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心性---頂果欽哲仁波切 我們的禪
直指心性---頂果欽哲仁波切
我們的禪修正確嗎?我們什麼時候才能進步?我是不是永遠無法達到我上師的水平?--掙扎在希望和恐懼之間,我們的心永遠無法安寧。
由著我們的性子,我們的修持是兩天打魚,三天曬網。我們執著靜修時出現的好覺受,在散亂時又放棄禪修,這些都不是正確的修行之道。
無論我們思想怎麼變化,我們必須踏實的去次第修行,日複一日;直觀我們的動念並回歸到它們的本原。我們不應該奢望能立即得到日夜安禪的能力。
我們開始禪修於心性,開始最好先短點時間修行,但每天多作幾次;堅持下去,我們漸漸的會認識到自己的心性,證悟越來越堅固,到此,念頭會喪失製宰我們的能力。
“空” 是法身的實性,是絕對身,但不是簡單的虛無。它本自就具有遍知的能力。這就是 “明” ,或是俱生法身之 “覺”。法身非因果之所造,它是心的原始本然。
認識到本然自性,正如無明黑暗中升起慧日,諸暗頓然消除。法身之明性不是像月亮那樣盈虧,而如同太陽中心散發的不變之光。
無論烏雲聚合,自性之天空卻無汙染,無論烏雲消散,自性之天空卻無改善。這天空無虧損和增益,它無改變。這正如心性:念自來而無損害,念消融而無改善。心性乃空,顯現為明,此二者是心性一體之二相。將自己係縛於空、明的概念--就好象它們是實體一樣,那是沒有益處的。根本心性乃是超越一切概念,定義,分割的。
“我能在雲端行走”,孩子說,但是假如他到達雲端,他會發現無立足之地,假如一個人沒有審查心念,那時便有堅固的心念顯現;但是假如他檢查心念,結果會一無所有。這就叫做現空不二。心之空性不是 “無物”,不是在無記的愚鈍裡,它本來自發擁有本然知覺之明性力用,這就是所謂的 “明覺”。空明二者,無可分離,本質一如,猶如鏡面與其內的映像。
心念自顯於空,又收攝於空,猶如面孔在鏡子中出現又消失,面孔並非存於鏡內,當它不再於鏡中顯現時,它也沒有真正消失,鏡子本身也無任何改變。因此,在前往修道之前,我們呆在所謂輪回的濁相之中,在那裡,表面上為無明所統治。當我們趨入修道,此處無明與智慧混雜參半。然後最終,我們證得正覺之刹那,惟有純智存在。但是在一切修道之道路上,盡管有轉化的表面現象,但心性卻從來無改:它不因入道而虧損,不因證道而改善。
純淨涅盤,本初智慧不可思議廣大的性質,是吾心之本質,無須造作創生,非新成者,僅僅經由淨化之證悟而得以顯露,這就是修道。最後,若以最了義之觀點,此等均為性空。
故此輪回是空,涅盤是空,故而,無一物是惡,無一物是善,認識心性之人解脫於對輪回和涅盤之欣與厭,卓如稚子,淨觀世間,無美醜好惡之概念,不再掠食於二元執取 -- 此亦欲望與厭惡之根。其無目的擔驚受怕,害怕 “生活被終結”,好象另一種孩子,他們喜歡建造沙碉,然後在沙碉坍塌時哭喊。看那些衝進困境的人多麼的幼稚啊,好象飛蛾撲火,一如覬覦其貪求者,鏟除其憎恨者。不如放下重擔---一切虛幻執取之重負。
佛果自具五身,顯現身、大樂身、絕對身、本質身、不變金剛身,此等均非我等身外覓得,與我們自心無可分離,一旦我們證悟之,無明即結束。我們無須外覓菩提,商主在整個純金之島登陸,無論如何努力,都不會找到單獨的一塊石子,我們必須知道一切佛德均早已常駐吾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