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親近上師了麼:麥彭仁波切的三喜供
你親近上師了麼:麥彭仁波切的三喜供
皈依境的主尊就是上師。我們務必要清楚地認識到,上師的身為僧眾,他代表了十方諸佛,在末法眾生面前示現為善知識的形象;語為妙法,以講辯著的方法,為眾生開示取捨,廣轉琺錀;意為佛陀,他已證得一切萬法的實相,跟佛陀的密意無二無別。
故上師是三寶總集的本體,對於上師的要誠信不疑地精進依止,時時刻刻虔誠祈禱。 --主題摘要
《現觀莊嚴論》中說:若有財物供上師,身語恭敬承侍事,何時一切亦不毀,三喜之中修最勝:“當由財利及承事,並修行法依知識”實際行動上承侍上師的方式分為:財物供養,承侍供養、修法供養三種,這三種方法也叫做三歡喜供養。供養的目的是斷除我們內心的貪戀與執著。
麥彭仁波切為我們示範三喜供
仁波切在依止上師過程中,他恆時恭敬,且通過三供養令上師皆得歡喜。正因其多方依止、謙遜受教,藏地浩無邊際之所有顯密法要傳承,才如恒河水一般全部匯入尊者智慧大海中。
在他所行三供養中,首先是以財供養令上師歡喜。
他將自己所有財產全部用來上供下施,一生當中,除經書法寶之外,他曾將所擁有之全部財物七次供養給根本上師蔣陽欽哲旺波,自身僅留一件貼身衣物,餘者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統統供養。別人供養與他的活人信財、或超度亡人之亡財,他悉數當作供品以行會供,或做成油燈、印有觀音心咒等咒語之旗幟及雕刻瑪尼石堆等,又或者供養說法上師及僧眾。
除去財供養,他尚以承侍供養令上師生喜。
他對親沐傳法恩澤的上師各個恭敬愛戴,就如承擔一切重量的柱子一樣,他於上師前亦忘我承侍。無論哪位上師派遣他做任何事情,乃至如掃地之類的瑣屑小事,他都會像普通僕役那般,無有絲毫傲慢地認真承當。承侍當中,他與人相處之和諧只能以鹽融化於水來喻之。對上師、金剛道友,他就像愛護自己眼目、心臟一樣全身心對待,從未曾說過片言只語的髒字、粗話。
除此而外,對上師三大信心之甘露水經常都旋繞在尊者的智慧漩渦中。無論他走到哪裡,都會以恭敬心謙恭對待一切與上師有關之物:每當看到上師居室,他的雙手立刻就會如蓮花花苞般合掌禮敬,並五體投地頂禮朝拜,口中還要稱嘆、念誦似右旋海螺所出妙音那樣的偈頌,心中無有一絲一毫的傲慢、輕視之意;一望見上師住地,他馬上下馬步行、趨於其前頂禮膜拜。
他對上師之恭敬順從,與常啼菩薩依止法身菩薩、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尊者、米拉日巴尊者依止瑪爾巴譯師一樣,在畢恭畢敬方面無有絲毫二致。
尊者同樣又以法供養令上師歡喜。
對所依止上師傳授之教言,他全部精通,並將上師身、口、意智慧密藏中的所有功德、學問全都融會於心。就如一瓶水滴水無漏地倒入另一瓶一樣,上師所具功德,他無所不得。
依止過的諸位大德所具有的超人智慧、清淨戒律、神變成就、利眾事業等種種感人品行,依憑它們的持有者與尊者之間的親密關係,定會在有緣眾生前依因緣而顯現。上師們對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共不共教言也非常感興趣並重視,他們就如乾渴之人欲求飲水一樣積極聽聞並受持尊者教言,並向他撒去讚歎的鮮花,好似諸天天人與眾人供養大如意樹一般。
以下摘取菩提道次第廣論:
我等往往認為對阿阇黎不必承事供養,或稍作承事供養便已圓滿。以下請學人對照經文,反觀自心:
善知識於我等法恩有多大?
佛法所開示者皆為解脫正道,此利益無法估算,故善知識法恩不可思議。
我等幾時作過承事供養?
