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瑜珈 一 究給崔欽仁波切 文集
上師瑜珈 一 究給崔欽仁波切 文集
上師瑜珈 一
(編者按:這篇文章是究給企謙仁波切晚年,對弟子的開示。這篇文章可看出老仁波切對弟子的關愛,在圓寂前殷重懇切的對弟子叮嚀,一而再,再而三的把上師瑜珈的重要和弟子們開導。原文是究給企謙仁波切講藏文,之後藏翻英、英翻中,我們希望能夠盡量保持究給企謙仁波切的原汁原味,因之這篇開示和其它文章有些許不同,但願大家能從這篇文章了解到修行的精隨。)
究給企謙仁波切簡介
一代宗師─ 究給企謙仁波切,於二零零七年一月二十二日上午六點四十五分於尼泊爾那瀾唐的閉關房示現圓寂。仁波切的一生不但是位持戒精嚴的修行者,也是一位通曉佛教哲理、文學、詩、歷史、天文學的學者,更在佛法的修持上,是位有高證悟的大師。
究給‧企謙出生於神聖的戒氏—夏魯‧庫香的家族。一九二八年,究給‧企千仁波切九歲時,第十三世達賴喇嘛認證他是那爛陀寺的法座持有者。究給仁波切自坐床直到圓寂為止,他始終精進的持守比丘具足戒,以及菩薩戒和密乘誓戒,他是圓滿持守三種戒律的殊勝上師之一。
究給‧企謙仁波切被視為無上的神聖上師。因為他的弟子包括法王達賴喇嘛及薩迦法王,他傳授過不共道果等許多殊勝珍貴的教法給達賴喇嘛,傳授密續總集給薩迦法王。
薩迦‧崔津法王曾如此讚歎究給‧企謙仁波切:「有許多人因聽聞經典而證得智慧,有些人因思惟佛法而證得智慧,只有很少數人因修行而證得智慧。而究給‧企謙仁波切則證悟全部三種智慧。我們應深慶自己具足如此圓滿的因緣能見到究給‧企謙仁波切,這件事本身就是種偉大的加持。」
每當一位偉大的上師往生,弟子們人人感到悲淒、心碎,其它的上師、喇嘛們也痛悼明師殞落。每當有大修行者往生,我個人總會深深惋惜。其實在一位大修行人往生前,總會有若干徵兆出現,而且往往透過占卜的方式可以得到證實。
當一位具德上師往生時,所幸總會有與他有關係親密的其它上師可供弟子們依止。大家一起祈請、念誦經咒,從而獲得加持與法益。就我們的傳承而言,每當有大修行者往生,通常都是舉行金剛瑜珈母儀軌有關的法會。
事實上,上師往生只是回入法界淨土,我們無須過度悲傷。上師既然已經示現回歸淨土,所有的喇嘛及弟子們只須一心祈禱,上師的加持法雨必然遍灑一切具信弟子。我個人也會為弟子們祈福。
所以當我們的上師舍報之時,我們雖然難過,卻應保持心情平靜。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努力修上師瑜珈。只要我們在這種時刻精勤修持上師瑜珈,必然會得到上師的加持,感受到瑞相,因而信心增上,與上師的法緣更加緊密。如果在上師往生後及時儘速進行閉關修法,則必能獲得更大的法益,吉祥圓滿的覺受也會在修法過程中出現。
每當有大成就者往生時,弟子們必須一起祈請上師迅速倒駕慈航。例如,頂果欽哲仁波切若干年前往生,不久便又轉世回來。同樣地,烏金活佛以及其它許多喇嘛也在往生後又轉世回來。弟子隨侍上師的期間可以累積許多功德,當上師往生時,弟子可將所有的功德迴向並祈請上師乘願再來,如此上師則可能迅速轉世回來引領弟子。同樣重要的,弟子們之間要保持良好友誼及和諧氣氛,這樣也能促使上師早日轉世再來。
雖然上師已經往生,不要覺得他已離開你。你的上師現在在清淨法界,任何動靜他全都知道,他也了解你的處境。不要覺得你的上師如今已離開你,上師仍如以前一般與你同在。他會庇佑你直至永遠。
當上師已往生清淨法界,弟子如果修持上師瑜珈,將繼續獲得上師的加持,並且隨著你的精進而加持力持續增加。所有弟子們都十分精進,因之上師內心愉悅。我也將為你們祈福,並將你們的功德迴向。上師深深感念你們的精進,不願弟子心懷沮喪。最重要的是,上師藉由持續的加持弟子,來示現與弟子同在的喜悅。因此,修持上師相應法功德最大。
