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波羅蜜多中的忍辱度--薩迦法王開示
六波羅蜜多中的忍辱度--薩迦法王開示
忍辱度
第三波羅蜜是忍辱度。忍辱的特點在於面對任何加於身心上的傷害時,行者不但不受其乾擾並能不起瞋心修持忍辱。若跟前行的發心、正行的空性智慧和結行的迴向結合,這就成為忍辱波羅蜜。
首先,我們必須認清忍辱的反面── 瞋恚心。應斷除瞋恚心,我們要記著瞋恚的過患、它對我們這一生的影響,以及它可摧毀究竟的安樂,這些都是要斷除瞋恚的原因。當你生起瞋恚心時,就不能享受和平和安樂,這不只影響你自己,整個家庭、整個環境,甚至整個社會也受到牽連。
當有個非常生氣的人在身邊出現時,整個氛圍都被影響。瞋恚心損害自己的健康,損害心的平靜,也損害睡眠,害處不一而足。瞋恚心不單影響這一生,還影響未來許多生。經中說,在眾多煩惱中,瞋恚心是最糟糕的,種種惡行都是由瞋心而起,其成熟果報是受生於地獄,它能摧毀布施、供養、持戒等善行,僅生起一念強烈瞋心,就能毀掉萬劫積聚之功德,世上沒有比瞋恚心更糟的煩惱。
明瞭這些之後,行者應摒棄瞋心。
要摒棄瞋心,必須清楚認識生起瞋心的原因。當我們得不到所渴求的,就會生瞋心。我們必須了解,一切其實離不開業力,當感到憂慮或處於極渴求的狀態,卻又得不到想要的,心就會生氣和起瞋恚。如果事情是可避免或可以挽救的,那就沒有必要擔心或為此而激動,如果是無可避免或不能改變的,那麽擔心或焦慮都是毫無意義的。
三種忍辱
若要斷除瞋心,就須修持忍辱來對治。忍辱有三類:一、能耐苦受的忍;二、思惟勝義諦三輪之理的忍;三、不顧損害的忍。
「能耐苦受的忍」指身體和語言都避免行惡。為了要行一切善,行者生起強大的願力,無論遇到多大的艱苦都會去面對。如過去諸佛菩薩由於修持忍辱而證得佛果,行者亦跟隨他們的腳步,無論遇到怎樣的痛苦,都甘願接受和忍耐,以修持忍辱。
有關「思惟勝義諦三輪之理的忍」,這要從世俗諦和勝義諦的角度來理解。從世俗諦而言,行者可這樣思惟,任何苦痛或問題都不離於輪迴的本質,就像熱是火的本質,濕是水的本質,輪迴和眾生的本質都是苦, 所以,無論遇到怎樣不公平對待或抨擊,行者都能面對。從勝義諦角度來看,一切事物都是無自性,依因緣而生。在實相中,沒有作出損害的人、沒有所謂的仇敵,也沒有一個「我」的存在,實際上,連所面對的傷害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無自性,非獨立存在的。
第三種忍是「不顧損害的忍」,可分對象、時間和性質來理解。從對象的角度來理解,通常對自己的親友修忍辱比對自己的怨敵容易得多。若要忍耐的心能夠慢慢地增長,行者首先對其家人修持忍辱,然後親友、乃至一般其他的眾生,最後對怨敵也能行持忍辱。從時間而言,行者修持忍辱, 可把行持忍辱的時間延伸,在剛開始的時候,可以是半天的修持,乃至後來延伸為一整天,或再長的時間。從性質上而言,一切有情實際上都曾為我們的父母親,因此,我們應當修持忍辱,並應斷除瞋恚等惡行。其實,怨敵是修持忍辱最佳的對象,他給我們修行的機會,沒有怨敵就無法修忍辱,所以說怨敵是幫助我們修菩薩道的良伴。
同樣,修持忍辱應伴以四種賢善素質, 並斷除七種貪執。
利益
忍辱的利益包括現前和究竟兩類。現前利益包括身心安樂,一切怨敵會自然地消失,行者活在無懼中。究竟利益而言,無論行者在未來生於什麽地方,都相好莊嚴、健康長壽,並受人擁戴;乃至成佛,得三十二相和八十隨好莊嚴身,能攝受一切有情。
摘錄自法王開示《牟尼密意顯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