可能一百天亦無,此與比喻所言時間相差甚遠,簡直可忽略不計。
我等是以何種心態承事供養?
有者可能表面偽裝一下;或如世間送禮般,作些承事供養;或根本不想承事供養。此等皆非以“無諂心”供養。
我等究竟作過何等承事供養?
或有人想:“我曾供養善知識頗多財物,此已足夠。”或有人想:“見到善知識即須彎腰,真是麻煩。”諸如此等,皆是“表示”而已,根本不是以“一切種利養恭敬而作承事”。
《猛利問經》雲:對於有過法恩之善知識,以比喻所言之廣大供養承事,仍非圓滿之報恩。何況我等根本作不到如是之供養承事,則更難報恩。明了法恩巨大後,則不應分別善知識過失,而應時時憶念其恩德與功德。
譬如,若人送百億美金與窮困者,令此人得大利益,若此人不念恩德而唯尋過失,則極不應理。若非但分別,且到處宣揚,世人亦會責其為忘恩負義之徒。是故,我等不應於佛法中,作如是忘恩負義之輩,應於一切有過法恩之善知識,下至僅聞一頌法義,亦應思惟功德而不察其過。
故上師是三寶總集的本體,對於上師親近,要誠信不疑地精進依止,時時刻刻虔誠祈禱。假若自己三門的行為,讓上師生起厭煩心、生起不歡喜心,那就完全捨棄了一切皈依境。這樣的話,再祈禱諸佛菩薩賜予悉地,也沒有一點用處。
因此,我們應隨時隨地以堅定不移的毅力和決心,想方設法讓上師歡喜。然而現在末法時代,好多弟子不在乎這一點。包括不少聽過密法的人,覺得上師就像親友一樣,不高興也無所謂,從來沒想過自己觸怒上師的話,不能過夜,就要懺悔。有些人可能是不懂這個道理,有些雖然懂一些,但不把它當回事,如此一來,他們一切悉地都得不到。
一問:何為親近?
此親近,唯一是自己與善知識心心相應。身體之親近唯是外相,並非親近之含義。是故,親近即自心相應善知識智慧心,即相應空性大悲藏。一般親近有四種情況:即身遠心近、身近心近、身遠心遠、身近心遠。其中前二者是真親近,即不論身體遠近,若心與上師心相近即為親近;若心與上師心疏遠,不論身體近否,皆非親近。
以前,佛住世時,有兩位比丘從遠方前來見佛,路途遙遠,途中二人極其乾渴,須喝水存活。然水中有蟲,一位比丘為遵佛之教言,恐犯戒而未喝,結果乾渴而亡。而另一位想:“為盡快見佛,仍須喝下。”後此比丘見佛時,佛對其言:“那位護戒而死之比丘,方是真正見了我。”是故,心與上師相應,即便遠在千里,上師亦如於眼前,心與上師不相應,即使身體親近,上師亦遠在天邊。
第二問:為何要親近?
正如欲得火種,應就火源,欲獲光明,須近光明般,我們欲求智慧與功德,必須親近善知識。按了義觀點而言,我等本具如來藏,然為二障所覆,而開顯如來藏功德,最殊勝之助緣即三寶,而三寶之總集正是上師。是故,為開顯自性光明,必須親近上師。一旦與上師智慧心相應,決定可清淨心垢,顯發功德,未生者令生,已生令其增上,直至獲得與上師無二的智慧。是故,為悟入心性,成就佛果,我等須親近上師。
而今,眾人親近善知識之動機,極不純正。
有者認為:“若我與上師關係密切,將來可得好名聲,亦可成為活佛、仁波切或大法師。以我與上師之關係,他人定會對我恭敬,於居士前甚是風光體面。”此為獲名聲而親近上師,以致親近善知識,淪為世間法。
有者想:“上師是財神爺,我親近、供養他,可發大財,正是致富之捷徑。”此為利養而親近,亦是世間法。
或有人想:“親近上師,能讓我不墮惡趣,來世可升天。”此亦為世間法,希求來世輪迴之安樂而己。
還有人想:“親近上師,可令我即生得解脫,至於眾生,我亦無此大菩提心,未曾想過救度眾生之事。”此即小乘發心。
因為親近動機,有如是邪正、大小之別,是故,導致諸多相應之果。若未調整發心,親近之行為遂成一種相似影相,甚至變相。
第三問:如何才能親近?
