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佛教徒》您覺得 ?
.
陳琴富 2015年06月20日中國時報
.
每次搭乘捷運淡水線,過圓山站會看到一個廣告招牌橫立在一棟建築物上,招牌上寫著「藏傳佛教非佛教,喇嘛非佛門僧人」,就會覺得台北市容臉上被糊了一塊汙漬。藏傳佛教已經流傳上千年之久,而且當今全世界都承認藏傳佛教是佛教的一支,唯獨號稱佛教勝地的台灣,卻出現如此反差甚大的市招,對一個宗教自由的社會來說,著實是一大諷刺。

佛教傳承二千多年到如今有三支:一是南傳小乘佛教,二是北傳大乘佛教,三是藏傳金剛乘佛教。儘管修行方法略有差異,但三支的教義和教法都是佛陀所傳承,小乘根據巴利藏,大乘根據梵文翻譯的大藏經,金剛乘有甘珠爾,都是佛陀傳下來的教典。 雖然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大乘非佛說」的爭議,但三支傳承已經是歷史公認的事實,為何在當前還出現「藏傳佛教非佛教」的排他性言論,讓人納悶。

「藏傳佛教非佛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就像「白馬非馬」一樣詭辯,本不值識者一哂,但是外人到台灣來看到這樣的市招,一定會嚇一跳,尤其是對佛教稍有認識的人,難免狐疑,台灣不是藏傳佛教也很興盛嗎?怎麼會打著佛教旗號反佛教?

根據統計,目前台灣的藏傳佛教信眾有50萬人,四大教派在全省各地設立的傳法中心超過200個,他們都是佛教徒,沒有人會懷疑。

如何斷定一個人是不是佛教徒?一般的說法是有皈依的人才是佛教徒。在宗教自由的社會,只要自己承認是佛教徒,他就是佛教徒,不需要別人認可。但較嚴格的說發法是,堅信並實證四法印的人才是真正的佛教徒。什麼是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寂靜涅槃。拿香跟拜、口念佛號其實只是形式上的佛教徒。佛教徒既然有這麼多重而寬廣的定義,說明了佛教的包容性。
佛教教義中不贊成與他人爭論,《六祖壇經》有偈曰:「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如果言下相應,就共論佛義;如果兩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沒什麼好堅持的,執著的心反而是輪迴的根本;更何況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不同根器眾生各取所需。實在不必因為別人跟你所學法門不同而加以誹謗,甚至大動干戈。

正因為如此,佛教包容所有的宗教,怎麼會容不下同屬佛門的藏傳佛教呢?捷運列車過圓山,觀賞無限美好的夕陽,這塊招牌卻有如烏雲蔽日。如果別人也在另一棟大樓上貼出「正覺會非佛教,正覺會眾非佛教徒」的招牌看板,請問正覺會的會眾以為然否?

為了台北的市容觀瞻、為了台灣人的心胸氣度、為了佛教徒的包容無執,主事者可否主動拆下那塊招牌,還給台北市一張乾淨的臉孔?

(中國時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20000340-26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