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古及印度佛教——三智道商國學院學員與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互動討論

三智學員問:您說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幸福的定義是不同的,請問在你的心目中,幸福是什麼樣的定義和概念?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答:兩年前,《時代》雜誌和一些西方的媒體報導:佛教徒是最快樂的人。在英國、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還在持續進行有關神經科學方面的研究,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什麼是快樂。顯然快樂變成了一個值得探討的題目。這在所謂佛教的老師們之間引起了興趣,當然表面上作為佛教徒我們可以說,有西方所謂客觀和批判性的媒體來報導佛教徒比較快樂是值得驕傲的事情,有必要對此進行深入思考,因為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事情。在全世界物質主義這樣興盛的情況下,禪坐、瑜伽變成一種流行的東西,到處都是。這一次來北京之前,我從英國過來,在那兒參加了一個很大的學術集會,集會名稱是所謂的「正念的修行」。

在英國牛津這個地方,故意不用佛教的名詞,可是事實上在很多修行的技術性上很像佛教。因為在基督教的環境下,如果用「法」、「菩薩」等名詞,會讓他們比較害怕。我也見到在這個範疇中非常重要的人,他們和我說全世界都是這樣,特別是在西方,沮喪等心理疾病患者的數量越來越多,這當然是一個不好的消息。但更糟糕的是,心理疾病患者的年紀越來越小,以前在中年才會出現的症狀現在會在十幾歲的人群中就已經開始。英國政府有非常好的社會服務系統,會花很多政府的預算在這種心理治療上面。所以這裡面很多人都是內在的佛教徒,表面上故意不講,在那樣的文化環境中不願意呈現出來。

他們發展出一種8個禮拜的心理治療方式,基本上就是教大家如何開展正念的修行。這已經變成一個英國政府資助的實驗,他們發現有非常好的效果。當然這也和錢有關,因為政府可以少花很多錢。8周的心理治療過程基本上就是坐在那裡什麼也不幹,而其他的治療方法會花很多錢。在西方基督教、伊斯蘭教或者猶太教甚至無神論的社會中,用「菩薩」、「法」、「佛陀」這些字眼是不善巧。對在座的諸位來講,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釋道都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在西方,佛教往往成為可疑的物件,懷疑其是不是一種膜拜性的宗教。所以剛剛講的西方的現象在某些方面是好的,從某個觀點來講,只要能説明眾人,把佛教貼上某種其他名字的標籤是無所謂的,但是另外一個危險是,它被沖淡了許多。

有一次我在澳洲坐著車子旅行,在中部幾乎沒有人,都是沙漠。經過差不多10天的旅行,期間只是吃麵包、沙拉等西方飲食。終於到了一個小鎮,看到有一家中國餐館,就一定要去吃中國菜。打開功能表一看,竟然還有北京烤鴨,於是就點北京烤鴨。顯然那是一隻鴨,可是還加了一些炸馬鈴薯片,這是一個相當充水的北京烤鴨。所以我們關注的是,事實上佛教會被稀釋掉,其實禪坐只是佛教小小的一部分。

下面來回答你的問題——何為快樂。佛教徒被貼上最快樂的人的標籤會引起嚴肅的關注,如果你真的從法的觀念來看,快樂並不是佛教徒的追求。佛教徒的目標是要超越快樂和不快樂。偉大的月稱菩薩說:「如果你是一個笨蛋,你就會做壞事而下地獄;如果你是一個笨蛋,就會做好事而上天堂;如果你是一個智者,你就會做超越好壞的事而得到解脫。」如果你問我什麼是快樂的定義,那麼我能告訴你的是,人性方面的快樂定義是非常世俗的。人性方面的快樂是上網有寬頻網路可以用,或者是可以看一場好電影;而作為一個佛教徒的祈願,是能學習到一種超越快樂與不快樂的快樂。這是我的回答,謝謝!