此是緣起問題。唯順應親近之緣起,方可真正現前親近。緣起即於意樂上。若具信心與恭敬,必定能與上師親近:相反,若相續中不具信心與恭敬,身語縱然勤作,無異緣木求魚,以何與上師相應?是故,我們應當勤修信心與恭敬。
然此不可能假裝,亦無法憑空產生,唯是覓得能生之因才可引發。此能生之因即思惟功德與憶念恩德。此亦唯於自心上修。於心再三念德,即會引生信心;再再念恩,遂可引生恭敬。
信心與恭敬之力一旦增強,就可壓伏懷疑與傲慢等違品,如是即可產生穩固的親近意樂。此意樂一旦穩固,遂能以祈禱等方便,令上師加持融入於心。我等心之所以不能融入上師智慧中,主要是因心有障礙,若提升信心與恭敬,遂能減薄障礙,如是可透入上師之加持,從而發明心地。
具體而言,若有淳厚之信心與恭敬,遂會激發華嚴九心乃至無量善心,譬如,隨順上師之孝子心,堅固不可分離之金剛心,荷擔一切之大地心,斷除一切傲慢之除穢人心等,悉會於相續中引生。能捨心,護戒心,安忍心,精進心,定心,智慧心,此六度之善心亦會隨之而增生。而且,亦會引發種種等持、神通、總持、辯才、迴向、菩薩諸行、大願等。
如是即知,若具足親近之意樂,於上師的加持下,一切佛法功德皆會逐漸產生。故言親近善知識為道之根本、功德之源。若有此親近之意樂,自會引發親近之加行。相反,若親近之意樂未修好,親近之加行也不會真正生起、穩固,唯是相似的形相加行,或為脆弱、狹小之加行。
換而言之,所謂親近加行,一定是以親近意樂攝持之加行,若無意樂此根本,即為表面作供養,身語承事,且此行為甚不穩固,或易起疲厭,或會因懈怠而間斷,或常生邪見等。因此,若未於心地上修,終將成為邪加行,背道而馳。故表面熱鬧不一定好,外表好看不一定真。唯有賢善之親近意樂,方會有真正親近加行。
何為親近之加行?
即能令善知識歡喜的一切行為,能讓自心不遠離善知識的一切行為。
為何名加行?
因為必須努力用功而行,故名加行。
為何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奉行此三種為親近加行呢?
此亦為緣起規律,因如是而做決定會與善知識相應之故。相反,即是遠離之加行。
為何言於此三種加行中,供獻財物為下等,身語承事是中等,如教修行是上等?
因供獻財物偏重外物,身語承事側重身體,而如教修行是真正於心地上用功,一心一意修善知識之教授,隨時隨處隨學善知識之德行,故為最上等之加行。首先作好下等、中等加行,然後著重行持如教修行,前前為因,後後為果,先奠定前前之基礎,才能行持後後之修行。然現今時代,恰恰相反,眾人最重視供獻財物,其次是身語承事,最輕視如教修行,此即顛倒之現象。
譬如,有一類人,因供養上師頗多錢物,便自詡功德,自己理應為“大弟子”,上師應予以“大加持”;而另一類人,於上師身邊承事,久則自命不凡,高人一等。若如是行持此等不如法之行,則非修親近加行,而是修面子,從而失去了最可貴之賢善意樂。
是故,誠如華智仁波切所言:“若欲持受佛法者,教法內具莫外求”。
上師給我們打開了取捨的雙眼,並無有錯謬地開示了解脫遍知的勝道,上師的功德與諸佛無異,上師的恩德則勝過諸佛。上師在救護我們,我們應當隨時隨地以清淨信、欲樂信、勝解信依止上師,並以此發心,精勤念誦金剛句:生生世世不離師,恆師享用勝法樂,圓滿地道功德已,唯願速得金剛持。