上師與弟子的關係
根據密咒乘教法,上師與弟子的關係應情同父子,弟子視上師如父。傳統上,父母完全信任子女,子女也全然信賴父母。弟子對上師的信賴也如同親生父親一般。理論上,上師的學養與成就可以令弟子獲益甚大,但是若能真正對上師生起銘心刻骨的敬愛,就必須以個人的體驗為基石。
同樣重要的是,弟子同儕之間應親如兄弟姊妹,共享無與倫比、刻骨銘心的契合情誼。將上師與金剛兄弟視同父母及兄弟就是最佳的持守三昧耶戒方式。假如我們能開始專注於這些與上師相應相契的種種要訣,我們的信心必然增長。
維持上師與弟子關係有三種戒律:小乘、大乘、及金剛乘戒。護持戒律、保持戒律清淨,即是維護上師與弟子的關係,這也是一切戒律的根本。誠敬持守戒律時,上師即父,弟子也成上師之子。這三種戒律,小乘、大乘、金剛乘戒,就是上師與弟子間神聖的承諾。戒律代表弟子從上師所領受的紀律及訓練,這些承諾將護持彼此的關係。簡而言之,上師與弟子間若能隨時維持正面態度,則一切契合,上師的悲願及功德事業也會實現。
三種戒律的精髓就在於上師是慈祥的父親而弟子則是虔敬的孩子。有了這種關係,弟子對上師的信心和敬愛將持續增長並且開花結果。如同孩子的一切都來自父母,弟子必須經常想著自己擁有的任何特質─如出離心、清淨心、愛與慈悲、信心與虔誠、學識與智慧等等都是尊貴上師所賜予的。
當你向上師祈請時,應如是祈禱:「我擁有的一切都是來自上師。」我非常感激我的上師,因為我擁有的一切都來自祂的加持。密咒乘傳統中,所有成就的根源就是上師。
上師瑜珈與破除我執
佛陀說痛苦的來源是無明,無明有許多種類,其中之一就是自我的執著,我執導致顯現出一種驕傲,意味著自己比他人
重要。
我們不斷愈來愈看重關於自己的思維、情緒、觀念和表像等,這就是我執。不論我們認為自己是個好人或是很糟的人,我們都會在思維或感情上認為自己非常重要,因此這裡隱含了微妙的我慢。這種我執與我慢會導致自私的行為。
大乘佛法的馴心教法中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有關慈、悲、喜、舍、自他交換以及菩提心的禪觀。所有的這些禪觀法門可以有利
地幫助我們滅除私心,並且減少我執。更重要的是,自我的觀念本來就是個妄想,然而,我們可能在自己心中持有定見,牢牢抓住不肯放。這種執著自我,是執著一個「我」的觀念。由於我執,我們不斷歷經循環不已的情緒,只因為一切都回歸同樣的參考點─我們的意念與自我表象。
這個參考點就像個磁鐵,吸引我們所有的妄想和苦惱。它是個意念和表象,認為我們自己是個可下定義的身份,也就是獨立的個體。為了開發內心的定慧,我們就必須轉化這個自我的參考點。
如果我們想要破除以自我為中心的驕慢的妄念─就是依止上師。我們修持上師瑜珈時,與上師合而為一,也就是當上師融入自己時,我們的身、語、意與上師融合一起,住於空性。在空性中,無自我也無個人的參考點。
只要我們一想到自我,馬上就會顯現其它與我們相關的他人以及現象。如同金剛瑜珈母儀軌中解釋的,以父精母血結合而生起的本初無明為基礎,我們接著便依戀某些事物而對其他一些事物感到嫌惡。
從這一刻開始,我們的生老病死等等整個制約的生命在經驗中展開。
其實,一旦沒有自我,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說是「我的」。我們就不會依戀他人或其它事物。一旦我們並不執著任何人或事物,我們就也不再有任何令我們執迷的親友或嫌惡的仇敵。反之,我們會體驗到怨親平等的境界,跳脫希望與恐懼的牢籠。這樣,個人便掙脫一切的緊張,從一連串的憂慮和悲痛中解脫。一旦個人的自我是空的,其它一切也都是空的。能所皆
