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2)

——宗薩欽哲仁波切

我們昨天決定了“生”是最重要的,舉例來說,為什麼我現在是這樣的,為什麼我在這邊?在基督教的聖經裡,第一句就是上帝創造一切,生是這樣生出來的。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在任何時候,“生”是最重要的,所謂怎麼產生的。

白板上這個圖是很重要的,幾乎可以說,這個圖已經包括了整個的《入中論》的大意。所以一個哲學家,或者是一個理論學家呢,討論到最後他們會發現,生,只有四種情況:自生、他生、自他生、沒有原因產生(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你如果能夠找到第五個,也可以加上來。

第一個,自生,東西是自生,自己所生的。討論自生呢,在勝天菩薩所寫的《中觀四百頌》裡,有非常仔細的討論。因為有某些印度的教派,他們相信所謂的靈魂或者是自我、大我,他們認為這個自我、靈魂創造一切,他的創造者和被創造的東西,兩者實際上是一個,他們有這種看法,所以他們持自生的見解。在這本書裡對於這一點也稍微討論了一下。

  

第二個,他生,是最難的。為什麼第二個難呢?因為持這種見解的對手很難對付,持這種見解的對手全是佛教徒。我們的對手在討論這個的時候,包括了“唯識宗”的學者,甚至像無著菩薩這麼偉大的人,都可能包括在這一類裡面,所以這個就很難了。在這部論裡面,有些部分就很仔細地去討論它。

  

剩下的兩個就很簡單了。

相對上來說,月稱並不在乎東西在哪裡生的。如果你問月稱,“在相對上,東西怎麼產生的?”。他就會說“你去問放牛的。”。因為對他而言,所謂相對的真理呢,就是表示不經過分析的,任何事情你認為是這樣就是這樣的。而且他認為,對於這種相對的事情呢,如果你去分析它,就是很不對。

因為相對的東西,只要一去分析它,整個你認為所謂相對真理的概念就會整個垮台掉。比如你可以問一個人,我的父親是誰?你問這個問題,當然也是問你是哪裡產生的。像這一類不經過分析的相對的問題,月稱會回答說,某某人是你的爸爸。但是,如果你問的問題是這樣,你說“究竟是什麼東西創造了我,我的究竟的創造者是誰?”如果你問這樣的問題,這個問題在月稱來看,是屬於一個分析的問題,這個問題將會把你的相對的世界整個地打碎掉。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落在上述的四種中的任何一個,都是一個錯誤的答案。

第一個,像有的印度教會說,我的創造者是大我或者是神我,這是錯誤的。

第二個呢,有的宗教講,神是另外一個,那個神創造了我,我和神當然不一樣,但是是神創造了我,這個答案也是錯的。

所以,在這本書裡,月稱就要這樣子去分析。那如果你問月稱說,那你呢,你到底認為東西是怎麼個生法呢?那他就會說,“是緣起而生。”。他的這種概念實際上很民主的,因為他並不是說某一個創造者應該得到全部的,你講的好多都該歸於他。他要講,因為我創造了上帝,所以上帝呢就創造了我。除非我知道他是神,但是他不是神啊,所以說我把它當作神一樣創造出來,然後我認為他創造了我。所以這個呢,就是前面講的,月稱就用這個方式來進入中道。

同樣,在中觀論裡講,因為《中觀》和《中觀論》這本書,幾乎整本書都在談空性。但是在我們讀的這部論裡面,會談到十地菩薩在相對上有哪些的功德或者是特質。記住,十地菩薩,就算是十地,也是相對的真理,月稱菩薩是這樣說的。所謂輪迴、涅槃,對他來說全部都是相對的真理。所以在這本書裡,月稱很多次滿懷驕傲地呢,來引用龍樹菩薩的話,龍樹曾經說“我敬禮佛,因為佛從來沒有說,當你捨棄了輪迴之後,還有一個佛可以去成”。或者說,月稱很多次帶著驕傲的口氣引用龍樹菩薩的話,他說“佛曾經說過,沒有一種情況的成佛呢,是需要去拋棄輪迴的,但是你成佛必須要知道,根本就沒有輪迴。”

第一個頌,這個是月稱的皈敬頌,就是第一和第二兩個頌。 “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復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月稱菩薩在這本書裡非常想要談空性,但是頭兩個頌呢,他等於是把所有的大乘的教授完完全全都講完了。一般在出家人的學院裡,這兩個頌講三個禮拜,因為有很多的東西。

第一個偈頌的頭兩句,“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復從菩薩生”,這兩句有很大的衝突。為什麼呢?因為一般佛都是第一個,這裡佛不是第一個,這邊菩薩是第一個。這邊一共講到四個,聲聞、緣覺,還有佛和菩薩。這兩句話告訴你,菩薩是最重要的。這兩句已經讓你看出月稱的風格,他寫東西永遠好像是讓你摸不著頭腦,但是又很對。所以第一句說“聲聞中佛”,中佛就是緣覺。聲聞是由佛所產生的,那如何生呢?佛教授他們緣起的真理、精華,他們接受了佛的教授之後,就去思考、修持。之後呢,他們就證到了聲聞或者是緣覺。