三智學員問:在佛教裡面,活佛轉世是一種真理還是宗教儀式?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答: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對這個問題事實上有很多誤解和疑惑。首先,我要先說佛教事實上並不相信有真實存在的轉世,相對上是有轉世,相對上的東西叫做時間。我們不應該把發現「時間是相對的」歸功於愛因斯坦,我對這件事感到很情緒化。很多西方人宣稱他們發現的很多東西事實上在亞洲早就被發現了。我給大家講講印度的甘地很有名的非暴力行為。諸位都曉得,他是從哪裡得到這樣的概念的?他是從美國哲學家梭羅和俄國的托爾斯泰那裡得到的這一概念,你知道梭羅和托爾斯泰是從哪裡得到這些想法的呢?是印度!只有在西方人珍視這些價值的時候,我們才會珍視。人們預測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像中國的莊子,當西方人發現莊子有某方面的價值時,我們才說莊子確實有某方面的價值。關於時間的相對性,在愛因斯坦之前的2500年,佛陀就廣泛地討論過。請問剛才發問的先生,你相信時間嗎?相對上你相信嗎?

三智學員問:請問仁波切,您說的時間的相對性是指什麼?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答:這很簡單,就像說今天相對於明天,今天相對於昨天。我問你另外一個問題:昨日之你和今日之你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

三智學員答:不同。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問:你確定嗎?如果不同的話,你就永遠不會忘記事情,也永遠不會學習事情,因為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不同的。昨天學到的東西是昨天的那個你的,今天你是從新開始。

三智學員:今天我又聽了大師您新的教誨,每天在變化和更新!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答:如果不同,你今天學的,明天就無效了;明天的你又不同,今天的你在午夜12點就會不見了,所以你還會相信他們是不同的嗎?

三智學員:還是相信不同,相對的不同。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答:是,是相對的不同。意思是說:既不是不同,也不是相同。所以這樣子就可以回答:昨天的你轉世成今天的你,轉世就已經出現了,這是轉世的基本哲學。可是你是很對的。在西藏有一種叫做轉世祖古,每一個人其實都是他的前世的轉世或者是前一刹那的轉世,並不是只有少數的西藏人一再地轉世。可是在西藏由於是佛教背景的關係,有一些聖者,他們出於某種必要性,其轉世的過程被認證,這是人類情感上必要的東西。所以從輪回的角度來看,剛剛講的轉世並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可是每次當人類的情緒和情感攪進去的時候,它就被腐化了。我個人認為,祖古轉世的制度不是已經死亡就是已經奄奄一息了,這只在西藏存在,而在印度是不存在的,比如說舍利弗的轉世。哲學上轉世的觀念沒什麼不對的,只是文化上的一些問題。

在過去,西藏這個系統可能有用,但是當今卻有問題,有很多問題出現。比如說誰往生了,轉生的人有一大堆。你要是沒聽過就不要去聽,因為不好聽。遺憾的是,宗教的一些組織,例如寺院,他們累積了很多財富和利益,有些有野心的人會突然「發現」他們的侄子或者兄弟是某某人的轉世,所以這些已經開始不靈了。事實上,祖古是化現,佛的化現可以是任何東西。實際上佛的化現說不定在北京的紅燈區比在寺院更多,因為慈悲的化現會在最需要他的地方出現,我們不可以排除娼妓跟黑道裡面就絕對沒有菩薩。

三智學員問:您說自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轉世和繼承,能給我們分享一些和文殊師利菩薩相關的智慧嗎?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答:文殊師利是一個名稱、一個標籤。究竟上來講,文殊師利是代表佛的智慧。在象徵的層次上,文殊師利有很多不同方式和形式的示現。悉達多太子看到老病死的現象,而且問:這個會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我們可以說他問的時候就是文殊師利踢他的時候。更具體的就是,如果你需要更多的小玩意的話,文殊師利菩薩就會拿本書、拿把刀等。但是相對上來講,很多人相信他是從中國來的,他生為一隻烏龜的兒子,而這只烏龜代表宇宙。