空。
要跳脫執著自我的苦惱,只有依止上師。當你與上師合而為一且住於空性時,你慣常的自我執著就消失了。你與上師的身、語、意融合一起。你慣常的身、語、意消失於空性,你也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身、語、意,與諸上師及本尊無二無別。
我們觀想上師以及自己為本尊的形相,目的即是為了要斷除我執─也就是執著一個自我的意念。這樣可以去除我們只注重自我慣常的身、語、意的邪見。修持上師瑜珈不但可以清淨我執的迷惑更可以去除對俗世及眾生的執著。
信心與敬愛:上師淨觀
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經由依止上師而得證悟,透過修持上師瑜珈與上師融合為一。若不修持上師瑜珈則無三世諸佛。釋迦牟尼佛肯定是依賴修持上師瑜珈,否則他也無法證悟。佛陀有自己的印度教師,
但過去無量劫他生生世世是無量諸佛菩薩的弟子。上師瑜珈就是真正的證悟之道,修持上師相應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具足信
心與敬愛。
藏地偉大的上師不計其數,藏傳佛教的每個教派都有開山五祖,如寧瑪五祖、噶當五祖、薩迦五祖、噶舉五祖、格魯五祖等共二十五位。每一位大師都是經由修持上師瑜珈而得證悟。
這二十五位創建西藏佛教的大師都曾示現成就的瑞相,例如把普巴杵插進岩石,在堅實的岩石上留下掌印及腳印等等。科學家已經做出可以切割石塊的機器,然而這些大成就者卻是經由證悟空性而創造奇蹟,例如密勒日巴可以乘著太陽光飛上天再回到地面。
如果我們視上師為凡人,我們將只會獲得凡夫的加持與福慧;假如我們視上師為已圓滿證悟的佛陀,我們則得到無上正覺者的福慧。即使上師沒有甚麼特殊的福德成就,只是個單純的人,弟子觀想上師為某一本尊也能得到本尊的加持。有個故事,曾有一婦人虔心向狗牙祈請─因為婦人相信它是佛陀的捨利,因之婦人得到佛牙的加持。要知道,修持能開花結果一定要靠信心。
假如我們希望提升及增長修持上師瑜珈的成果,加強信心與敬愛是絕對必要的。信心與敬愛再加上如何覺察清淨明光的教法,就能悟入真正的法性,體察到萬象的本質。能否開悟就在於信心是否具足,因為信心正是所有修行證果的種子。種子熟了就會發芽、成長、最後結成果實。
反之,如果沒有信心,不論你如何在見地上努力觀想與上師的心融合一體,你仍然接收不到上師智慧的加持。信心是上師瑜珈修持成就的根本,可以直接導向證悟法身。信心與敬愛就像沃土中的種子,有一天終會開出智慧的果實,也就是即身親證道果。
如果我們希望增長及提升信心,我們就不能將上師視為凡夫,而要視上師為已證悟的覺者或本尊。這是一種修持真實觀照的法門。一般而言,僧眾都會把上師想成尊貴的寺院住持或阿羅漢的形相;修持菩薩道的大乘行者通常則觀想上師為某尊菩薩;密教行者則觀想上師為已證悟的覺者或本尊。我們可以觀想上師為本尊以法身或報身的形相示現,如金剛持。
修持金剛瑜珈母時,我們要觀想上師為金剛法佛,或勇父金剛法佛,或勝樂金剛,或金剛瑜珈母。喜金剛傳承中我們則觀想上師為金剛總持或喜金剛。就這樣,我們從真實觀照開始,以完全的清淨心觀想上師及其周遭境界。如此,信心的根本就是上師─以圓滿正覺之形相示現─的清淨見。
以清淨見觀想上師,我們的信心與敬愛自然增盛。合格的上師會恆常以本尊的身、語、意示現自己;上師的身即本尊,語即咒語,心則明空不二。就這樣,上師一直保有本尊的清淨觀,並且具體示現本尊的特質。上師同時以加持和開示的方式將本尊的特質傳授給弟子。假如上師已經圓滿本尊的修持,並且將教法教授予弟子,上師與弟子之間的關係就是一種清淨的觀照。