“聲聞”的意思就是聽到這個聲音,他自己聽聞到,同時也讓別的人聽聞。因為聲聞是從佛那裡聽到教授。聲聞是這樣的,他聽聞佛所講的道理,自己這樣做、修行,最後他成佛。當他成佛之後,也把這種情況、消息告訴別人,因為告訴別人,別人也能夠得到利益。 “緣覺”實際上可以說是半個佛了,所以這個書翻得很精確,叫做中佛。

對佛或者是佛陀這個字,對於佛教徒來說只有釋迦牟尼才能稱為佛,但是緣覺或者是聲聞也能稱為佛。因為佛陀這個字其中的一個意義就是“覺”、“覺醒”。因為佛陀,也就是說覺,其中有一個意思,就是說已經摧毀了輪迴的根本,也就是業。他會因為願而回去,而再也不會因為業而回去。所以任何一個人摧毀了輪迴的根本,就屬於我們說的佛陀這個大的分類裡面。在很多的時間,在經裡你也會看到,他們稱呼聲聞叫小佛陀,有中佛,還有偉大的佛。

所以從這一句裡,你可以知道,這兩種小佛陀、中佛陀,是由佛所產生的,就是佛的語,主要是佛的語,因為他們是聽到佛的教授而修行的。那你又會問:“那佛從哪裡來?”。你可以看出來,月稱菩薩很有技巧地發展到這樣,從菩薩生的,佛是菩薩生的。所以說菩薩是最重要的,比佛還重要。如果你要把這種話告訴普通一般的佛教徒呢,最好穿著鎧甲告訴他。但是這邊就有人提出反駁了,“可是在很多的經裡稱呼菩薩為佛子、佛女啊,難道菩薩不是跟聲聞、緣覺一樣聽佛講的話而去修行嗎,那怎麼又能這樣說呢?”。現在有兩個理由能夠支持,為什麼菩薩是佛的爸爸。

第一個理由,如果說佛是一個階段的話,或者佛是一種狀態的話,這個階段是經過了菩薩這個階段以後才有的。所以我們說,菩薩的狀態或者階段,是佛的前面的狀態,後面佛的狀態是由前面的狀態所產生的。同時呢,比如釋迦牟尼佛,他們需要“善友”,而誰是善友呢?永遠是菩薩是善友。比如悉達多王子,文殊和金剛手菩薩讓悉達多走到一個方向,然後看到一朵凋謝的花。

同時,文殊和金剛手菩薩,讓悉達多王子一直很想知道“這個王宮的牆外到底是什麼狀況?”。一切悉達多王子看到的生老病死的狀況,都是這兩個大菩薩所示現的。所以很久遠劫前,當時有一千個菩薩,他們發願希望將來能夠成佛,當他們發這樣的願望的時候,有另外兩個菩薩他們發願,希望當這一千個菩薩成佛的時候,他們兩個不要成佛,他們要逐個喚醒這一千個菩薩,讓他們成佛。實際上一直到現代,所有能夠教導你的這些,其實都是菩薩的化身,因為佛實在太高了,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接觸,我們只能接觸到菩薩,跟他溝通。

  

我很喜歡這種大乘的教授。 《入中論》是一本大乘的教授,連金剛乘的味都聞不到。講這部論的時候,我們根本不相信一夜之間能成佛,沒這種事。現在我再往下講。

我已經讚美了菩薩是最高層次的眾生。那你就會問說,“那菩薩是怎麼來的?”。下面的兩句,就把所有的大乘的教授全部包括在裡面,把這兩句好好背下來,你就知道大乘是什麼了。這兩句講“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這還不夠,後面我還會講解第二個偈頌。這三個可以說是佛,當然,嚴格來說是“菩薩三因”。如果一個人問你怎麼樣才能成佛?就把第一個偈頌的後兩句念給他听就成了。

下面會在比較後面一點,再講“大悲心”。 “無二慧”呢,什麼叫“無二慧”?就是說不落到任何一種極端的狀況,比如好壞、美醜,這些後面也會談到。 “菩提心”呢,就是說希望眾生都能了解空性,或者說希望眾生都能成佛的這種心願。

也許有人講,剛才講的前兩個頌在學校里和尚要學三個禮拜,三個禮拜到底讀些什麼東西呢?舉一個例子,他們還要學為什麼要先講大悲心,再說無二慧,再說菩提心,為什麼這樣安排?這樣寫,並不是因為月稱菩薩順手寫的,他是有這樣的理由,這三個的次序不能調換。舉例來說,很重要的需要知道的東西,第一個是“悲心”。

為什麼悲心在第一個呢?因為是這三個里最容易擁有的東西。因為你可以用普通人都有的同情心開始,而且大致來說,每一個人不管事大事小,都有同情心。就算不是佛教徒也會說,“哎呀,那個人好窮呀”。但是非佛教徒不會想什麼叫“無二慧”。當然,現在連佛教徒,都不想去想什麼叫“無二慧”。當然佛教徒也不想想第三個“菩提心”了,但是大悲心還是有可能的。

