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 提 二字的意義]

法王達賴喇嘛



入菩薩行論的「菩提」二字,藏文:第一「菩」字翻為淨除、淨治罪障的意思,或是使過患消失;這個過患的消失,是經由對治力,如不經修行對治,內心污垢就永遠存在;可是只要努力學習,尋找對治使內心污垢消失,所以我們內心的污垢是暫時性的,經過這種對治力淨除。這些內容我們從何了知呢?四聖諦的苦諦,先要了知痛苦最主要是三苦的行苦,行苦是由因而生的,既然由因生,是同類因而生?或是異類因而生?由此思惟,可以了知苦諦是由因而生,而且是同類因而生。由此因緣說到集諦,集諦可以由對治力消滅;當集諦消滅之後,就是滅諦,了知能証得滅諦,必須要有成辦滅諦的道諦,這是自然就很想去學習對治。



經由四聖諦的內容,我們對於不想要的行苦,由煩惱而生,煩惱就是集諦,是由我執而生,為了破除我執而修學道諦。這種四聖諦的淨除內心的污垢,主要從心上解釋,所以對心理學我們要認識,在佛學的基礎是講四聖諦的內容,四聖諦皆以心為基礎來詮釋。我們的身體內雖然有氣、脈等,也就是科學家所謂的腦細胞等,以心理學說明人的思想狀況;當然不可否定有許多的感覺,同身體的氣脈、腦部有密切的關係,可是並不代表每一個想法與身體或有形有色的基礎上建立。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有些想法是正確,有些想法是錯誤的,產生正量與非正量的想法;非正量的想法就是錯誤的概念,為了消滅錯誤的概念或避免錯誤的概念,要先瞭解實際的狀況是什麼?瞭解實際的正量,可以消滅錯誤的概念。消滅錯誤的概念當中,如果要解析為一定與有形有色的腦細胞,那就太困難了。因此科學家也慢慢能接受有一個無形無色的心識,不一定從腦細胞上。科學家也認為心的不同想法,會造成腦細胞的改變,他們也在繼續研究中。



佛法主要以心識的改變作為教義解析,所以對於心識的認知是很重要的。一般說有與無,就是由正量了知稱為有,非正量就是無;一法是隨因緣改變的,一法是不隨因緣改變,所以分為無常法及常法二種。隨因緣改變是有形有色的可接觸的色法,以及唯明唯知能體會的心法;也有是依賴某法安立的,如東西南北,以及時間的過去現在未來,是依某一點來安立三世,這種非色非心的不相應行法,是依賴其他而有。佛法是依實際不同狀況的性質分類,所以佛法如何配合針對實際狀況的認知,去改變內心;並非佛說一套道理,與實際毫不相關,要我們去改變內心,而是當弟子們觀察內心想法與實際狀況不符合,這樣才能真正能把內心改變;所以內心的改變,是對佛法勝解。因此對自己內心不斷的觀察,也就是寂天菩薩所說正量,經由正量使自己獲得改變。



因此初學者要以智慧觀察何者是真實狀況,於是產生對正理的信賴,使我們有了感受,而情緒獲得改變。只是經由發願迴向,無法使我們的煩惱消失,就是念了幾百萬遍「願消三障諸煩惱。」三障仍然存在,貪瞋不會自動消失。因此,應先了知貪瞋從何而來?有無對治力可消滅?貪瞋的過患是什麼?經由觀察消滅。當然如修不淨觀,可能有偏離實際的狀況,可是由於當時強力的貪心產生,藉此可以達到目的;為了達到目的,本身不是顛倒執著,而為了斷除貪心,刻意修此觀,為了消滅貪心而修。真正的佛法是針對實際狀況改變,內心當然有少數諸如此類的觀法,如密續中也有,這是為了暫時特殊的目的。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學習佛法教理,到底是說些什麼,讓自己對佛法教理有更多的認識。在自己思惟的同時,是否可以配合生活的經驗,在見解上有了進一步的認知,漸漸產生對佛法的信心,因此成辦了「菩提」的第二個「提」字。藏音「曲」就是了解內涵。瞭解內涵首先要聽聞,經由聽聞了知原來如此;聽聞之後,反覆思惟,能生相信;不只相信,應該反覆串習(修持),才能使內心改變。所以要聞思修三字,才能真正達到「提」字的內涵。菩提有不同的層次,分為聲聞菩提、獨覺菩提、佛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