為何吾人常說最重要的是清淨的信心與敬愛?因為佛法中所有一切禪修的成就全都依賴上師。無論我們研讀佛教經典(聞)、思惟佛理(思)或修習禪定(修),沒有信心與敬愛就無法證悟佛果。我們應視信心為一扇通往佛法證悟的大門,而清淨見則是信心的根本。
即使上師是個很單純的凡夫,沒有傑出的福慧,只要是弟子視之如本尊,透過信心,弟子也會得到本尊的加持。就像孩子的特質都是來自父母,不是嗎?而修行者的特質也是來自上師。在密教修持過程中能有任何成就都是透過上師的加持,而加持則來自弟子嚴格持守神聖的戒律,也就是與上師間的三昧耶誓言。
大體而言,本尊修持可分自生本尊和對生本尊兩種方法,但最重要的是觀想上師,為何如此說呢?對修行者來說,三世一切諸佛所有的資糧都體現於弟子的導師,也就是我們慈悲的根本上師。如果沒有根本上師,我們無法聽聞到佛陀的名字,更無法真正了解佛陀的教理。每一位偉大且尊貴的開悟者都曾依止上師。因此,吾人常言,想要開悟證果,最為重要的關鍵就是上師。
我們的根本上師本身即融涵所有的偉大上師、諸佛,以及開悟的聖賢。一切佛法的根源集於上師一身。不論我們想的是佛陀或本尊,都不該將他們與根本上師區分開來。或許祂們示現千萬種不同形相,基本上祂們都是一體的,也就是慈悲的根本上師。我們一定要將上師視為光體,祂可以化光融入弟子心中。這樣,弟子的心與上師的心結合一體,無二無別。
信心
佛陀教法提到三種信心。首先是真誠的信心。某些人剛剛遇見一位上師,或與上師相處不久,就由於前世因緣而油然生起了信心。密勒日巴第一次只是聽到瑪爾巴的名字時就生起了自然的信心。
大體說來,很多西藏人都有這種真誠的信心,也獲得許多法益。雖然他們可能並不了解上師的福德智慧或佛法的細節,卻深信這一切是存在的,信心自然而然生起。因為周遭的親友了解佛法的特質,他們自然對上師及教法心生讚歎。因此他們能夠獲得許多的加持。
反之,有些人沒有信心,如同烤焦的種子,以後結不了果實。如果你種下烤焦的種子,或許會生根長枝,終究結不了果。同樣的,如果沒有信心,吾人生命中靈性的種子則無法現前,也無能結果。
真誠的信心並不等同於迷信或盲信。那瀾陀寺開山祖師隆頓(Rongton)大師在其大作《般若智禪修次第》中提到有些人相信乳牛是個寶石。事實上,乳牛祇會產乳而已,但是這些人看到乳牛卻相信它是個珍貴的寶石,這就意味著這些人只有盲信,完全不了解信心真正的特質。
因此,為了培養信心,我們就必須對於能讓我們產生信心的福德智慧真正加以了解。如果我們的信心沒有知識作為基礎,可能一聽到旁人說乳牛是個珍貴的寶石,就信以為真。
渴仰的信心是由真誠的信心發展出來的。先有了真誠的信心,我們讚歎上師及三寶,也渴望了解並且獲得這些福德智慧。當渴望更強烈時,渴仰的信心便油然而生。我們細細思惟上師的福德智慧,渴望能浸潤其中,並打從心底見賢思齊,渴望自己也能亦步亦趨。這就是渴仰的信心。渴仰的信心對吾人幫助甚大,特別是接受來自上師及傳承祖師的灌頂加持。
經由認知了解及渴仰的信心,對開悟者的福德智慧更具信心,我們則獲得第三種信心,有把握的信心,也稱為知道根源的信心。我們已鑽研上師及三寶的福德智慧,且經由渴仰而得到加持,我們自己也因此獲得一些經驗與覺受。我們發現,原來信心多是來自我們的經驗。在上師身上看到的福德智慧,透過上師的加持以及吾人的精進勤修,我們也能在自身找到些許。
這時候信心自然而然生起,不需要靠禪修而激發出來。這種自然產生的信心正是抵達「有把握的信心」階段的徵兆。此時不再需要經由研讀高僧傳記或學習開悟者的行誼來思惟上師的福德智慧。透過修持,這種信心會一直與你同在。