然後我們談到三者的順序的時候,這種順序是一般性的順序。為什麼說是一般的順序呢?因為一般人都可以接受,無論你的程度。如果這個交給一個初學者,或者是一個學得比較多的人,都可以按照這個順序接受它。但是如果把這個教授給一個已經非常好的、高明的學生,無二慧應該放到第一個。一般來說,最先教大悲心,然後是無二慧,就是沒有分別。

你想要有這種相續不斷的慈悲心,除非你證得無二慧,否則是不可能的。這好像是說,如果一個菩薩不了解無二的話,這種菩薩如果在台北街頭每次碰到乞丐就給他錢、食物,也可以把很多的東西給他,家裡的房子、太太、孩子都送給這個乞丐,也可以。但是如果這個菩薩到印度去的話,印度的乞丐比台灣多了幾百萬倍,這個菩薩不了解無二的道理,一跑到印度看到這麼多的乞丐,他的心就沉下去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一個不了解無分別的菩薩,就會認為幫助乞丐最重要的就是給他東西的行為,這樣的菩薩就會認為,除非把世界上所有的乞丐都讓他不窮了,這樣才是成佛。只有當菩薩了解到,即使是這個乞丐,這個你認為接受你幫助的對象,他實際上也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一種錯誤的概念。

一個不了解無分別的菩薩,他去幫助一個人,他會希望從幫助的行為裡,要得到一個什麼東西。比如有一個人是乞丐,他會認為我救濟這個乞丐的行為應該讓我成佛。如果一個人手上受傷,一個不了解無分別的菩薩,他會想去治療,給他塗很多的藥,結果那個人的傷越來越糟,這個人就會成為自己很愚蠢的悲心的受害者。因為他不知道這個對象,那個乞丐或是受傷的人,實際上也是自己的幻想,他的期待就會傷害自己。

舉例來說,假如這個人喝酒上癮,這個人是癮先生,你希望要幫助他。十年你都想要他戒酒或者是20年,20年他還戒不掉,這個時候當然你也是很痛苦的。有的時候會怪自己,一定是因為我不好,他才去喝酒。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人她不了解無分別,也就是說,她有自我、她自私。

所以,這個太太幫助他的先生戒酒,幫助他很久,實際上她是期待這個先生從今開始不喝酒,以不喝酒等於來獎勵自己,獎勵這個幫助他戒酒的太太。這不是菩薩的行為,菩薩幫助就只是幫助,幫助以後自己離開,不管結果。不然你很快就會看到很多悲心的受害者的。不過,你不要搞錯了,這也不表示說,證得無分別的菩薩,會說“反正我已經盡力了,他還要喝就喝吧”,並不是無分別的菩薩會這樣做。只是表示,這個無分別的菩薩既沒有希望,也沒有任何的期待。

現在還有更大的回報,當你知道無分別的時候,你的悲心更大。比如我們大家都在做夢,夢到說,“哎呀,我得了艾滋病。”。你突然間警覺到我在做夢,你自己醒過來了,知道自己在做夢,你就跑來跑去到各個地方跑,告訴別人,“哎呀,這是一場夢啊。”。別人完全都不知道。

這個時候你就知道悲心有多大,你就會想,哎呀,我怎麼樣才能讓別人知道他們是在做夢呀?這個時候,你就會拼命要把人搖醒,告訴人家,“嘿你現在在做夢呀。”。這個就是菩提心,除了這個沒有什麼別的菩提心。要讓你了解真正的真相、真理是什麼,這種意念就是菩提心。也就是讓你聽到你應該聽到的東西,這個心就是菩提心。這就是成佛的三個因,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這三個是以這個順序排列的。在學校裡要講三個禮拜,就是要講這類的東西。

還不只是這樣,當然還有一些不同的。在學校裡面,除了我們剛才講的這些,還有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意見,說“啊,不是這樣的,是那樣的”,這種互相的爭論需也要多花幾天的時間。這次講解就把這些跳過去了,因為這些並不是很重要。

  

現在,再講一個細節。如果你要成為一個中觀的學者的話,這一類的問題也需要了解。因為菩提心是佛子因,現在就有一個問題。現在要講到界限的問題。有三種菩薩,因為經上是這樣說的。就像我們一樣,在我們的一生里,對什麼是無分別,沒有一點點的了解,但是我也希望眾生都能成佛,這也是菩提心。因為我們受了菩薩戒,所以我們也算是某一類的菩薩。這邊又有一個問題,菩提心是佛子因,你是哪一種的佛子,哪一種菩薩,像有的時候稍微動一個念頭髮了心,這個是不是也包括在這種菩薩里,所以這些問題也會討論。

剛才說,我們並不包括在佛子裡面,這種菩薩是哪一種呢?這種菩薩是已經清除了業障,證得“見道位”的才是佛子。依照大乘的分類來說,“初地”以上的菩薩才可以說是佛子。

提問:為什麼我們說聲聞就是小佛,不說是菩薩呢?

