙筆等文具但並非貴重的財物,這是由於比丘、比丘尼已經捨離世間生活,不應擁有太多財物,布施很多財物是不恰當的。

二、在家居士的布施:

一般而言,布施可分四類:

(一)、財物布施。

(二)、慈愛布施。

(三)、無畏布施:解救陷於煩惱、恐懼、危險和痛苦中的眾生。

(四) 、法布施:給予佛法開示,解釋佛法意義。

出家眾應是布施的對象,而非布施者,在家眾應對他們作供養,若角色顛倒了,這是錯誤的,將導致不幸的惡果,因此,行財物布施的主要是在家菩薩。

至於如何行布施,你可循序漸進。對於那些不捨得布施之人,讓他們嘗試由不淨之布施轉成清淨之布施,清淨之布施將成為日後證悟之因。所以,在最開始的時候,即使沒有能力布施貴重的物品,你可以從一些簡單的東西如蔬菜或水等作布施, 就這樣從微小的布施去實踐。有些人愛行布施,但不懂如何分別布施物清淨與否。所以我們應學習以淨物作布施,酒、肉、武器等都屬不淨物,它們都可令其他眾生痛苦,因此,不應布施這些物品,我們應以清淨的物品來布施。

儘管我們以清淨的物品來布施,但是其中大多數都未能成為證悟之因。我們所作怎麼樣的善行,其中有些能使我們在來世生於天界,有些或能使我們在他日成就聲聞緣覺佛的果位,所以不管我們布施什麼淨物,布施時應結合正確的發心和空性的智慧,結束時我們應作迴向,使它成為真正成佛之因。

關於布施的心態,行者必須先建立一個布施的意樂,這是指當你看到有人在行乞時,應感到非常歡喜,這是因為,這個乞丐使你有機會圓滿佈施波羅蜜,就像把種子播在肥沃的泥土中,種下後世利益之種子。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每一位有情都是佛的化現,以淸淨物來供養可使諸佛歡喜。這樣,通過布施,你可積聚一切現前和究竟的利益,因此,應努力訓練自己行持布施。

至於布施的對象,有些人可以對上師和僧伽作供養,但對其他人則無法行布旅。無論在任何環境面對怎樣的人,行者應努力行布施,漸漸地擴大布施的對象,並能對所有人作布施。

有關布施的時間,有些人只在特別的日子如初一或十五或佛陀的節日才行布施,而非毎日行持。行者可以主要地在特別的日子行布施,還應努力試著增加布施的時間,如開始時是半天,之後延長至一整天,又或每星期一天,然後每星期三天,以至一周、一月等。

至於所布施之物,如在開始時你不願布施珍貴的物品,你可布施普通物品如蔬菜谷糧等。漸漸地,你試著擴大布施物的範圍,乃至能布施任何東西。

有關第三類出世間菩薩的「無生法忍布施」,這只有已達出世間位的菩薩才能做到。很多經典都有提及這些偉大的菩薩。他們連自己的眼睛、頭顱、肢體等都能布施,這些都是凡夫不能輕易做到的。

四種賢善素質

一切布施的行為,應修學四種功德,並斷除七種貪執。這是應用於所有六波羅蜜多,而非只是布施波羅蜜。

應修學四種功徳:

一、行布施時,必須摒棄與分別之相違的行為,這裡指斷除各種吝嗇與貪婪。

二、行持時必須契合究竟實相的無分別念,了知「人無我』及「法無我』。

在實相中,並沒有「我」的存在。

「我」可分兩類:個人的「我」(亦稱為人我)和現象的「我」(亦稱為法我〕。個人的「我」指我們每人都有著習慣性的傾向,執著「我』為實有,若我們嘗試檢視這個「我」,會發現它其實無處可尋。同樣地,現象的「我」也是無處可尋。

一切的事物,如樹林或房屋,我們一般都認為它們各自是一完整的個體,若我們把物質分拆,它就成了原子、微粒子和極微粒子,到最後,你什麼也找不到,也找不到一個所謂的個體。如果連「一」也找不到,又怎麼可以找到「眾多」呢?如果有「眾」的話,這必須從「一」開始。這「無我」的智慧,必須跟修行方法,正如我在早前提到,修行時智慧就好像我們的一雙眼睛,有了這雙眼睛,我們的修行才變成布施波羅蜜,否則,只是一般的布施。

三、圓滿一切眾生心願,成辦一切利他因緣:如施與乞丐一切所求之事。

四、以布施成熟有情,及依各自之根性,安罝他們於三乘之中。

斷除七種貪執

一、貪著一己受用。在布施波羅蜜而言,所貪著的是自己的財務,若是針對其他波羅蜜而言,所貪著的將是其他。

二、耽於推延。行者雖有布施的心,但並不及時實修,以為不必在此刻布施,遲些亦無妨,耽於推延。

三、滿足於所作之布旅,覺得沒需要布施更多。

四、貪求此生之回報。認為布施能在此生獲得一些回報,並懷著期望。

五、貪求在來生能獲得回報。希望布施令來生豐衣足食。

六、貪著於波羅蜜的負面習氣。於布施而言,執著慳吝,仍有慳吝等負面的念頭。

七、散亂失道。這有兩種:作意之散亂:指樂於小乘的成就;妄念之散亂,指執著於三輪(執著施者、受者及施事)。

每一波羅蜜多應修學四種功徳,並斷除七種貪執。

布施之功德利益:

行布施波羅蜜能得現前和究竟兩種利益。現前利益而言,令眾生歡喜,於現世使你獲得受用、名聲、成就和安樂。果報有不同類型,如異熟果和等流果。等流果的果跟因相似,當中又分兩類:領受等流和造作等流。

「領受等流』指修持布施使行者受用不斷,「造作等流」則指布施之行形成來生喜歡布施的習慣,行者將不會面対貧窮的苦受。這些都是現前的利益。究竟利益而言, 行者成佛之時,一切世間及出世間的有情都自然為其眷屬,並獻上世出世間的供物,行者亦得受用虛空寶藏,於虛空能滿一切所求。因此,修持布施相當重要,這就是第一波羅蜜。

摘錄自法王開示《牟尼密意顯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