有些教法中,最後的這種信心也稱為不退轉的信心,也就是當我們經驗並體會到上師的福德智慧就存在自身中,不假外求,此時吾人自自然然能夠視上師為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透過上師與三寶的加持而得到證悟,於是就產生了不退轉信心。
上師瑜珈
灌頂其實是接受上師與傳承祖師加持的一種儀式。不論我們修持的某種特別上師瑜珈,上師瑜珈仍然是接受上師、傳承祖師、本尊等等加持的一個簡要、不繁的方式。和修持上師瑜珈相較之下,灌頂時,透過降臨俱生智而領受加持的過程是繁複許多的儀式,雖然意義是相同的。如果我們把上師瑜珈修得很好,領受加持的經驗與接受灌頂並無分別。
從上師的傳示心性、加持及教法得到法益時,我們更加對上師恩情感激與孺慕,上師相應於焉如花盛開。於是我們就親身體悟到上師加持的法益。
領受到加持與否端賴愛敬與信心。剛開始,我們會感到一種前所未有且獨一無二的覺受,內心生起一種嶄新的感動或情操。所謂加持其中的一個意義就是感受到啟發,內心充滿喜悅與啟迪。
藏文的信心(mogu)包含兩個字mopa意為感到愛慕,而gupa則是敬仰。因此信心的意思是景仰愛慕。
祖師傳記中經常提到這些大師對其上師的渴仰與敬愛。他們常提及領受上師加持時熱淚盈眶、毛髮直立、全身顫抖等等。
修持上師瑜珈不是只誦念祈請文,念誦時如果能夠生起渴仰與敬愛,便可做為增長信心的媒介,更可獲得法益。尤其應該切記,透過傳承的加持力,行者才能得證悟。如果沒有體驗到加持力的流注,就無法領受修持的真正法益。
一但在灌頂或自修時開始接受到這些加持,我們即應憶念起根本上師對我們心性本質的開示。自修時,先以虔敬渴仰之心向上師祈請,接著領受灌頂並將上師融入自身,我們將感受到同樣的加持。即使一個人覺得他自己只是一介凡夫,只要他能從可以真正開示圓滿正覺本性的上師處領受到真實心性本質的傳授,即使是凡夫也必能體驗到法益。由於已領受到清淨俱生智的開示,瑜珈行者便更加熱切地會更精進修持,並且對教法的內涵更具信心。有了這樣的切身體驗,我們便更加明白上師福德智慧的真義,也更深切感激上師以其不可思議的慈悲心開發了弟子的佛性。
這些只是行者從真實的心性開示得到無限法益的幾個舉例而已。一但從自己的體驗中了解上師的福德智慧,我們就會對上師生起大敬慕。當我自己每次聽到我的根本上師─丹巴先遍寧波仁波切─的名字,立刻熱淚盈眶,內心充滿敬愛。我親身體驗了解上師的福德智慧,因為我修持他的教法,得到他的加持,而體悟到他的慈悲心。
加持:俱生智降臨
心性有各種不同的詮釋,薩迦派主張輪涅不二,噶舉派是主脩大手印,而寧瑪則教授大圓滿,不過這些都是同一本質。
薩迦班智達曾解釋,在薩迦傳承中,「大手印」指的是具德上師灌頂時,弟子體認俱生智降臨的當下。這就是我們傳承「大手印」的根源,也就是俱德上師的啟發。
而當我的根本上師─丹巴先遍寧波仁波切─給予灌頂時,通常會產生一些跡象來顯現他的祈福加持。具德大師如丹巴仁波切灌頂時,在俱生智降臨的當下,許多人會身體搖晃、躍起或哭泣,有些則到處走動或喃喃自語,總之灌頂時會發生很多特別的跡象。
當弟子經歷這些跡象時,丹巴仁波切則會指示他們體認心性。丹巴仁波切就是喜歡用這樣的方式來教導弟子直指心性。
透過降臨俱生智確實是傳授內在智慧明覺很了不起的一種方法。正如薩加班智達所說:「我所傳的『大手印』就是在灌頂的
當下,對俱生智的體悟。 」
上師灌頂時可能發生的跡像不勝枚舉,就像我經常在丹巴仁波切灌頂時看到的,許多人感受到極大的加持力。領受灌頂時,有人哭泣、有人唱誦、有人搖晃或甚至手舞足蹈,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表情。既然有如此多種不同類型的人,個個依循不同的修行方式,因此弟子們體認的加持力也個個不同。
