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上師與─切諸佛無二無別即是如理依止善
〜視上師與─切諸佛無二無別即是如理依止善知識的證德。〜
由於我們對那些與我們同吃、同做的親戚朋友、師兄師姊都不明底細,所以不管他們是誰,我們都應生起「清淨相」,這是利益大而害處小的。我們不能單憑外相來判斷某人,以寂天大菩薩為例,當時的許多的學者都認為他是「三想者」( 只關心吃飯、睡覺、如廁三件事),並未看出他有任何功德。
見某人有過失並不說明某人就一定有過失,我們看事物的模式往往受角度及成見的影響。善星比丘將佛如實見到後開示的那些業果道理,視為佛是為了謀利而作的欺騙,他也不相信佛能斷盡一切過失。像他那樣的三藏法師都會被不正確的想法和成見所迷 惑,我們就更不必說了。又如,喜歡睡覺的弟子,往往會不滿誦經到深夜的老師;而 那些喜歡喝酒的學生,卻對貪杯的老師心生歡喜,認為有功德。所以,我們怎能肯定所見到的上師過失就一定不是上師的功德呢?再者,上師的那些過失難保不是為了利益我們的緣故,有意裝出來的。如果利生需要,如來可以示現心懷嗔恚或慳吝,以及瞎子、瘋子、犯戒等各種相。總而言之,顯密教典中雖有了不了義以及是否可如言取義等各種說法,但金剛持佛授記自己將來當現上師相來教導弟子的說法,既是了義的,也是可以如言取義的。除上師之外,無人能為我們開示解脫和─切遍智之道,這一事實便可說明這一點。
金剛持認可上師是佛,我們卻認為不是,而執意去盯著上師這樣那樣的過失,由於「此因不定」和「成為相違」的關係,我們應該運用上面所說的那些能立因,以「山不轉路轉」的方式來修,從而認識到上師本來就是佛。
像這樣以多方面的正理來成立,從而獲得上師即佛的定解,進而能生起上師與─切諸佛無二無別的體驗時,便是已生起了如理依止善知識的證德。
我們的究竟目標是將自心與上師心意合而為一,也就是在成正等覺時,自心與上師心意之大樂法身二者合而為一。那時,我們便在上師體性中成佛、獲得上師金剛持佛的果位,上師的身、語、意與 自己身、語、意無二無別。而實現這─目的的緣起關要,便是我們從現下起就應親近和隨順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