回答:原因是有兩個,一個就是還沒有除掉所知障,另外他沒有動機去讓所有的眾生都能成佛。之所以這樣做,是希望取得一些功德,自己成佛,這是他的動機。現在很多的大乘,其實上修的都是聲聞。因為我們每次祈禱眾生都能得到快樂,能成佛,其實心裡想的是希望我自己趕快成佛。

假如你是脩大乘的行者,你不應該為了自己要去成佛,很努力去修法什麼的,因為為了自己這樣去做,這是學大乘的人的一個最根本的錯誤,絕對不要這樣去修。如果你自己說我就是修小乘,我就是聲聞,那你可以去這樣修。如果你真要做大乘的行人的話,你坐下去開始修法,你想這樣修法是為了別人在修,把花供在佛堂裡,你想我這是為了別人在供,但是這是非常困難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希望別人能夠看得起我們,能夠知道我們。所以說供花的人,都希望花上最好寫了自己的名字在上頭。

(提問)(。。。。。。。錄音聲音太弱,聽不到)

  
回答:對,是這樣的。我們後來會很仔細地來討論什麼叫無分別。現在這樣講就夠了。你看看自己的身體,你會覺得我的身體非常可貴。你看你的鏡子,你看看鏡子裡有自己的影子,對於鏡子裡的影子,你的執著就比較低,因為那隻是一個影子,但是這還是有分別的。就像這種的分別,以後會談得更多。這些大概是第三年、第四年,都會講到的。大家最好到哪一個喇嘛那兒去受一下長壽灌頂。 (眾人哄笑)

(提問)(。。。。。。。錄音聲音太弱,聽不到)

回答:這個問題很好,非常好的問題。因為龍樹菩薩講過,現在我談中道,為什麼?為了跟你講話方便,如果你真正是一個對於“中”了解的學者的話,連“中”你都不應該提。

(提問)(。。。。。。。錄音聲音太弱,聽不到)

回答:沒有生、住、滅,當然就不是組合現象。如果你真的有一個東西離於生、住、滅,就是我們說的非組合的現象。你可以找到一個東西說是非組合的。一定有這種的。

(提問)(。。。。。。。錄音聲音太弱,聽不到)

回答:因為現在教各位要建立見地,因為要建立見地,所以先把現象分成組合、非組合,再慢慢談下去,才能談到別的。

(提問)(。。。。。。。錄音聲音太弱,聽不到)

回答:昨天我們討論過,空,給一個定義的時候,那個定義要怎麼樣定義。空,就是說所有的現像都包含的一種特質,在這邊可以在後面加一個空。像昨天講到苦的時候,也可以把空加到後面,因為空是所有的現像都具有的特質。

在藏傳佛教每一個學院裡,他們都相信,在學習般若經典的時候,要積聚相當的功德,才可以避免障難,學習才能順利。我們現在一起念《心經》。

(念《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帝揭帝般羅揭帝般羅僧揭帝菩提娑婆訶。

下午講,菩薩是四聖裡面最突出、最高的一種,也談到菩薩的因是什麼,他的因就是大悲心、無二慧還有菩提心。在藏傳佛教,一般教授東西時都有一種東西,相等於中國佛教裡面的“科判”,印度的書裡都是沒有的。科判,有一點幫助,能夠讓你對整個書有一點比較好的了解,像是把這個繩子替你解開一點。

原來,我想把這個科判也翻出來,可是看起來不太可能。科判最大輪廓,就是前面的敬禮、本文和迴向。敬禮又分兩個部分,一個是翻譯者的敬禮,一個是作者的敬禮,像這一類的。然後,在本文里分成十項或者說十一項,這個就是按照菩薩的每一地分開。你的每一個分類下面再可以分下去,然後再分下去,在某一個方面講得很複雜。這可能在另外一方面可以幫助你了解整本書。

如果說有人對這個東西有興趣,全書的科判,在講這本書用的科判,是米盼仁波切寫的。現代人當然很幸運,有電腦,只要按一個鍵,所有的科判都出來了。我讀的時候,這個科判全部要用背的。我以前讀《入中論》的時候,本文要背,解釋的注也要背。

現在,那些藏傳佛教出家人在印度也比以前幸運多了,每人都有一本書,很感謝很多的大師祖。我以前讀這本書的時候,全校21個學生,本論和註解一共只有三本,大家要輪流看。但是就算是幾本書,還是要每一個人都要背下來。我問一下,你們覺得我們現在假如分科判的話,現在在哪一個部分? (回答:是在本文。)不是,我們還是在禮敬的部分,是著作者的禮敬部分。

第二個偈頌,就可以看到真正的禮敬。這個禮敬,也看得出來,這是月稱菩薩非常特別的一種方式。一般我們看書,前面這本書獻給誰,通常是獻給爸爸、媽媽、總統或者是獻給國家的領導人。你看佛教的書,都是這本書前,寫獻給菩薩什麼的,通常都是這樣的。但是月稱菩薩的皈敬頌,通常不皈敬這些人。他這本書不但不敬禮聲聞、緣覺、佛,也不敬禮菩薩。