不管大眾表達體驗的方式千差萬別,丹巴仁波切都會接著給予開示心性的本質。此時,丹巴仁波切通常會說:「Rigpa rang ngo toh!」意即「留神,體認心性!」他可能接著說:「就安住在這當下。」
傑貝喇嘛帶著他的外甥和我們一起領受丹巴仁波切傳授空續總集大灌頂。傑貝喇嘛的外甥是位堪布,且為哦巴寺院住持。每次丹巴仁波切給予灌頂,當傳授至降臨俱生智時,傑貝喇嘛的外甥都會哭喊或搖晃,顯現許多不同的加持跡象。
傑貝喇嘛不免要苛責他、戳戳他或敲打他,告訴他別在人前演戲。傑貝喇嘛會斥責他的外甥,動手搖晃他,然而丹巴仁波切都會說:「不要罵他,不要打他,他不是在演戲,他正在領受心性的開示,接受灌頂的加持。」
丹巴仁波切通常會接著說:「不要管他,他正在領受俱生智的加持,我們現在必須告訴他要體認明覺智。」或說:「他正在體悟俱生智,讓他安住在明覺智的體認之中。」
丹巴仁波切灌頂時,弟子們有許多特殊的方式來領受加持。有些人會搖晃,有些則從座上升起,飄浮空中。丹巴仁波切有位出家的獨眼龍侍者,每次灌頂時都會從地上飄浮至空中。有人會把他的坐墊來回移動以顯示他離開了地面。其它人也會在不同的時刻、不同的灌頂中由地上升起。
有些弟子在加持力下降時會飄至空中約十八英吋,開悟更高者則上升至兩約三呎或更高處。我也有過這些經驗,雖然我不知道我到底離地多高。對我而言,所有的平常覺知都止息了,在那當下,我只體驗到上師的開示,並且有無限的加持。
只要一有弟子發生這些跡象,丹巴仁波切立刻會說:「現在要看清楚你自己體悟的本質,這是你自己的智慧明覺,看清楚了!」弟子接受加持時,丹巴仁波切真的能夠適切的傳示心性。
如果有人問起,當蔣揚欽哲旺波、蔣貢康楚或蔣貢洛德旺波灌頂時,是否也發生同樣的現象,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否則
傳承從何而來?
有人可能會問,灌頂時加持的本質為何?在灌頂儀式中,俱生智或者降臨加持的當下,吾人會終止凡夫的思維,且清楚地意識到正在領受加持。當下顯示俱生智,透過上師的直指心性,弟子得以體悟。接著上師會解說要弟子從此刻起安住在那樣的境界。
弟子從丹巴仁波切處獲得俱生智降臨的加持時,仁波切都會說:「要內觀心性!」他其實是說:「不向外求,而是要觀照心性本源。」弟子領受加持,同時俱生智的體悟也呈現。然而,除非弟子依照上師指示內觀自心,否則可能無法證悟。
光是呈現智慧是不夠的,弟子還必須體悟才行,因此,我們必須依止上師的指示。
有時候丹巴仁波切會透過手勢或眼神來傳示甚深見地。仁波切灌頂時,到了俱生智降臨的時刻,有人會不由自主地大叫,這是俱生智降臨的跡象之一,也就是加持的徵兆。
俱生智降臨時,平常的覺知終止,平常的觀念思維也暫停。這時,丹巴仁波切通常會一再地明示心性,重複幾個簡單的詞語,安住當下!安住在心性本質中!
我自己經常有這些體驗,每次的體驗之後,會生起更深刻對上師的渴慕與敬仰。在維持見地的同時,真的會生起更深刻的信心與愛敬。感受加持力的同時,並不會阻礙對見地的觀照,觀照見地時也不會阻礙對加持力的感受,兩者互不妨礙,而且相得益彰。
以上這些現像在具德上師如丹巴仁波切、息哦仁波切灌頂時都發生過,我曾親眼目睹。雖然我不是才德兼備,卻擁有這些傳承,其加持力對我們每個具信弟子都非常的有效。
領受加持時,我們會對上師感到極大的信心與愛敬,不自覺地流下淚來。有人可能體驗到空與樂,並且安住於空性的境界中。即使在我們的時代,加持力的體驗也確定會發生。能在當下領受加持的人當可體悟心性並且安住其中。
我已從許多偉大且神聖的上師處得到許多教法,然而,即使我們已領受這些加持和口傳,大家仍需各自在自修時將其內化,轉化入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