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毘尼(Lumbini)離印度邊陲不遠,與印度的瑙坦瓦(Nautanwa)小鎮距離最近,位在尼泊爾的特萊(Terai)地區,是尼泊爾的穀倉區,二千六百多年前佛陀誕生於此。



西元1976年,在印度北方邦庇浦拉瓦西北約十六公里,發掘出迦毘羅衛城的遺址,與早先認為遺址是在尼泊爾提羅拉科特(Tilaura kot)看來,則迦毘羅衛城應該橫跨印度與尼泊爾邊境地區。藍毘尼園古稱為“論民園”,是釋尊誕生的地方。近代學者譯稱為“洛明達”、“臘伐尼林”或“魯明代”,藍毘尼是一個長滿裟羅樹(Sala tree,無憂樹)的花園,據稱古代劫毘羅伐斯堵(Kapillavastu,劫比羅伐窣堵國、迦毘羅衛)國有佛本生處塔。《法顯傳》中稱迦毘羅衛城位在藍毘尼的西南15公里處;玄奘卻說迦毘羅衛城在藍毘尼的西面23公里 處。



現今留有許多阿育王時代以後所建的方形寺院及圓形佛塔遺跡,另外還有七個紅磚小圓台,神話象徵釋迦族(Sakya,中亞的塞種人)淨飯王的小王子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autama)一出生「不扶而行於四方,各七步,而自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隨足所踏,出大蓮花。」千餘年前玄奘在《大唐西域記》稱藍毘尼為“臘伐尼林”,其卷六所說:「上作馬像,無憂王(即傳說阿育王曾於西元前249年親訪)之所建也,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仆地。」當時阿育王所立立柱(Asoka Pillar)的馬形柱頭,在西元1895年被德國考古學家費西爾博士發現時已失。幸好柱身上以婆羅迷文(Brahmi,但另有學者認為是俗語Prakrit文)刻寫阿育王的親筆敕文,而知阿育王曾派遣高僧到邊地傳教,廣建佛塔,造立石柱,估計當時應有立柱約五十根,目前傳世的約十五根。經費西爾進一步的考古挖掘發現,附近曾有一座磚結構稱為摩耶黛維(Maya Devi,摩耶是夢幻的意思,摩耶女神即佛陀之生母Mahamaya)的廟,廟內有沙石雕刻描繪佛陀誕生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