他第二個皈敬的時候,就講“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你可以把這一個頌自己讀一下。如果你沒有得了那種金剛乘的病的話,你應該把第二個偈頌念十萬遍,而不應該去唸咒,而且這個時可以到處吹噓很好的東西。好像一個佛教徒看不起印度教,我們老跟人家說,你們是什麼拜神的,我們不拜,但是我們拜佛。金剛乘的本尊,甚至有很多讓人看了非常不舒服的。

所以身為一個佛教徒,就算我們不去對佛、菩薩頂禮,但是這個偈頌裡面講了悲心。所以從這個偈頌,你也看得出來,為什麼印度的班智達都是非常偉大的學者、作家,從很簡單的皈敬頌就可以看出來,訊息是不一樣的。比如你說禮敬我的上師,就是這樣的,沒有別的了。但是這個皈敬頌可以告訴我們很多的東西。告訴我們菩薩是最高的,告訴我們成佛的三個因,第二個偈頌告訴我們,三者之中悲心是最重要的。為什麼悲心是最重要的?

現在看仁達瓦的書,這邊有三個例子或者是三個分析。種子、水,最後就是它成熟。你種一朵花,最初種子最重要,因為沒有種子,你就不可能有芽,也不可能會有結果。在中間,水很重要,因為沒有水就活不下去。第三,成熟很重要,因為如果沒有成熟,我們就不會叫它花,而且沒有花,就不可能得到以後的種子,就不可能有更多的花了。

所以同樣的,悲心在開始、中間、後面,都是需要的。所以,它是種子,是無二慧、大悲心以及一切佛的功德的種子。在中間,需要水,水不但使它繼續存活下去,而且能夠使成佛的各種功德,逐漸逐漸增長。最後,為了要能夠享受這種成佛的各種功德,我們也需要這個。所以,月稱來敬禮大悲心。

  

為什麼說悲心像種子一樣?悲心是成佛的種子,因為如果沒有悲心,就沒有相對和究竟的菩提心。現在,我們先談談什麼叫做悲心?因為在我們現在談悲心,悲心不只說是同情,同情她也是悲心,但是悲心並不只限制於只有同情。現在,為了我們大家的了解,可以這樣講,悲心就是一種了解。

因為如果你定義說,悲心就是同情,這樣身為一個哲學家,別人會批評你的,因為如果你說悲心就是同情,這有很大的問題,因為你可以找到一種完全不同情別人的人,依照你的定義,就是這個人完全沒有悲心,再往前推,就是說這個人根本沒有辦法成佛。你也許碰到一個像希特勒那麼殘暴的人,他也許絲毫不同情,也許別人在那邊,開車的時候把別人的腳都壓過去,這都是可能的,聽到他的車輪碾到那個人腳骨頭碎的聲音,他也不會停下來叫救護車。但是他能夠了解這個狀況,也就是說,這個人能夠了解到,他有這種能力能夠了解——如果處在那個被碾過去的人同樣的情況的話,他也會經歷同樣的痛苦。

所以,你如果了解到這一點,你應該覺得很鼓舞。因為很多的時候,說我沒有什麼悲心,你的意思是說我的同情心不夠。但是,你一定有這種的了解,你一定會了解火會燒,所以你會跟別人講,那邊有一堆火,小心。因為你知道火會把這個人燒到。現在談的就是最基本的悲心。

假如說我們再進一步講,好像說體會別人所體會的,這樣可以叫悲心,實際上這樣更好。有的人修悲心,他們平常怎麼做呢?他們怎麼修呢?就是觀想前面有一堆很苦惱的眾生,自己對他們放光,說你們這些人太悲哀了,這樣就可以了。並不是說這樣不可以,但是有一個更好的辦法,你看到外面的街上,你盡可能看街上每一個人,你站在他們的立場上,這包括每一個人,就好像是換過去,你換在別人的位置上。

比如你在那邊等著叫計程車,天在下雨、打雷,你招了幾次,別人也招手,結果那個人叫了計程車了,這個時候,你可以體會一下他的情況是怎麼樣的。那時候你也著急,因為七點就要教授課程了,你也想趕過去。你就想前面那個人的太太大概快生了,或者你想這個人趕電影,電影快開演了,因為對那些人來說,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如果你看路上的人,你就會發現每一個人都有一些什麼事。你如果去問,他不會跟你講,但是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目的。這樣講下去好像有點很感情化了,所以我們還是回來講這本書。

悲心有點像是嘗試,你現在頭疼,你看到那個人頭疼,你大概就知道這個人的感覺。也許你知道塗一種藥,但是這個人並不知道這種藥。你跟他講,有一種藥,對你的頭疼會蠻好的,這個有點像放一個種子。身為佛教徒,我們應該知道輪迴裡面充滿了痛苦。對於其他的人來說,佛教徒所了解的什麼叫輪迴、涅槃,他們也是不知道的。