所有這些象徵的說法或叫法,對於那些比較沒有辦法理解深奧教法的人是有必要的。我們相信,在地球上所謂的淨土並沒有很多處,有的人說是64處,有的人說是32處,有的講只有24個地方,有的人說只有3處。不管怎麼說,有一處離這裡很近,聽說坐夜班車就可以到,據說那裡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在文殊師利菩薩的經文上說,文殊師利菩薩發過這樣的誓願:你去到那個地方,不管你看不看到他,他都會出現在你面前。

三智學員問:您好,在您的書273頁有一個問題我不是很清楚,請您再解釋一下。當時一個人提問:「如果我們想修持密宗,我們如何去找上師,並且如何知道誰是我們的根本上師?」您回答的是:「念《金剛經》,讓上師找到你,而不是你去找上師。」您能詳細地闡述一下嗎?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答:精神修行的上師不只是一個教師而已,其本身就是一個教法。很多人以為精神修行的上師只是一個老師。例如偉大的聖者阿底峽尊者從印度到西藏的時候,完全沒有帶其他人,只帶了一個印度隨從。這個印度人的唯一工作就是去惹怒他,讓他不高興。阿底峽尊者一直在修持忍辱,但是西藏人都比較謙卑,不會讓他不高興,於是他就帶著這個印度人,讓他可以修持忍辱。在這個狀況之下,那個印度人可以說就是阿底峽尊者修持的工具。所以同樣地,上師就是你的修持,而非只是修持的指導者而已。為什麼我會這樣回答呢?佛陀自己說過四件事情,第一就是依法不依人。聞思修佛法發展出走這條道路的信心,不僅如此,你還積聚了很多福德。一旦你有了信心和福德,你就不需要去尋找上師,上師會找到你。當然最重要的是,你要有正確的發心,我們在尋找一位上師的時候,我們是希望找到一位能讓我們震怒的人,而不是一個同伴、父親和兄弟傾向的人。這都是跟佛教的非二元、不分別的觀念有關。

三智學員問:佛教徒與非佛教徒都會談到經歷無常,現在世界範圍內頻頻發生大的災難,比如說經濟危機、地震、海嘯等。我們在面對這些無常時,有時候會很激動,有時候會因為災難危機的頻頻出現而變得麻木,有時候內心會變得糾結。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和行動來面對呢?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答:對於你提的問題,我一開始說的第四個策略就很有用。無常是非常明顯可見的,任何時刻一切事物都在改變。環境在改變,文化在改變,我們的念頭在改變,我們的價值系統等一切都在改變。事實上由於網路的原因,這一切會改變得更快。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存在也在改變:我們的身體和感受在改變。因此佛說:「所有的足跡中,大象的足跡是最大的;所有的意念中,思維無常是最重要的。」你可以真正這樣做的話,你的生命就會有很大的改變,你的人際關係也會有很大的改變。

舉例來說,等一下你和你的朋友說再會的時候,在一刹那,你可以真正地這樣思考:也許我永遠再也不能見到他了。但是你不要和對方講,否則他可能會打你一頓。可是你這樣想是非常真實的,我可以給你1000億個可能性去證明它可能發生,完全沒有任何一個理由說這個不可能發生,這是非常明顯的。無常,一切都在改變。當我們這麼講的時候,有的人說這是一種非常沮喪和悲觀的思想。但就像寂天菩薩所說的:「如果切掉你的一個指頭可以拯救你的生命的話,你不會在乎的。」幾天或者幾個月的悲傷心情,如果它可以把我們從幻相中拯救出來的話,是值得的。

