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靜處》

《佛子行三十七誦》—第三偈

舍惡境處漸減惑,無懶散故善自增;
心澄於法起正見,依靜處為佛子行。

不單是身體而已,“依靜處”指的是身語意的隔離。事實上,將身體和語言隔離的目的,就是為了將心隔離。

將心隔離的意思是不要陷入念頭和情緒的控制中。光是將身體和語言隔離,心卻依然在念頭和情緒中膠著,是毫無意義的。我們到僻靜之處,將身體隔絕起來;我們禁語,將語言隔離開來。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創造一種環境,在這個環境裡,心不會受到各種感官的吸引而不斷地受到干擾。人們經常誤解這點,然後,就為了在一個偏遠的地方閉關,自己脫離了社會。然而,只有在不受自我執著控制的狀態下將心隱居起來,才是所謂的閉關。有些人從不將自己抽離於世間之外,卻依然能保持覺知,不受念頭的左右。

後兩句指的是真正閉關的人。然而,對一個剛起步的修行人來說,由於心尚未充分地調伏,為了能禁得起,或是能抗拒世間的種種散亂與逸樂,一個隔絕的地方是有利於修行的。由於僻靜之處沒有這些消遣娛樂,你會發現,這顆狂野、煩躁的心比較容易平靜下來。在這樣的地方,沒有外在的紛擾可面對,就比較容易轉向內在來觀心。如此一來,修行善業的希求將會增長。當心平靜穩定時,較容易培養出悲心,耐心以及其他的波羅蜜。 “惡境”是導致我們妄念和煩惱增多的地方,不管在世俗中或是僻靜處,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是“惡境”。若是處在世俗場所中,如能掌握自心,不受念頭左右,就不是惡境。

事實上,心穩定不動的瑜伽士們應當前往散亂的世俗場所,來測試自己的成就。簡言之,導致顛倒與執著增長之地即是惡境;處在一個不論出現什麼都不會去執取的地方,就是有益之處。儘管大部分的人都需要工作,不能將自己隔絕於僻靜之處;但還是可以做短期的閉關,像是一個星期或是一個週末,甚至就只是一天或是幾個小時。當你以這種方式盡量地修行,現證了活生生真實的覺受之後,會發現,令我們樂在其中的往往是那些惡境之處。同時,隨著耐心的增長,你會發現,敵人可以是提高你修行的強化物。就佛法的觀點來說,朋友與敵人的角色有時後會是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