但是我們有的問題,他們也全都有。我們知道修行的方法,也許我們不去修,但是你要對他們有悲心。這種心逐漸增加,你就慢慢會想要幫助別人,或者是想讓別人成佛的心。當你有這種決心的時候,這種決心就是相對的菩提心。那個時候,你知道的只有這個,而不了解無分別,那幾乎是沒有辦法讓眾生成佛。所以在那個時候,你就會發起了究竟的菩提心。這就是為什麼悲心像一個種子。

在那個時候,您就知道說,只有這個,但是你不了解無分別,幾乎是沒有辦法去讓眾生成佛,所以在那個時候,你就發起了究竟的菩提心,這就是為什麼悲心像一個種子。這很重要,我們現在談的就是成佛的第一個種子,也許可以從現在開始。如果以前有人沒有這個的話,可以從現在開始。可以簡單的,像有的人有頭疼,你想幫他,剛才那個是開始,慢慢你可以把這種情形提升起來,不只是要幫那個人止頭疼,他們情緒上的東西你也想要幫他的忙。

慢慢慢慢這樣做,你就可以體會到,真正的問題是無明,到那個時候,種子已經種下去了。這個時候,悲心跟水一樣,為什麼呢?雖然一個人以悲心,已經種了成佛的種子,如果你不繼續加進去悲心,就像是水一樣,不繼續加進去的話,如果你在這個上面不經年累月,在許多的長劫裡積聚各種福德和智慧的資糧,而且不是為了你自己,而是為別人來積聚,沒有這樣是不行的。

你如果修行了30年,連一個好夢都不做,如果有這一類的事,有的時候會讓你沒有勇氣的。你這時候覺得,我修了30年,沒有比以前好,可能還更壞了。所以這種情形,真的好像會消磨你的志氣、勇氣。因為菩薩的路程非常長遠,這種像是喪失勇氣,是最大的一個障礙。好像從這邊要走路到加州一樣,中間有很多很多的障礙,可能會非常非常讓你沒有勇氣。怎麼來鼓勵你呢?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你看到,成佛這些美妙的地方。

但是,這個也很難,因為成佛的好處,我們根本還沒接近到能夠看得到的程度,所以平常我們認為成佛的好處,都是你自己憧憬的、痴心妄想的一些東西。所以說,有一些比較懦弱的菩薩,經過幾生的努力以後,覺得太困難了,還不如做聲聞緣覺快一點,因為那種東西讓人不舒服,很辛苦。聲聞緣覺不是不好,因為那個東西一方面很快,二方面,你所做的一切事情自己都可以回收。所以,當這一類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只有悲心能夠讓你堅持要成佛的決心。好像一個母親看到她的孩子生了病一樣,即便這個母親要忍受多年的痛苦,她也絕對不會放棄,因為她很愛這個孩子。

雖然在這個道上,也有很多的地方可以去休息或者是輕鬆一下,他也不會去,他會繼續走下去。所以悲心能夠讓你繼續下去,只有悲心能夠這樣。想給大家一個小小的建議,尤其對在座的各位。我注意到在座的各位有很多的人,你現在修一個法,比如你現在修文殊菩薩的法,修一個禮拜,第一天修法太好了,非常興奮。修一個禮拜還蠻有意思的,修了一年的話,就覺得有點無聊了,這個時候,你的修行就已經慢慢開始走下坡了。

當修行開始走下坡的時候,要特別小心。那個時候,修行走下坡的時候,是真正你的怠惰會產生的時候。我知道很多人修文殊菩薩修了一年,修行開始走下坡,馬上修別的法,比如修觀世音菩薩。所以看到這樣的情況,你修一個舊的東西,當舊的慢慢變得沒有興趣的時候,你馬上再加一個新的東西。又修舊了的時候,又加一個新的東西,總是這樣。

所以你永遠沒有方法變成某一個法的大師。所以這種情況你是永遠修不好的,你會知道很多的零零星星的東西,但是你永遠不是大師。所以不要這樣去做,你修得慢慢覺得沒有興趣了,覺得無聊,你就有意增加,比如我以前修一座一天,我現在修兩座、三座,甚至是四座一天。這個時候,你要逼著你自己這樣做。等到你慢慢渡過了這個難關,你就成了這個法的大師了。

舉例來說,我跟一個人說,你回去修止。這個人說我現在修了一年的止了,我現在要修什麼呢?就像昨天我講的,因為我自己很愛世俗的生活,你這樣問我,我就講,你現在修觀好了。其實我應該這麼跟你講,你繼續下去修止,因為就算你修了十年,我還是會跟你講繼續修下去。但是我不講這些話,所以說,我在想我應該辭職了。所以悲心就像是水,水可以讓你一直生存、保持下去。