諸位要知道,光是佛陀對於無常的教法就可以使這個世界改變,不用談空性、慈悲、禪定等思想。我們埋怨生產塑膠的這些人破壞環境和世界,但是如果你能夠思維無常,那麼到一個店裡去你就不會仿佛你還要活1000年那樣瘋狂地買東西。我們現在購物的時候,就好像我們還能活上1000年的樣子。我不知道菲律賓總統夫人伊美黛買一雙鞋子是不是完全沒有目的,因為我們這樣做,環境就會越來越糟糕。這都是由於我們不思維無常所導致的。在這個現代社會裡,我們有很多家庭問題:夫妻相處不睦、很多爭吵、小孩子被忽略:這都和不思維無常有關。佛陀說:「我們應該視家庭如一個酒店一樣,住在那裡一段時間,然後我們就會一個一個離開。」

如果我們能夠這樣想:家庭就是一個暫時的現象,我們可能只能在一起幾年,甚至想共度幾年的時間都是一種奢侈的要求。這樣觀察下來,我們甚至看家庭成員的樣子都會有所不同,會非常浪漫、多愁善感。在這個房間裡的人都不願意這樣想,但是我們終將——死亡。諸位知道這並不是最壞的消息嗎?最壞的消息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亡。如果我們有辦法知道我們明年1月28號會死,就有能力去做點計畫、排點行程。我把話岔開,講一下這個事情。請諸位好好寫下你的遺囑。我看過很多人,他們認為自己可以活100萬年,卻突然死了,兒女們則開始爭奪財產。即使你只有8歲,也需要把遺囑寫下來,因為你不曉得會有什麼事情發生。當你寫遺囑的時候,請你好好地想想你的女兒,我見過很多人因偏愛兒子而造成很多問題。這都和不思維無常非常有關系。

三智學員問:您覺得印度和西方佛教文化與中國佛教文化有什麼特別的不同和相同之處?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答: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中國的佛教有非常正統的教法,這都是玄奘法師等大師的功勞。和諸位開個玩笑:佛教是和智慧有關系的,孔子的教法是和常識有關系的。老實說,智慧和常識其實相處不好,如果你真的有智慧,你就應該褪掉常識的皮。因為崇尚常識的那些人大概不會花時間和精力去回答「單只手拍掌的聲音是什麼樣的」之類的問題,認為這完全沒有意義。印度佛教遭受過很多折磨,首先印度教是非常強大的宗教,然後是伊斯蘭教的入侵,英國人進入印度可以看成是佛教一個幸運的加持。無論如何,佛教在它的創始國家已經非常衰退。

我跟大家開個玩笑,在大學裡你們可能知道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多過瞭解莊子,同樣地,我會嘲諷印度的大學,他們知道亞里斯多德、柏拉圖勝於知道龍樹菩薩的哲學。佛教在西方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題目,有一些非常令人鼓舞的元素。我開過西方朋友的玩笑,說西方對這個世界最大的貢獻並不是科技,而是無政府主義。事實上,西方有非常好的文化,它構築在所謂批判性的思維之上,尤其是現代的西方思維,他們真的花力氣去分析和批判。這對佛教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好消息。因為我們希望他們去分析佛教,因為我們知道他們會發現什麼!如果你有一塊看起來不像純金的金子,有人要去分析它,你會說:「拿去吧,好好分析。」

結果一定是相當好的。這個觀點不知道是否正確,但我還是大膽地這麼說。我出生在不丹,基督教在那兒成長得很快,我的一些焦慮和神經質的佛教朋友就和我說,基督教徒越來越多,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就和他們開玩笑,說不要擔心。我們這些佛教的老師到西方去傳法基本上是到西方的大學裡去,他們的教授、大學生等知識份子都變成佛教徒了;而在不丹,這些教士來轉化不丹人變成基督徒,那些不丹人都是很窮的,需要食物和毛毯等等。在知識份子的圈子裡,佛教徒增加得很快,但還是有一個很大的挑戰:西方這種非常科學的心態似乎還是沒有辦法真正理解佛教講的非二元思想,像佛教徒講的沒有起始和終點等類似的東西對西方人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這些是很難去傳達和解釋的。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諸位的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