第三個,悲心也實際上好像是成熟的果一樣。怎麼樣呢?一個菩薩最先種了悲心的種子,然後以悲心當成水,繼續澆灌它,最後當成佛的時候,從法身的觀點說,根本沒有一個叫眾生,沒有一個眾生要去度。但是,從化身或者從色身的觀點看,有眾生要去度,什麼叫色身?它是悲心的顯現。所以說你看到了,在開始到中間到最後,都需要悲心。所以月稱來讚揚和皈敬大悲心。對這個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有問題可以問。

提問:(。。。。。。。錄音聲音太弱,聽不到)

回答:因為對於法身而言,沒有眾生需要去度,一切都是空性,一切都是本來成佛。第11章以後的時候,會更仔細地講這個。這邊我們說的,也許有用,因為三界也有講色界,所以可能有混亂,但是這邊講的是佛的色身,佛的色身不是業的結果,不是業報的結果。

提問:如果說是色身的觀點來看的話,那佛入涅槃的時候,佛的悲心怎麼繼續下去,或者是不是說佛就沒有悲心了?

回答:這邊在解釋上,大家可能有一點誤會。佛的色身照大乘來說,不是煩惱和業的結果。佛的色身是兩種積聚的結果,就是功德和智慧。但是當我們談論色身或者是色界的時候,我們這邊就講到佛的化現。所以當我們說佛化現什麼東西的時候,當我們用化現這兩個字,你就要知道,從佛、從法身的觀點來說,根本沒有眾生要去化現給他什麼東西。所以當我們談化現的時候,就是從眾生的觀點去談,才有所謂化現。所以從眾生的觀點去談,也許正好他不知道佛的化現,所以才會講佛的化現是怎麼樣怎麼樣的。

  

悲心是怎麼樣發揮作用?當佛還是一個菩薩的時候,他曾經因為悲心,所以有很多很多的祈禱、祈請。照大乘來說,菩薩當他是菩薩的時候,他經常祈禱將來成佛的時候,他的佛土如何如何,這有點像我們中文說的淨土祈禱文。所以像釋迦牟尼佛在菩薩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就祈禱像我們現在這樣的世界,他成佛希望在像這樣的世界。所以他成佛了之後呢,因為他以前祈禱的力量,所以他就有這樣子的化現。有一點必須要了解,你要知道,因為你有這樣的功德,佛才能這樣祈禱,如果你沒有這樣的功德的話,他的化身也不會被你看到的。

簡單一點的講,就像下面的這個例子。你要有很大的功德才可以在這邊聽講中觀。所以你應該要感謝你自己的功德,所以你能夠得到這樣的機會來聽。因為你的功德,所以說突然哪裡跑出來這麼一個人,坐在那兒講中觀,他也不知道你叫什麼名字,也許他也並沒有特別要講給你聽,但是你坐在這兒,講的所有的資訊你還是拿得到,這是你的功德。但是,這樣講完之後,你又不能說去感謝你的功德,因為你要感謝那個講的人。 (眾人哄笑)為什麼呢?因為你感謝他,你的功德就更大,就是這樣的。功德是很特殊的東西,很不可思議。並不是說我好慈悲來教你們中觀,(眾人哄笑),我這樣做實際上很自私。但是,如果你有功德的話,這樣還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希望功德更大,就應該感謝這個人來教這個,就像這一類的。

提問:我們可以逐步培養悲心,但是我們什麼時候需要無分別的智慧?

  
回答:隨時都需要。怎麼樣做,後面就會講到了。今天把花拿來這兒的人,有很多的功德,這個飲料也是。 (眾人哄笑)。頂禮這本書,不要跨過它。積聚功德其實很簡單,太簡單了,但是大家都不做。你現在把這部論放在你的腦袋上,如果你真正很誠心地這樣做,這樣幾乎一百萬生的功德都可以積聚。這樣講,其實還是低估了它的功德了。積聚功德其實很容易。

  
現在我要談到三種悲心。第三個偈頌,也是皈敬,但是當我講這個皈敬的時候,要講三種悲心。三種悲心,並不是悲心有三類,而是悲心的對像有三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第一種是生緣悲,就是你的悲心的對像是眾生。第二種是對於法。第三種是無分別的悲心。頭兩種悲心叫做共的悲心。第一種悲心是生緣悲,也就是以眾生為緣的悲心,是和印度教是一樣的。

所以你不要說自己身為一個大乘行者,我對眾生都有慈悲,這很了不得,到處吹噓,你要知道對眾生有悲心,印度教也是這樣的。第二種悲心還是共的,就是共同的悲心。第二種悲心,印度教沒有了,和誰共呢?和聲聞緣覺共,聲聞緣覺也有這一種。所以我們聽到很多說聲聞緣覺多麼自私,什麼事都為自己。其實不是的,聲聞緣覺有非常非常大的悲心。第三種悲心是只有菩薩有的,這是不共的悲心。

  

誰有這三種悲心呢?第一種悲心是誰來修呢?我們可以說是輪迴裡面的這些菩薩修的。有兩種,一個是輪迴的,一個是非輪迴裡面的菩薩。大乘有五道、十地。第一個是資糧道,第二個是加行道,這兩個是我們說的輪迴的菩薩。上面的另外兩個就是見道和修道,這兩個部分,就是十地菩薩的十地在裡面。最後一個無學,就是成佛。所以第一種的悲心,是由輪迴裡面的菩薩來修。第二種的悲心,也就是法緣悲,可以說是集中,也不是全部,比較集中在初地到七地的菩薩來修。最後這種無緣悲,是由最後三地的菩薩,也就是八、九、十,這三地的菩薩為主來修的。

  

現在我們說第一種悲心。談這個,我們要談悲心的對象,這個就是第三個頌會講。 “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如水車轉無自在,緣生興悲我敬禮。”這個敬禮,是非常有力量的一個偈頌。這個偈頌不只是一個皈敬頌,而且它告訴你什麼是無明。所以說如果今天講的,只不過是讓你聽了以後,覺得非常舒服的佛法、很感情式的佛法,那麼就會告訴你,“哎呀你要救度眾生”,那就可以了。不過我們這裡學的是經院派的佛法,所以要讓你知道,什麼東西構成了眾生。

悲心的對像是眾生,現在眾生的定義是什麼?眾生的特質是什麼?這個眾生最先說我,然後就是我所,所以這就已經介紹給你什麼叫分別了。然後下面一句就告訴你,眾生有了我,有了我所,就會像這個水車一樣。這裡有一個問題,因為我們的作品在印度可能是六世紀、七世紀的著作,所以他們用的背景是牛、陶器等等。那要看我們這邊的文化背景,我們這邊水車是什麼樣的東西。有很多像盛水的杯子,有一個輪子,一般的水車都是這樣的。不是我們近代的水車,也許可以這樣想。

為什麼這樣講呢?有六個理由,所以說輪迴像是一個水車一樣。第一個講水車裡面的東西,是用繩子綁住,當然現在可能用的是螺絲釘,而我們的生活呢,是被業和煩惱捆得緊緊的。這個水車也有一個最初讓它運轉的,這個就是我們的事。這個水車轉的時候,水就倒進了一個河裡,或者是一個汲水的地方。舉這個例子,是很印度式的,中國人的腦子怎麼想的就不太清楚了。

第一種的悲心的對象,包括所有的眾生,甚至包括正在修聲聞和緣覺這兩個道,但是還沒有證得的這些,也包括在第一種生緣悲的對象。

第二種的悲心,法緣悲,包括對所有的現像都有悲心,包括眾生,同時還包括修聲聞緣覺這兩個道,還沒有證得和已經證得聲聞緣覺這兩道的,還有更多的。而第二種的悲心,甚至還包括十地菩薩在座下的時候的狀態,就是座下的十地菩薩。所有的菩薩,就是十地到初地,所有的在座下的菩薩,也是包括在第二種悲心的對象裡面,這是非常廣大的一種悲心,這並不是表示人家有頭疼你很同情他。同時這也包括了最高地的菩薩,比如十地菩薩,不是他在座上,他座下的時間也包括在裡面,包括了很多的東西。

第三種悲心的對象,當然包括前面所講的,一直在十地菩薩在座下的時間,第三種悲心除了這些之外,甚至包括十地的菩薩,已經下一秒鐘要成佛,現在正在座上,這種菩薩也包括在第三種悲心的對象裡面。這應該告訴你,我們以前談悲心,講的都是第一種悲心。

另外兩種悲心,想都沒想過。所以現在你可以看出來,大乘之所以偉大,偉大在哪裡。大乘是最偉大的。我的老師,頂果仁波切,有一次我跟他到佛成道的菩提迦耶去,他一直在談聲聞緣覺多麼偉大多麼偉大。為什麼會講起來呢?因為有人問他,佛那個時候,在這一帶的地方有多少個聲聞、有多少個阿羅漢跟佛在一起?有人這樣問,他就講起來了。他讚美聲聞緣覺,讚美了幾個小時。

在最後,他做結論的時候講,如果現在有一輛印度的車子在這邊,車子裡面坐了500個大的聲聞緣覺,這個車沒有馬拉。那這個時候,也許佛會來用腳指頭拉這個車。但是,我很懷疑這500個大的聲聞緣覺有這種功德,能夠讓佛用腳指頭拉這個東西。但是,如果這個時候,有一個眾生完完全全是輪迴裡的眾生,充滿了一切的煩惱、兇殘,但是他在這一生里曾經有很短的一剎那升起了菩提心,他正好跳到這個車裡來,佛就說這一個眾生在裡頭,他的功德就足夠讓佛自己用脖子來拉這輛車。

為什麼呢?現在你就看出來原因了,因為悲心的對象不一樣。因為聲聞緣覺的對象就是眾生,還有法。但是菩薩是什麼樣的?你就可以看得出來,即便是十地的菩薩,這個十地菩薩下一秒鐘就成佛了,但是這沒關係,他在這一秒鐘他是十地菩薩,還是第三種悲心的對象。為什麼呢?我們看一下下面這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